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阳江乡村振兴浪潮涌动:推进文旅、保护古村、修复生态等多头并进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3-08-09 10:15

阳江,早晨!一座宁静朴素生态极好的粤西小城,广州车程两个半小时。到阳江才知道还有“国家幸福城市”评选,阳江市当选。

市内鸳鸯湖,仿佛未妆容的素面少女。公园多为大片自然生长草地,三座桥守着大片湖,仅中心牌坊,上嵌阳江风筝。

阳江市区离海边不远,城中有湖无山,此刻一片周末慵懒:宁静、舒坦、节奏慢。

image.png

阳江早点丰富,娜姐说:一碗牛腩粉加二条猪肠碌就是灵魂伴侣,幸福感满满。

今食花生柴鱼粥亦不失精彩:妙在猪肉末少少,山药切得极细少少,食材合力烘托米香,熬到火候,一粥入口,软糯舒坦;再佐之小菜名为“瓜咸”——由黄瓜白瓜腌制,脆而可口,佐粥上佳。

美好一天从一碗粥开始。

阳江阳东塘坪镇街上有家老店,招牌糖猪肉,印象深刻:土猪荤香浓郁,甜而不腻,食之心悦,据说是当地招待贵客必备。

让人联想从前糖之餐饮地位:一分糖二分鲜三分喜庆加祝福。阳江美食善于将猪牛羊肉与“三鸟”与河海鲜巧妙搭配,鲜上加鲜,鲜掉眉毛。

此行首场活动由广东财经大学阳江校友会与当地乡村振兴多个政府部门合办乡村振兴论坛,其中重要环节是新书首发仪式。

广东阳江海陵岛,亦是南海一号博物馆所在地,广东财经大学校友宋升洋历经15年田野调查,终于成书《南宋王朝的最后归宿——海陵岛32大秘史寻踪》,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旨在唤起多方关注海陵岛的南宋文化遗存,为振兴文旅讲好阳江故事,提供文化资源。

作者宋升洋为此辞去税务局职务,全身心投入研究。可谓文化使命召唤,生命行走15年——推动南宋文化遗存研究,成就乡村振兴的一张好牌!

新书首发,请来汉服协会助阵;宋朝礼服上场,祝贺仪式新颖喜庆。

阳江学宫,两株古树门前直立,伟岸参天。居然初创于宋,明清兴盛,或可显示阳江宋时已成文明之地。

阳江话为方言岛,有隋前僚俚文化底色,方言为文化活化石,大可琢磨。

民国骑楼,长长一条街,依稀可见当年繁华,地摊经济,自古亦然。大妈笑容满面,质朴无华若岭南三果:番石榴、三华李、百香果。

小巷深深,老屋沧桑,莫氏祠堂已见侨乡风格,近年维修,色彩鲜亮。祖宗牌位,可知源自何处;先人足迹历历在目,翻山越岭到阳江。

数件木雕,色彩鲜艳,堪为精品,值得留存。门前还有一碑石,玲珑可爱,亦值得珍重。建议请入博物馆,以免老物损坏。

临江有西濑古街,700米街巷依西濑河而建,旧时亦是繁盛水路,如今沿河建筑和石板路面“修旧如旧”改造,颇有几分岭南水乡古韵,夜景独好。

漠阳江,阳江母亲河,于阳江北津入海。下乡去做田野调查——

阳东区红丰镇河沙中,村民捞黄蚬:五点半入水,九点半收工,获一木盆,可赚二百元;市场上售买:生蚬按大小分五块、八块一斤;煮熟了卖,分20、25、30元一斤;

市民更喜吃熟的,直接煲鸡汤。鸡配河鲜,味道可想而知;阳江人会食会生活,捞蚬者水中劳作好嘢好辛苦。

麻汕古墟,令人唏嘘,七百年古墟,一时繁华落尽。除了三仙庙和村头公厕,其余均是面目沧桑。一条街十室九空,大多乡民已离开故园。

唯有一间老理发店,三位老人守候时光。乡村振兴项目,先修路,或可起死回生焕发青春?

千年水松,自然奇迹,植根水中,屹立不倒,著名古生树种。已受到政府关注,测定了它的树龄:1000年。给它医治保护,立牌并安摄像头。树若生病,专家即来治疗。

细细观赏眼前景象,简直就是一部传奇一首诗。千年修炼,非神即仙呵。

阳东红丰镇委员冯国战请求我:为这棵千年古树写个故事吧。她说:我们最爱的千年水松,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故事。

我承诺答应,第一个念头就是某一位公主或天仙流落民间,就像一颗种子奇妙地落在江水之中,并奇迹般地长成一棵大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内心幻化出无数画面,为这位公主或仙女化身水松铺垫传奇故事。

愿我们的每一个村子,都能够得到这种珍贵的保护。

塘坪镇北甘村,大山里的竹林改造成一个公园,将两条山溪汇流合龙,与一片竹林构成风景。

村里长者饭堂正在就餐,70岁以上优待午饭。

省里干部为乡村振兴在基层挂职,他们兴致勃勃地与当地干部讨论如何在山水之间修建步道,拉动文旅,吸引观光。

各种项目推进实施中,让人感到无限希望——就在明天。

由此想到:乡村振兴如何在村庄保护规划、政策执行、名额申报等多个环节中寻求一种平衡,一种更加科学的执行模式。

我以为其核心仍然是对传统乡村,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的完整保护上。

试想,如果我们把乡村的古村落的青石板路都换成水泥路,古码头都换成新码头,古屋都刷成白墙黑瓦,那么,传统乡村的气韵也就失去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就很难知道先人如何在乡村生活。

因此,至少在我看来:保护、保护、再保护;生态、生态、原生态——为重要的原则。

期待青石板路依旧,让我们能够找到回乡的路。

2023-8 阳江至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