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志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编者按】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当前,广东各地各部门正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连日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派出多路由骨干记者组成的报道组分赴全省各地,深入践行“四力”,走进县镇村一线现场,进行蹲点调研采访,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乡镇功能持续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各个方面,立体展现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措施、生动实践、感人故事和扎实成效,从今天起连续推出《到一线去——“百千万工程”蹲点报告》系列深调研报道,敬请关注。
“让萝卜再大些,就像学校的桌洞,让兔子住进去”“我们的友谊仿佛两朵荷花”……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乡村孩子们创作的诗歌,让这座粤北小镇更富有童真与诗意。
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翁城镇蹲点采访了解到,翁城不仅是“诗城”,它还有20位农民艺术家来当乡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并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
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翁城镇以打造韶关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试点为契机,以乡村文旅为重点,大力培育乡村文化品牌,多措并举打造“旅游+休闲+观光”三位一体的翁城乡土记忆旅游景区,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既富裕了村民,又改善了乡村面貌。
把翁城打造成“诗城”
让乡村孩子的诗无处不在
记者走进翁城镇中心小学看到,早上8时,近3000名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齐声朗读诗歌《1号粮仓的秘密》,孩子们的朗诵声从四周响起,稚嫩而响亮。
今年3月,翁城镇中心小学在韶关首次开展了乡村少年诗歌讲习活动,至今创作诗歌作品约2000首。学校精心挑选孩子们创作的诗歌,结集成《翁城孩子的诗》一书,并经常组织学生朗读诗歌作品。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的王绮彤是诗歌课的主讲老师,她经常带着同学们到户外读诗写诗,很受乡村小朋友的喜爱。
小诗人李炜明创作的《兔子与萝卜》被选入《翁城孩子的诗》,他说:“写诗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可以充分发挥我的想象力,关注生活中的美。”
五年级语文老师赖瑜霖表示,开展诗歌教育以来,她明显感觉到课堂上充满了更多欢乐,孩子们上课也更为专注。
不仅如此,翁城孩子的诗还会被书写在农具上、投射到水塔、放入溪流、贴于凉亭……“让翁城孩子的诗无处不在”。走出校园,孩子们的诗散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让翁城镇成为“诗城”。
翁城镇党委书记陈德道说,诗歌教育能激发小朋友的天性和灵性,也能丰富镇里群众的文化“菜篮子”。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翁城的诗歌讲习活动将进一步推广,打造“南岭乡村少年诗会”等诗歌品牌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诗歌教育。
挖掘农民艺术家
开拓 “共创型”艺术下乡模式
听说,翁城镇有20位农民艺术家。带着好奇心,记者在翁城镇定南村坝子余村小组见到农民艺术家余琼先,此时他正在村里悠闲地晒着稻谷。余琼先平时种水稻,做一些竹制手工品。村里面建起了翁城农耕文明艺术馆,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让村子和他自己变得更“艺术”起来。
今年2月,余琼先等20位翁城镇的农民艺术家代表受邀参加南海大地艺术节,被当代艺术震撼。归家后,余琼先马上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粤港澳大湾区回来后我的第一件作品》,可以说是当代艺术首次进了翁城镇农村。
这一次与当代艺术“直面碰撞”后,韶关市文联、翁城镇人民政府、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和定南村群众,共同谋划、创作出艺术装置、农具、画作、摄影图片等180余件新型农耕文明作品,融入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中,打造出国内第一座在地性和活态化的农耕文明当代艺术馆,开拓“共创型”艺术下乡模式。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参与其中的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演钦说,将艺术注入乡村,能带动小镇文旅、带动乡村教育、带动翁城镇发展。
今年以来,翁城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大力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丰富的艺术元素和不断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现在,坝子余村小组建起了钓鱼场、艺术餐厅,带动了村民增收。
镇村处处是舞台
打通文化下乡“最后一公里”
走进翁城“1号粮仓”,记者看到,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书画艺术展览。在旁边的凉亭上,每根柱子上都印着乡村孩子们写的诗,不时有村民好奇地读着柱子上的诗。
作为翁城镇的文艺主阵地,始建于1952年的国有粮仓变身“1号粮仓”展馆,举办了客家古诗词吟诵公益培训、“翁城八景”主题展览等不少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前沿艺术熏陶。
陈德道介绍,翁城镇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翁城试点建设工作,串联“1号粮仓”展馆、历史文化展览馆、农副产品展示中心、四个共享空间、文化公园等,统筹1个国家特级文化站、3个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等资源,集群式构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
此外,翁城镇还深挖培育本土非遗、书法、吟诵、摄影、采茶戏、舞蹈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能人,将群众参与创作的诗歌、书画、艺术海报、艺术装置等作品巧妙地布置在全镇的各个角落。镇村处处是舞台,文艺氛围浓厚。
一批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能人也来到翁城。目前已有不少于50名艺术家、学者参与翁城文化振兴工作,不少人收到翁城“新乡贤”证书。
如今,翁城镇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打通文化下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现代艺术和文化下沉到农村,与传统乡村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身边故事
李伟灵:孩子们对诗歌的热情让人惊讶又兴奋
“现在不少的乡村孩子都喜欢电子产品,诗歌居然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从手机电视上拉回来,收回孩子们的心。” 翁城镇中心小学校长李伟灵说,他尝到了诗歌教育的甜头,于是就把诗歌教育在全校全面推开。没成想,短短几个月,就在全校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
“最初是在小学四年级两个班做试点,通过几次的尝试以后,发现学生们对现代诗歌很有兴趣。有家长反映,他的孩子以前一回家就是玩手机或看电视,现在回家居然主动看书,研究诗歌怎么写。”李伟灵说,乡村孩子对诗歌的热情和热爱让他感到既吃惊又兴奋。
李伟灵说,学生们写的诗歌虽然还很稚嫩,但也很特别,可有效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他看来,学生们创作的诗歌入选《翁城孩子的诗》,能让作为创作者的学生感到自豪和鼓舞,也能鼓励其他的学生会以身边的创作者为榜样,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
为了更好地推广诗歌教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创作诗歌课堂、朗读孩子的诗歌、听诗歌方面的讲座。同时,他们还把翁城孩子的诗推向整个小镇,农具上、水塔上、溪流中、凉亭里,让诗意散布于乡村的各个角落。
在李伟灵看来,让乡村孩子喜欢诗歌,接受诗歌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可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翁城把诗歌文化推向小镇各大村落,让农民感知诗歌魅力,让翁城四处有诗意,既带动了乡村文化振兴,又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建设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