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陆耀儒先生早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虽大半生供职京城,心中却有故乡广西。深圳论坛相识,两广话题投机,发来书稿《古圩往事》,嘱我作序,深感荣幸。陆先生文采斐然,更有浓浓乡愁于其中,一时唤起我同为移民的感慨万千。
曾经仔细看过陆先生2018年发表的《腾翔古圩全貌图》——展现了赶圩大场面,画面共有380多人,颇具清明上河图气势。同时佐配文字解释,其图文上佳,均可入地方史册,构成民族记忆建设。
现代化摧枯拉朽,任何祖先图景记忆留存,均具珍贵价值。
《古圩往事》全书内容分为五辑。仅从每辑标题上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一辑,故乡是古墟:山水文脉源远流长;第二辑,同赶一个墟:千年古村炊烟袅袅。第三辑,岁月留痕:往事并不如烟;第四辑,习俗在民间:融进血液里的文化;第五辑,美食美酒:散发着浓浓的乡愁。
拜读书稿,感触有三:
一、文化基因追溯遥远
作者的文化基因可以延续到汉壮民族融合,又可远远溯源到江西吉安庐陵郡——文天祥、欧阳山、杨万里——吉安深厚的文化传统,隐隐约约,如一线文脉呈现在作者的作品中。
作者自言已在广西续存27代,他的先人明朝时从江西吉安一路蜿蜒进入大山。因为战争抑或饥荒还是家族劫难?陆氏一家如何跋山涉水,如何与当地壮族和谐相处并娶壮女为妻,成功融入壮族?
这是一个令我浮想联翩的话题。
在整个南方的大山里头,蕴藏无数这样的传奇故事,历史在这群平凡又不凡的客家人迁徙之中,悄然书写着生命轨迹:他们当年为何落户于此并融入当地土著?不由心底叩问再三。
我最看重作者对于自身家族民族身份的追溯。其中,对于民族之间的融合认识颇深:
北方大多通过轰轰烈烈的战争后兼并融合,而南方则是在悄无声息中自然而然融合,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壮族的前世今生,一直伴随着汉壮民族融合。其称谓秦以前为骆越西瓯人;唐五代时被称为俚、僚、乌浒;南宋时自称“布僮”;汉文史书称“僮”。
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僮”。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僮”改为“壮”,从此统称为壮族。
就此书作者来说,什么样的文化基因隐藏几百年而焕发文采?他本人捧读家谱时,会有怎样的情绪波澜?
类似情感和经历,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永远的“文化之谜”,值得回溯并记载。同时,也是非虚构与虚构文学艺术创作的上佳资源。
二、一幅岭南生活长卷
腾翔古圩给予作者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古圩就是故乡:出生地、求学地、务农地、矿工地,直至1977年赴北京上大学。
作者试图表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墟场骑楼的繁盛景象。作者将其童年玩耍、家庭场景、亲戚往来、少年学业等全部融入文中,墟场人事与青山绿水的背景交相辉映。
其中感叹风景不再、文化符号消失殆尽的传统文人情感非常突出。但,这不是作品的主流,作品的主流依然是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亲人一往情深的眷顾。
一幅生活长卷,几乎涉及古墟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建房砸石头过程的详细介绍;《漫话赶墟》一文最为突出,对古墟完备介绍:墟场内外的人与事,以及卖蔬菜、卖水果,卖猪仔、卖五金家常用品等等,五花八门,各有门道。
《家乡的美食》: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将记忆中的家乡小吃逐一描述。
比如,手工制作米粉,工序记录相当完备,既充分传达乡愁,又具有历史文献价值;鱼生、白切鸡、柠檬鸭等,均为上好文字加文献记载。
再如,广西人吃辣,亦是风景不一。尤其是辣与酸的结合构成了当地夏天酸嘢的灵魂:酸辣融合,甜脆爽口。更有那别具风采的“辣”:“微微的辣,酸中带辣,温柔婉转,余韵缭绕”。
陆耀儒的作品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抒情纪实散文,同时也可以视作一部颇具人类学意味的人文记录。其中对于物品的描述,相当精彩,极具生活质感。
比如,《风水赋予了生命的能量》对古村风水宝地的选择,前人堪舆学的判断,作者亲历现场的观察。读来饶有趣味:阴穴阳宅,山川河流,人神共享。
尤其是墟场商业行为的详实记录,可以构成他的岭南生活长卷最有生机的内容,可谓详实完备地保留了由古至今圩场的一部客观真实的史料。
《有了地名就不会忘了故乡》一文就对“腾翔”地名加以追溯,其与古墟形成息息相关,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可谓正式书写了地名史。
可见,以此评说《古圩往事》具有文献价值,实不为过。
三、文体兼容并蓄保有自身风格
散文集的文体也有特色,表现出很强的兼容性。有自传体、回忆录、古镇史、文学散文、非虚构文字等多种文体气质,可谓兼容并蓄。
作者在国家机关工作多年,是有名的笔杆子,文字中时有公文痕迹出现。但因为他又是一名优秀的画家,善于用线条与色彩来描述,所以他的作品又常常在不虚饰不矫情的表达中呈现传神之处。
比如,一往情深地写《我的母亲》,大山里的母亲。无一点煽情,全是真挚朴实的细节,甚至离世之前,最为揪心场景,也仅仅止于泪水长流。
再如,他写故乡的清泉:微风吹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黑压压的云飘过来,天空马上下起一阵雨,像一条条丝线往下坠,雨点落在水面上,冒起泡儿又消失,接连不断……大一点的鱼有时跃出水面,然后又落入水中,激起雪白的浪花,形成一圈一圈的涟漪……
恬淡而不激越,情深而不夸张,或许正是作者本人的性格底色与文字风格的一个定位。当然,亦有例外。遇到家乡的“土茅台”米酒,《无酒不欢》就写得荡气回肠,热烈激情。
陆先生还是一位颇见功底的国画家,其文字描写汇合画家的目光,并非标准文学散文的文体中,常常又有十分自然的流露。可谓摇曳多姿,精彩纷呈。
或许这里还有古代文人的文脉承传:书画文俱佳,齐头并举,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没有昨天,哪有今天,更无未来。而漫漫长路中,早有先贤跋涉,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矣。
陆先生的文字亦具一启示:50后60后一拨中年人,正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对当代的应有贡献之一:抢救逝去的文化,记录消失的记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每一个人扣紧自己故乡家园,用文字补充乃至建构历史,无论你怎么做、做多少,相信文字的生命力,点点滴滴,一笔一划皆有意义,值得去做。
无须仰望纪念碑。我们力所能及,文字传之后代,就是最好的纪念。
总之,《古圩往事》是一部浸透了浓郁乡情乡愁漫延的优秀作品。既表达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情感,亦具有当代人观察乡村的视角以及现代意识。
风云流散,薪火相传。
感谢作者陆耀儒为我们留下了广西山区的一副生动绘画长卷,并辅佐以文字,从而构成一部图文并茂的人类史记录,亦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灿烂篇章。
祝贺新著面世。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2023-10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