首页 > Chinese New Year Greetings 老广贺春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盐洲岛:红树林白鹭归巢 生态岛桥通人旺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发表时间:2023-12-08 09:27

高空俯瞰,白沙村的红树林连片成林,四季常青

游客可以在八号盐町了解整套海盐制作流程,亲身感受耙盐、晒盐

白沙村红树林湿地公园观鸟台

不少外地游客在盐洲岛乘船出海观光

傍晚,盐农正在用盐耙刮盐 受访者供图

盐洲跨海大桥如长虹般横跨在黄埠与盐洲之间

黑排角黑黝黝的礁石深入海中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蔡观庭

图/王小虎

盐洲岛位于惠州市惠东县东南部,南临南海红海湾,是考洲洋内的一个内陆海岛,总面积近45平方公里。该岛因盛产原盐而得名,原是惠州唯一一个海岛镇,后在2008年并入黄埠镇。

盐洲岛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据考证,自明朝万历年间起,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陆续在这座岛上定居。长期以来,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绿,岛内居民以盐、渔、农业为主,他们与白鹭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前居民们想到镇上,最快的交通方式便是搭乘渡轮,直到2012年盐洲跨海大桥通车,才结束靠渡轮与外界往来的低效交通,也正式打开了盐洲岛对外开放的大门。

近年来,惠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用心“增绿”“护绿”,努力推动生态增效、景观增色,这个“与世隔绝般”的岛,自然风光因此愈发纯粹、原生态,岛内海景、落日、红树林、白鹭、盐场等自然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成片红树“绿”,引万鸟归巢

来到黄埠镇,穿过繁华的街道,来到盐洲大桥前,只见这座大桥架于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如长虹般横跨在黄埠与盐洲之间。沿着宽阔的双向4车道桥面缓慢行驶,在进岛之前就可以沿途欣赏桥、海、岛、村相互辉映的秀美风光,如画如诗的景象让人陶醉。进岛后一路前行,道路两旁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普遍是三四层楼高的民房,岛内也没有熙熙攘攘的车流,放眼皆是惬意的田园风光。置身于盐洲岛,少了一份城市的喧闹,却多了一份悠闲自在的宁静。

盐洲岛地处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岛内孕育了四季常青的红树林,连片成林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白沙、联新、前寮等村。如今,在白沙村旁的红树林湿地公园,潮水退去时,定眼细看,滩涂上数不清的鱼、虾等生物纷纷“登台唱戏”。

“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海生活,红树林一直都帮助我们挡住海浪侵袭,而且红树林里物种很丰富,小时候还经常去里面抓鱼、虾、蟹等。后来红树林面积慢慢减少了,鱼虾也少了很多。现在通过重新种植红树林,生态正在逐渐恢复。”60岁的老林从小在白沙村长大,他指着红树林介绍,以前的红树林都是自然生长的,根系发达,树木虽然矮小但很茂密,如今外围那些比较高的红树林都是后面种植的。

“听老一辈的村民说,红树林还是我们的保护伞。以前日本侵略者从黄埠过来盐洲,村里400多名村民来不及逃走,就躲进红树林里避难。他们明知村民在红树林,却不敢进去,只好用机枪扫射,却没有一个人受伤。”他告诉记者。

在观鸟台上远眺,可以看见大片红树林郁郁葱葱,栖息在枝头的鹭鸟犹如繁星点缀其间。红树林湿地公园护林员之一的林惠庆介绍,多年以前,这里是另一番光景,当时捕捉鸟类、破坏滩涂、乱砍红树林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后来才逐渐将红树林保护起来。“现在每天都会对红树林区域进行巡查,观察鸟类是否受伤、红树林是否被破坏,并清除其中的垃圾、杂物等。”他说。

据了解,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2014年以前,由于各种原因,考洲洋红树林面积不足500亩。随着惠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恢复濒临失衡的海域生态环境,不断加大力度整治考洲洋沿岸,红树林逐渐恢复到近万亩面积,成为惠州乃至广东的一张生态名片。

如今,盐洲岛的红树林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野生白鹭。它们归巢之际,会从不同的方向飞抵红树林上空,时而空中盘旋,时而停歇树梢,时而轻巧飞进林间,场景十分壮观。

其实,不只是盐洲岛,整个惠州的生态环境都在不断改善,珍稀鸟类频频现身于此,如海南鳽、东方白鹳……现在,惠州正成为各种鸟类的栖息地、觅食地、繁殖地、越冬地。而这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正是绿美惠州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

因盐而得名,因盐而兴盛

据《黄埠镇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起,盐洲岛便陆续有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在岛上定居。明清以后,因政府鼓励,从中原和梅州流入的人逐步增多,同时福建、潮州等地的人也不断流入,从而使岛内居住的人愈来愈多。

由于盐洲岛是内海考洲洋中的岛屿,岛内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再加上地处海边,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盐业资源,因此岛内的居民长期以盐、渔、农业为主。其中盐业一直是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故该岛又因盐而兴,亦因盐而名。

史料记载,在清乾隆时期惠东三大盐场分别是大洲、稔山和东海。据清末盐法志书记载:“大洲场坐落惠阳县东,相距约一百六十里,俗名盐洲。”由此可知,大洲便是盐洲岛的曾用名。

《黄埠镇志》记载,盐洲(大洲)境内盐产量在清初年间就颇具规模。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洲产盐200880包(每包83公斤司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产盐186744包(每包83公斤司码)……1940年,产盐765989市担(每市担50公斤);1946年,产盐190000市担(每市担50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抓好盐田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洲盐场盐产量逐步增加。从1950年至1959年10年间,产盐17444.7吨(含黄埠产区);1960年至1969年10年间,产盐17940.9吨;后从1978年开始,盐产量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当年大洲区产盐7744吨,比1968年下降了60.3%。

1993年后,随着盐区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盐田转产,盐田面积和原盐产量锐减。1998年惠州全市产盐不足800吨,2000年仅有298吨,其中绝大部分产自惠东的盐洲、稔山等几个地方。2001年以来,包括盐洲、稔山在内的整个惠州市地区已没有生产原盐,销区食盐供应主要靠外区、外省调进,从而基本结束了食盐自供自给的历史。

如今,在盐洲岛上,联新村的八号盐町还保留着少量盐田,但也仅有25亩。1987年出生的盐町主林境奋是地地道道的盐洲岛人,他介绍,族谱记载,祖宗从福建莆田迁居而来,从第八世就开始晒盐,至今有近300年的晒盐史。

“听老一辈口口相传,以前岛上大部分都是盐田,大多数村民都从事晒盐行业。在我小时候,还能在岛上的盐仓看到,用布盖着的盐山。那时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前来收盐,并打包运走。”他说,后来村民改行从事水产养殖或者其他行业。现在这里是岛内最后一片完整的晒盐场,还保留着古老的制盐工艺。

据他介绍,以前盐田生产主要有晒水与晒沙制法两种,后来淘汰了晒沙法,大部分村民采用晒水法。该方法首先将大潮时的海水引入储备池静置,使杂物沉降。其次采用梯田式晒水,将静置完毕的海水引入晒水池,经日晒蒸发后,海水含盐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依次引入到下一个晒水池,通过7次晒水,不断沉淀杂质,提高海水含盐度。最后将含盐度达到20度的海水抽入产盐池,并撒播盐种,在海水结晶达到一定厚度时,用盐耙把盐刮起。“每年只在秋冬时晒盐,目前盐田还能生产3万到5万斤,周边的居民会前来购买。”

一桥架两地,“孤岛”变“宝岛”

黄埠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盐洲岛和现在的西冲村、三洲村等地属于大洲渔盐公社,后又改称为大洲区公所。1987年撤区建镇,大洲根据规定,复名“盐洲”,建制盐洲镇,成为了惠州唯一一个海岛镇。后来,2006年撤销黄埠镇、盐洲镇,并入吉隆镇,镇政府设在吉隆。2008年黄埠、盐洲从吉隆镇析出,两者合并设立黄埠镇,镇政府设在黄埠。

多次区域变更,盐洲岛居民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他们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同时岛内学校、医院、商店等各种公共服务逐渐完善。然而作为一座海岛,岛内缺乏桥梁与外界联系,村民出行全靠木船摆渡,许多所需物资都要船运,生活往来极不便利。

20世纪90年代,盐洲西部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后,才结束了盐洲岛陆路交通封闭的历史。不过,该座大桥只是使盐洲经铁涌出平海、至稔山的公路交通顺畅。岛内的居民想到黄埠镇上,交通首选依旧是乘船。“黄埠就在盐洲对面,乘船过去最快,不需要过桥绕到铁涌再折返到黄埠。当时的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还是靠乘船到黄埠镇。”林境奋说。

直到2012年底,盐洲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使得黄埠、盐洲连成一体,交通网络全面交融贯通。岛上居民才摆脱依靠渡轮与外界往来的低效交通,也正式打开了盐洲岛对外开放的大门。据了解,盐洲跨海大桥北起黄埠望京洲村,南连盐洲联新李甲村海堤,是惠东县2008年度“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金额为1.9亿元。

近年来,随着盐洲岛交通出行便捷,岛内碧蓝晶莹的大海、霞光万道的日落、连片成林的红树林、成群结队的白鹭……这些最原生态、最纯粹的自然风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地游客纷纷前来岛上的景点打卡。如今,在网络上,关于“盐洲岛”的各类游记攻略、摄影指南琳琅满目,网民们也是纷纷表示:“要去白沙村看红树林美景、欣赏鹭鸟翩跹。”“要到海岛沙滩上露营、野炊、赶海。”“要去岛上体验出海捕鱼和古法制盐。”“要登观音山纵览盐洲岛全景。”……

随着游客量增多,曾经靠海吃海的盐洲岛居民们,纷纷琢磨起“新岗位”“新角色”,开始享受生态旅游带来的实惠。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果断转型“旅游+”。“岛上不少村民开起了民宿,每逢节假日,游客都会住得满满的,还会给游客提供各种游玩项目。我以前要出海捕鱼,每天早出晚归,五年前也开始开船带游客出海观光,每年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没那么辛苦了。”老林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盐田对外开放,逐步成为岛内一个旅游目的地。每逢寒暑假,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参观盐田,了解盐的制作流程,一天最多要接待100多位游客。”林境奋说。

“目前黄埠正持续加大考洲洋、盐洲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方面多措并举开展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工作,加快完善盐洲片区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考洲洋周边的水质环境。另一方面推进考洲洋海岸线修复,重点加强对红树林、滨海湿地、海堤、海岸线等方面的保护。”黄埠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后续计划依托盐洲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将资源优势变成发展胜势。

文脉链接

拟建黑排角地质自然公园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盐洲岛”,可以看到很多网民推荐的好去处。其中,最为热门的景点是杨屋古村的“黑排角”。大家在海边所见的礁石,基本都是灰白或灰褐色。但在黑排角,却可以看到一排排黑黝黝的礁石深入海中,层层鱼纹型长浪从远处汹涌扑岸,怒涛撞石,飞溅起了浪花,十分壮观。靠近一点海边,还可以感受到大浪拍石时所产生的水雾。

站在高处远眺,黑排角一边是黑色的礁石群,一边是洁白的沙滩。走近礁石群细看,它们全身粗犷,有些还布满大小孔状,外形犹如经过了鬼斧神工,酷似一块一块“木头”。据了解,黑排角的礁石为岩浆岩,经海水冲刷形成,黑色礁石与沙滩沿考洲洋入海口东海线延伸,形成极富特色的地质景观。

近年来,由于这里风景优美,景观独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他们选择在此垂钓、赶海、露营、拍摄,还有一些新人专门来拍婚纱照。“我们以前一直是叫它‘排仔’,大概是从2008年开始,很多游客到此游玩,因礁石多为黑色,且看起来是一排排的,就被网友们起名为‘黑排角’。”杨屋村村民杨灿豪告诉记者。

据了解,黑排角地质自然公园将在此建设,以特色黑排礁地质保护与科普展示为主导功能,同时依托自然山海资源,发展自然景观游览、特色文化体验、户外活动开展、休闲旅游度假等旅游项目。该公园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10.6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2-2031年。目前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材料已提交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也正在同步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