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一典
在书香中领悟,与文学名家交谈中升华。2023南国书香节中,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南渡北归》作者岳南,漫画家林帝浣等二十余位名家新锐将悉数来到现场与市民们见面并开展互动,共同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羊城晚报记者与多位名家、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畅谈文学之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岳南洞察着一个世纪以前的满天繁星,笔耕不辍地描绘着一众大师们的惊喜彷徨、扼腕忧伤。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中,他竭力告知后人他们的何去何从。待众星陨落之时,他合上《南渡北归》,又携着《考古中国》系列前来,寥寥几笔写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今年南国书香节,羊城晚报记者对前来开展讲座的岳南进行专访。
投身军旅以研究考古和历史起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学时代的岳南落榜诸城师范之后,在老家的田垄上学着当年陈胜吴广,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慨叹。1981年年底,他参军入伍;1984年,他到武警部队当宣传干事。1989年,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
“《南渡北归》问世之后,很多人都认识了我,但大家鲜少知道的是其实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研究的是考古和历史。”岳南告诉记者,1990年“五一”假期,他来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游玩,觉得这座皇家古墓很有灵气,便想写点什么。“当时只想赚点稿费喝个小酒,没想到要写成长篇大论。但后来发现这个明代墓的题材十分宏大,做了一系列采访后,就决定狠下心来用课余时间写一个长篇。”岳南的想法得到了学校老师与出版社的肯定,决定开设一条通道专门对接他,“当时我一边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就在一边编。在我毕业的前半年这本书就杀青了,这就是《考古中国》系列的第一册,也是我的第一部考古文学作品——《风雪定陵》。”
而今,得益于岳南治学之严谨和毅力,《考古中国》系列已行至皇皇11册,历史文物题材遍布全中国,融考古发掘与史海钩沉于一炉,深度探寻着中华古代文明。
让读者瞥见大师们最真实的一面
谈及岳南本人,最难避及的是其《南渡北归》系列的锋芒。《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囊括了民国时代一群风骨绝尘名家的浮与沉,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珍贵有余,这之中有光环但并不刺眼,岳南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他们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等,岳南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做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诠释,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和那些大师们见上一面,你会发现他们的的确确是个普通人而已。上海交通大学的鲍鹏山教授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哪怕孔子、老子,照样需要吃饭、喝水、生孩子,兜里没有钱了也要去借钱。”岳南笑着解释道,“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大师,无论是他学识的领域开拓度还是眼界心胸都比普通人的更加博大,所以他能成为圣贤、伟人、大师,我们后人只有好好地努力,追随前人的步伐才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珠海是一座开风气之先的城市”
谈及本次珠海之行,岳南心怀感慨。“我在梳理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历任校长的资料时,有两位来自广东的人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位是晚清外交官梁诚,他是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正是他在《辛丑条约》中与美国人在庚子赔款事宜据理力争,促成了后期美国为了返还部分赔款,与中国达成了双方合办教育事项;这次合作在清华园成立了游美学务处,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岳南第二位敬佩的人便是珠海人容闳。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容闳做了两件大事,他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学校开始支持剪辫易服,清政府便将留美的学生全部召回,并中断了派遣留学事宜。30多年后,80多岁的容闳重启留美学生计划,尽管身处时代已经不同,但是他的理想、动力始终未变。我读到这些资料的时候热泪盈眶,珠海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当西风吹进中国的时候,对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望着岳南在沙发上一颦一蹙地谈笑风生,他多年来逐着大师的光,俨然已成为当下的一位“大师”。珠海之行,便是他心怀南国热忱的一次“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