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GUANGDONG 广东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视频】故宫修复师:这是清代广钟的巅峰之作|名家说名作·粤藏于海④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文艺 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3-11-02 22:53

文/记者 文艺 朱绍杰

图/文三原

在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文物修复室里,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钟表修复师正与广东省博物馆的修复团队一道,为几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清代广钟进行检查和修复。

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是其中一件,它有着精巧华丽的外形,整体采用了铜胎鎏金、透明珐琅等工艺装饰,并运用了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广钟技艺处于巅峰时期的一件代表作。

作为修复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钟表修复师亓昊楠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通过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解读历史上广钟的丰富内涵与广州工匠的精湛技艺。

广钟技艺巅峰时期的代表

通常来说,广钟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在广州生产的自鸣钟,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就是典型的广钟式样和风格。


这件广钟以金、蓝两色为主色调,罗马数字表盘,四周施以宝蓝色的透明珐琅,上方则是象征吉祥的传统“双鹿”图案,座钟顶部的围栏、角亭,以及底足装饰则皆为通雕的金碧辉煌的欧洲建筑样式。

在介绍这件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的独特之处时,亓昊楠说:“钟表上蓝色基底的珐琅一般叫‘广珐琅’,从这一点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它为广钟。这是这件钟表外观上的特点。”


仔细看,在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的机械装置上,还刻有“Canton”和“Leong Kan”的英文字母。亓昊楠介绍,它们均为粤语译音,其中“Canton”指如今广东省广州市的某个老城区,应是座钟生产的地点;而“LeongKan”应该是钟表生产制作的店铺名称或者制造者的姓名。

“广钟制作最开始是仿制,等到工艺日臻成熟并且能够独立生产钟表机芯后,广州工匠开始在上面打上独特的‘Canton’字样,这个时期广钟已经非常完美,而且在国际上已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认为,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是广钟技艺最巅峰时期的一件产品。”亓昊楠说。

最早带来西洋钟表的是传教士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们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为由进入中国,欧洲钟表也随之被带到了中国。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进献了大小两座自鸣钟,机械钟表的嘀嗒声第一次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响起,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据利玛窦记载,万历皇帝对两座自鸣钟非常珍爱,特意为大钟建造钟楼,安装在御花园,小钟从不离身。在没有机械表之前,中国古代多通过具体情境来感知和表述时间,比如“日上三竿”“一炷香的工夫”,时间观念相对模糊。机械表的到来,让古代的人们对“小时”“分钟”有了更具体的感知。

进入清朝之后,宫廷对西洋钟表的喜爱有增无减。自清顺治帝至嘉庆朝初期,在清宫从事钟表制作的外国传教士有记录的就有十几位。康熙时期设立有自鸣钟处,统辖钟表制作、修理等,雍正晚期又专门成立了做钟处。


据亓昊楠介绍,广州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东方大港,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当时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广州成为清代民间机械钟表制造的重要中心,也是中国最早接触自鸣钟的地方,广州的钟表业便由仿制西洋钟开始。

清晚期广钟能与西洋钟比肩

“广钟从最开始的仿造,到后来的独立制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乾隆后期,广钟就做得非常完美了。”亓昊楠说。

清康熙年间,广州匠人就从西洋传教士处习得钟表制造技术,开始仿制西洋钟表。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广东名匠潘淳已烧成法蓝时辰表。

机械钟表的制作,钟表机芯是关键。一开始接触西洋钟表的广州工匠,并没掌握这种机械工艺。亓昊楠介绍:“常见的做法就是将西洋钟表的机芯掏出来,然后用本土工艺制作钟表的外壳。这是最初的广钟制作形式。”

此时,广钟品质的确不如“洋做”钟表。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乾隆帝传谕两广总督硕色:“从前所进钟表、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务必要洋做者方可。”由此可见,当时的皇帝对西洋钟表甚为偏爱。

但慢慢地,广州工匠能够对钟表机芯进行改装,使其兼具计时和娱乐的功能。

亓昊楠说:“比如在钟表的走时机芯上加上表演功能,就像‘转八仙’‘群仙祝寿’类似的动态表演。这种改装也是当时广钟的一个特点。”

到乾隆晚期,广钟制作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广州工匠可以独立制作钟表机芯,制作水平也已经能与这一时代的西洋钟表媲美。这一时期,广钟与广雕、广绣、广彩等一样,是岭南地区的特有产物。

修复广钟亮相明年古钟表大展

在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文物修复室,只见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的各个部件已经被拆开,文物修复师们正在对它进行修复。

亓昊楠介绍,这件花篮座钟于20世纪60年代从故宫博物院调拨至广东省博物馆,已经有上百年历史,钟表存在一定的锈蚀和磨损。“当时皇上很喜欢钟表的表演功能,所以它开动得比较频繁,这就会对零件造成损伤。”

据了解,古钟表的修复包括拆解、清洗、修复、组装、调试等流程,修复的最终目的是让它恢复如初,能够实现最初的表演功能。

“因为古钟表不是量产的机器,很多都只有一件,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演功能和机械结构。所以,我们在修复时也没有可比对的资料。每修一件钟表,其实都是一种原始积累。”亓昊楠说。


他还表示,通过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3D扫描等科学技术,后续期望能对这些钟表进行1:1的复现。通过复现钟表,能让更多人直观地看到当时帝王的收藏和广州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

据了解,此次修复是在广东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建立的“古钟表联合实验室”下进行,将对包括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在内的三件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广钟进行修复。同时,这些古钟表修复完成后,将于明年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古钟表专题大展亮相。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统筹执行:邓琼 吴小攀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