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Homeland 岭南乡情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乡音·王景喜 侯玉婷】小开河,我的村庄消失不见了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王景喜 侯玉婷 发表时间:2023-09-02 17:11

作者:王景喜

朗诵:侯玉婷

序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我从花城广州来到坐落在黄河滩上的山东高青县常家镇小开河村。我的祖屋不见了,父老乡亲们的宅院不见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滩区的200多口人的村庄,如今没有了一户人家,有的只是在风中摇缀的一片玉米地。小开河,我的村庄消失不见了——

〈开河村的来历

之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古黄河浪淘风簸,滋养这片土地的同时,也以数度决口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孩提年代,我记得父辈说,早在一百年前,我出生的村庄从黄河滩北岸的滨州小开河村一拆为二,按照一户人家兄弟俩分家的模式,老大留在黄河北岸的村庄,老二另立门户,和同村的伙伴在黄河南岸新组建一个小开河村。黄河水侵蚀北岸的村落,大哥一家就来南岸的弟弟家落脚,反之,南岸的村庄被黄河水淹了,弟弟一家则到北岸的哥哥家讨饭吃。

小开河,我出生的村庄。闲来我从百度上查找:山东境内黄河滩区叫“小开河”的村庄,竟然有数十个。多少人与我有着相同的机缘。

有道是故土难离啊,滔滔黄河水,几度泛滥,几度肆虐,几度水淹两岸的村庄,小开河的乡亲却依然离不开这片包含着自己酸甜苦辣的土地。

〈悲惨的记忆

之二〉

我清楚地记得,1976年的7月份的一天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正在生产队的田地里掰玉米的我和妹妹,还有三十多人,眼睁睁地看着呼啸的黄河水奔腾而来,一会儿功夫就把我们包围在了距离村庄两华里堤面上。天黑之前,我们要分两批坐船经过一片深达三四米的水域回家,我和妹妹等十多人第一批坐船回到家,准备吃晚饭。忽然,夜幕中响起凄厉的呼救声:“船翻了,淹死人了,快来救命、救命啊!”第二船回家的16至21岁年龄的二十多个姑娘,因船小、浪大、天黑、波涛汹涌,船翻了,全部落入河水。她们无助地呼喊,舍命地游动,拼命地挣扎。第二天亮的时候,茫茫河水中不再见到有挣扎的身影,从水下打捞上来的四位年轻姑娘已无生命体征,最大的21岁,最小的才16岁。

刚刚盛开的鲜花,一夜间凋谢了。

〈“国家工程”缩影

之三〉

日子连着日子,平静的流过。我依稀记得,在离开故乡三十多年的岁月里,父老乡亲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光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五年前的一个夏日,家乡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村庄要搬迁。我了解到,这是党中央决策的一项国家工程,流经青海、甘肃、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长达5464公里的黄河河槽和防汛大堤之间滩区居民要“挪穷窝”,迁建到不再受黄河水侵扰的地方。其中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1702平方公里面积,涉7市16县(区)的60万居民,标志着千百个村庄挥别过去,万千个房台成为记忆,被洪水纠缠、与生死擦肩的昨天渐行渐远。

尾声

我的村庄小开河消失不见了。落日的金色余晖中,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直通距离黄河五公里的高青县常家镇常晟社区,社区内矗立着一栋栋六层高的楼房。我的父老乡亲,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我的村庄以新的形态存在,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翻开了黄河滩区居民治理黄河的新篇章。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