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锴跃 卢佳圳
9月4日,由政协揭阳市委员会主办,揭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深圳市揭阳商会、羊城晚报粤东全媒体传播中心联合承办的“揭阳文史荟”首期主题活动在揭阳市举行。
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揭阳在千年历史演进和历代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首期“揭阳文史荟”活动以“古城文化纵横”为主题,充分聚焦揭阳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探讨揭阳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深挖揭阳千年文化的内在力量。
首期“揭阳文史荟”活动现场,陈平原、林伦伦、陈作宏、孙淑彦、欧俊勇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古城文化纵横”的主题开展座谈交流,从古城文化重建、揭阳文化教育遗址、地方历史文献等不同维度探寻揭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为揭阳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方向,共同推动揭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历史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在“揭阳文史荟”活动中,陈平原以《地方性知识与古城文化重建》为主题,围绕揭阳古城文化与文旅融合等话题展开探讨。
“所谓的‘世界眼光’,必须辅以‘本土情怀’。”陈平原指出,对于家乡的文史,重要的是体会与探究,而不仅仅是提倡或表彰。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他对潮汕故土桑梓情怀却愈发浓烈,这也激发了他对于学者研究潮汕文化的态度的思考,“要真心喜欢而不是怜悯,要感激而不是蔑视,要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
事实上,潮汕地区血脉交融的文史根系是其枝繁叶茂的丰厚养分。陈平原认为,潮汕三市从地理、流域、方言到移民等,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要振兴大潮汕地区,须以文化先行。”陈平原认为,潮汕人多地少,旅游业应该是其重要支柱。旅游业的发展,初期看热闹,中期看仿造,后期看门道。“热闹” 大都靠天然,比如张家界或九寨沟,那是老天爷赏饭吃;“仿造” 靠投资,比如深圳东部华侨城的瑞士小镇茵特拉根,惟妙惟肖,可以尝鲜。至于“门道” ,主要指历史文化。潮汕地区人杰地灵,这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最大“本钱”。
陈平原认为,熬过了盲目开发的商业化潮流,揭阳古城能存留到今天,实属不易。保住了家底,也留住了精气神,如今再发力旅游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做得更理智,也更有后劲。他举例,英歌舞的出圈与火爆,让人大开眼界,也让学者及政府官员重新思考文旅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古城故事多,理想的生活不一定要在‘北上广深’。”陈平原表示,随着广汕高铁、粤东环城轻轨的建成,十年、二十年后的大潮汕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他建议,要大力活化创新潮汕作为“古城”的生活方式,推崇清淡、精致、优雅的潮菜以及潮人“慢生活”,用“美食”吸引来客,推动文旅事业迎来高光时刻。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林伦伦:文化遗址记载半部揭阳文教史
活动中,林伦伦以《揭阳的文化教育遗址:大地上的半部揭阳文化教育史》为题作主题演讲,以揭阳的文化教育遗址为线索,从历史视角鸟瞰揭阳学宫、梅冈书院、程洋冈书斋等文化遗址,梳理了揭阳从过去到现在尚待研究的各界名人,为揭阳文史发展指明路径。
林伦伦首先以史为鉴,纵向剖析揭阳文化起源。他介绍道,稽潮事最古可徵者,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下设揭阳戍守区。到了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全国废郡设州,义安始称潮州,此为“潮州”一名之肇始。
学宫、书院、书斋……散落在揭阳的文史遗址仿佛一张星罗棋布的地图,承载着揭阳从古到今思想文明萌发成长与绽放异彩的故事。以揭阳学宫为例,这座现存建筑组群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广东三大学宫之一,也是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
“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林伦伦系统梳理了揭阳的文化教育遗址发展脉络,他解释称,学生先在书斋上课。到了较高学段才到乡校就读。随着民国后新学的兴起,城乡各地新型学堂、学校,逐渐取代了书斋。
“如今谈‘潮州民间文学’,只能局限在丘玉麟与杨睿聪,而搁置了现属揭阳市的林培庐与汕尾市的钟敬文了。”关于揭阳尚待研究的各界名人,林伦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他认为,民间文化学者钟敬文、林培庐未引起潮学研究者的重视。“钟敬文日后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界的一面旗帜,贡献之大众所周知;林培庐在20世纪三十年代也很活跃,单看其编辑的《潮州七贤故事集》,有胡适、张竞生、钱玄同题签,周作人、容肇祖、赵景深作序,就不难明白此书的分量及作者交游之广。”
揭阳市文化局原局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作宏:地方历史文献是珍贵遗产
“地方历史文献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作宏以《关于发掘整理出版揭阳地方历史文献问题的思考》为题,从地方历史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阐述揭阳本土史志研究的重要性。
陈作宏认为,揭阳本地的历史文献也非常丰富。既有分别修于明、清,或重印于民国时期的揭阳、普宁、惠来县志;也有历代特别是明清、民国时期揭阳籍名人、文士和官宦撰著的一批诗文别集;除此之外还有揭阳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旧报刊,周边地区旧报刊也有不少涉揭史料等等。
陈作宏建议,揭阳市政协应当把地方历史文献研究当作文史工作的重大项目来抓,成立领导机构及专门工作机构;在全市开展地方历史文献的普查,各地史志办、社科联、图书馆、博物馆要密切配合;在普查的基础上,应当制定整理、出版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通过市政府财政拨款与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方法,筹资成立专项资金;抽调专业人才,成立揭阳地方文献编纂机构,整理、编纂、出版《揭阳文库》系列丛书;市、区、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应当以适当方式,在单位微信公众号上公布馆藏古籍历史文献目录,让文史研究者查阅这些文献,以发挥这些文献的利用价值。要创造条件将这些有价值的文献数字化,既给文史研究者提供方便,又有利于这些古籍文献的保护。
揭阳市文化局原副调研员、揭阳市知名文化学者——孙淑彦:地区文化最重要的是优秀人才
“揭阳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各界古今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才的风骨、才情、精神影响着后一代的成长,他们是揭阳文化的灵魂。”在“揭阳文史荟”现场,孙淑彦以《乡邦摇笔写人文——略考揭阳名人》为题,从揭阳历史上所涌现的名人的角度出发,纵览揭阳文化脉络。
“揭阳自古至今,各个领域都有顶尖人物涌现。”孙淑彦在主题演讲中列举了揭阳部分领域的名人。在书画艺术领域,孙淑彦认为从古代到2000年去世的名人已经达到近千人。其中不乏较有影响力的,如近代的林伯虔、孙裴谷、林天均、余白丁等等。其他学科则有如军事家翁万达,理学家薛中离,治理黄河大臣郑大进,忠贞不屈大臣郭之奇、罗万杰,一代儒官郑一初,洋务大臣丁日昌,诗词名家曾习经、郭笃士,桐城派古文家姚秋园等等。
“人是环境的产物。”孙淑彦认为,本土人才的发展需要有适当的环境,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比如可以复制名人场馆、出版名人系列丛书、摄制文献纪录片,或者开发名人名镇,让优秀人才走进百姓的生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榜样。
“一个地区文化最重要的是优秀人才。因为有他们的引领和激励,才会有一代代年轻人的追求;因为他们的鼓励,我们才能面对各种挑战时迎难而上。”孙淑彦总结道。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揭阳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欧俊勇:三山国王文化揭示华人迁徙历史
欧俊勇以《三山国王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为题作主题演讲。欧俊勇表示,三山国王信仰在海外的传播,揭示了华人迁徙的历史。
“三山国王信仰在海外的传播主要集中在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其中以马来西亚地区庙宇数量最多,分布也较为集中。”
欧俊勇在现场列举了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地的三山国王庙的共性及其特点。例如柬埔寨的三山国王庙的组织系统均设有值事会,负责管理庙宇的日常活动。
以柬埔寨铁桥头三山国王庙为例,庙宇值事会隶属于铁桥头柬华理事会,而铁桥头柬华理事会又隶属于柬国华人统一性组织柬华总会。
同时,华人庙宇之间也存在着横向联系,每当各地三山国王庙举行重大仪式活动,其他庙宇也都会参与活动,欧俊勇认为以此可以展示华人庙宇的紧密联系和华人的团结。
“三山国王信仰在海外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交织着移民史、贸易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交流史以及宗教史等的重要历史问题,”欧俊勇总结道,“这些问题的厘清,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揭阳历史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