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心鋼
粵北山高林密,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天然的「食庫」和「糧倉」。上山狩獵摘果,下河捕魚撈蝦,隨手播下種子,就會有收成,因而農耕文化發達,屬於土特產的東西自然不少,正如歌謠所唱:始興「北菇」三華李,仁化銀毫馬壩米;南雄黃煙加白果,樂昌香芋和馬蹄。如果列一張韶關美食名錄,南雄板鴨、釀豆腐,曲江大塘扣肉,龍歸冷水豬肚等均會列入。
這時,我們也許會發現,那些山裡長土裡生的特產代表的是農耕文化,那些粵北人愛吃的美食浸潤的是客家文化。
從馬壩油粘米到宰相張九齡的夜宵
最早進入粵北人視野的,首推馬壩油粘米。這是有考古依據的。
馬壩是人類最早的聚居地之一。12萬年前,這裡就出現了嶺南人的最早祖先——馬壩人。而馬壩油粘米原產於「石峽文化」的發源地——馬壩獅子岩兩山之間的一小塊稻田。考古人員在獅子岩挖掘文物土層時,發現了呈團狀稻穀和米粒,均已炭化;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鑒定,為人工栽培稻。
據考證,炭化穀粒距今已有4000多年。從炭化米的粒型來看,專家認為是秈稻,粒型和現代的馬壩油粘米極為相似,由此認定馬壩油粘與其肯定有淵源聯繫。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種植和享用這優質水稻品種了。
正宗的馬壩油粘米用砂鍋煲飯,香味四溢,飯面泛起油光,把飯粒放到紙上有油跡留下,故稱之「油粘」,因其產地在曲江馬壩而得名。米粒細長,晶瑩潔白,質地硬韌、香滑軟熟,飯後齒頰留香,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編纂的《曲江鄉土志》中就有馬壩油粘米曾作朝廷貢米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壩油粘米作為地方土特產銷售到東南亞國家,上世紀50年代曾躋身於印度國際博覽會,獲得「優質米」的殊榮。近幾年,通過運用先進的選育技術並實施標準化生產,以及運用獨特的加工工藝,馬壩油粘米在保持原有品質的基礎上,米質不斷優化,1996年以來分別榮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第三屆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全國第一批五類食品「QS」標誌及國家「綠色食品」標誌。
馬壩油粘米產量並不高,據說在馬壩縣城附近的幾塊田地出產的才是最好的。每年中秋、春節,馬壩的朋友都會送我幾袋「馬壩米」。飯熟了,泛着油光的米香撲鼻而來,不用下菜,也可以吃它兩碗。
粵北產稻不產麥,當地人愛用米作米粉,較有名的米粉有始興隘子「宰相粉」、翁源江尾米粉等。
「宰相粉」是唐代賢相張九齡的老家始興隘子的一種米粉,在當地也叫切粉。傳說,張九齡年少時聰慧好學,為了考取功名,小九齡常秉燭夜讀至深夜,張九齡的母親看在眼裡,喜在心裏,也疼在心頭。如何讓小九齡在苦讀的同時又能快速補充體力呢?
張母幾經摸索,終於找到了一條捷徑。她挑選優質米,用山泉水浸泡透,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漿,放入蒸盤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篩撐着放在太陽下曬至八成干後,再用溫開水泡軟,然後幾張幾張疊好捲起來,用刀細細地切成粉絲,紮好後再曬個通透。待小九齡晚上讀書完畢後,燒開水放上一兩紮粉泡幾分鐘,就是一份美味夜宵了。張母發明的這種快食米粉因此被家鄉人民稱為「宰相粉」。
在當地,准女婿第一次進未來丈母娘家門時,一定要吃「宰相粉」,女方滿不滿意這個准女婿,從「宰相粉」中就能看出答案:當湯里加了兩個雞蛋和一些青蔥,說明女方家長對女婿滿意,祝福兩人和和滿滿,兒孫滿堂,香火永續;如果粉里沒有雞蛋,就是暗示准女婿,長輩不滿意,婚姻沒有戲……
無論是否「宰相」家的粉,這種粉還是非常好吃,煮在水裡不易爛,吃在嘴裏爽口潤滑,每次到隘子,我都不忘帶一些回家。
客家人普遍做得多的,還有用糯米或粳米做的糍粑,這也許跟客家人長期遷移、要便於攜帶有關。韶關的糍粑種類繁多,春節吃「油糍」,冬至吃「粳米糍」(又稱灰水糍),清明吃「艾糍」,另外還有「鍋巴糍」「芋頭糍」「蒸葉糍」「蕉葉糍」「燈盞糍」和「油炸白水糍」,等等。
在翁源岩庄的禮嶺,至今仍保持一種做黃糍的習慣。做成的黃糍,清脆爽口,鬆軟如糕,大小似包,繞繞韌韌。傳說乾隆皇帝也好這一口呢。
嶺南佳果,各佳其味
粵北幾乎一年四季都有水果,較出名的應數翁源三華李、曲江南華李、長壩沙田柚、始興枇杷、樂昌馬蹄等。
三華李始種於明朝嘉靖年間,清嘉慶《翁源縣新志》云:「佳果三華李出產於三華鎮。」 《辭海》註:「三華李是翁源縣的土特產。」它是粵北唯一以原產地命名的水果。
三華李是中國李屬中一種,有雞嫬李、白肉雞嫲李、大蜜李和小蜜李四個品系,尤以龍仙鎮三華村鴨湖園種植的三華李最佳。它一般在立春前後開花,夏至時節果熟上市,青綠果皮之中透出迷人的紅暈,表皮還罩有一層白色果粉,素有「江南第一李」和「嶺南夏令果王」之稱,被評為廣東省優質稀有水果。現在,翁源縣已被評為「中國三華李之鄉」。每年6月,果子成熟的時候,都要舉辦「三華李節」,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摘果,真可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除了三華李,還有南華李。
南華李又名竹絲李,是李果中的珍品。原產烏石蒙里,傳說是梁天監年間,印度高僧智葯三藏從印度帶來,種於烏石蒙里月華寺,後移種於南華寺內,取名南華李。
純正的南華李,種子縫合線的兩側有凹形「齒痕」,這是南華李的主要標誌。果大核小,色如碧玉,肉質嫩滑爽脆,汁多無渣,清甜可口,較耐貯藏。
枇杷是我國南方特有的名優水果,成熟於春末夏初,享有「天下第一果」之美稱。據史載,始興栽種枇杷有近500年的歷史,當地良好的生長環境,使枇杷具有果大、色澤艷麗、柔軟汁多、酸甜適度、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因此,始興有「中國枇杷之鄉」之譽。
目前,始興已種植早鍾6號、解放鍾、大五星等優質枇杷3.3萬畝,是全省面積最大、品種最多、品質最好的枇杷基地。重新改良的始興枇杷憑藉漂亮的外形、香甜的風味,一經面世便暢銷無阻,使得其名聲更加響亮。
嶺南諸類佳果,各佳其味,但生熟可食,無需禁忌,可是馬蹄的殊優。
馬蹄,又稱荸薺,原產於印度,最早見諸記載為《爾雅》云:「芍,鳧茈。」在我國最少也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稱它馬蹄,僅指其外表,取「馬到成功」之意。樂昌素有「馬蹄之鄉」的美稱,總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 產量也超過1萬多噸,以樂城和北鄉為主要產區。樂昌馬蹄以個大肉嫩、清甜多汁、爽脆無渣為特點而聞名省、港、澳,其品質最優者為樂城田洞150畝產區出產的馬蹄。每年的冬末春初馬蹄上市季節,樂昌馬蹄產品成行成市,形成長達一公里多的「馬蹄街」。除了樂昌,始興馬蹄也不錯,其產區集中在頓崗、城南等地,以頓崗產的馬蹄質最優。
四月天,南風初起,碧綠碧綠的苗兒,密密匝匝在水中搖曳,隨後於莖先端綻開了淡綠色小花,猶如根根碧玉簪兒。直到冬天,幾場霜雪過後,就可以收穫了,把一個個鮮紅扁圓的馬蹄挖出來,剝開其布滿泥漿的紅褐色外皮時,便看到其潔白甜美的內心……
在《茶經》中佔有一席之位的樂昌白毛茶
在粵北的深山中,清晨,陽光普照,雲蒸霞蔚;入夜,月露送涼、潤物無聲,萬類綠木,生機盎然。蜚聲中外的白毛茶就生長在這得天獨厚、天滋地育的地方,以仁化、樂昌產為正品。白毛茶不但「浸濃浮香」,而且對脾胃病症也有獨特的療效。
白毛茶是其名,銀毫是其字,銀白素雅,毫毛珍稀,進入其間,別有洞天。
仁化銀毫茶屬綠茶類,古稱白茅茶,又稱白毛尖,創製於明代,清嘉慶時已成貢品,原產仁化縣紅山鎮黃嶺嶂,今城口、聞韶、長江、扶溪、丹霞等鎮以及鄰近的樂昌、曲江、乳源縣都有出產。
白毛茶分銀毫茶、白毛茶、白毛烏紫、烏紫白毛和黃殼五個檔次。銀毫和白毛茶為特級和一級。其成茶外形芽葉粗壯、肥碩、色銀輝,密披茸毛,顯毫50%-90%,以其內質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幽如蘭、滋味鮮爽甘醇且耐沖泡而著稱。
茶經道:「高山雲霧出名茶」。樂昌白毛茶以野生或半野生狀態分佈在山區密林之中。1943年,我國著名茶葉專家羅博柔教授在樂昌九峰山發現野生大茶樹,其芽梢披茸毛,命名為樂昌白毛茶,從此樂昌茶就正名叫樂昌白毛茶。
樂昌市城西北方向2公里處,有一洞天福地西石岩,仙經上云為中國七十二福地之一,素有「仙人石室」之美稱。西石岩寺始建於南朝,自唐宋以來,就是佛、道、儒三教和歷代名人的活動聖地。據佛教史志記載,當年,惠能北上學法時,曾到過樂昌西石岩,從智遠禪師學禪。約公元789年,茶聖陸羽在廣州期間,對所飲用的韶州茶讚賞有加;當時韶州茶的重點產區在樂昌,他便專程從廣州來到樂昌考究白毛茶。
一次,陸羽在西石岩寺品白毛茶之餘,興志所致便在西石岩壁揮毫書就「樞室」二字。從字義來分析,「樞」乃不停頓的中軸、中脈也。成語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指事物的關鍵或中心部位。再從「樞室」的字幅構思來看,每個字都是三尺見方,長與寬相加之數為六,二字相加長度也是六尺,正為六六相合之意。
據考證,該石刻是粵北目前發現時間較早的摩崖石刻。陸羽在「茶經六之飲」輯錄全唐名茶中記載:「韶州生黃茶,產於韶州各縣,成以樂昌為貴。」這樣,樂昌白毛茶便在《茶經》中佔有了一席之位。
南雄菜:像南雄女孩一樣火辣又溫柔
韶關是以客家人為主聚居的地區,其飲食以客家菜肴為主。客家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肥、咸、熟」,這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古時候,客家人居山而住,以耕作為生,勞動量大,因此偏重肥膩的菜式,可以為一天的體力消耗提供充分的能量;而且客家人自古生活清貧,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即使富裕人家也常食稀飯,客家人的粥水多米少,有詩形容為「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分。再加上山區的草木多,不愁柴火,山區環境潮濕、病毒衍生,菜式燒熟一點,既可保飲食衛生,又可使食物烹得更香些。
最具有粵北特色的應數南雄菜。南雄的菜咸、辣、香、酸四大味,多用炒、燜使肉入味,善用辣椒、酸筍、蒜葉來調味,味感豐富,滿桌的菜色香俱佳,用來下飯下酒都很好。
南雄客家人的飲食與東江客家菜系略有不同,東江菜系偏「原汁原味,可口可心」,而南雄菜加多了「辣」的元素。南雄人愛吃辣椒,跟氣候水土有關。南雄地處梅嶺關口,屬「門縫天氣」,北方氣溫下降,這裡最先感應。加上山地多,海拔較高,潮氣大,即使是夏天,山民晚上睡覺也要蓋棉襖,辣椒無疑是首選的禦寒祛濕良方。你要和南雄人交朋友,得先學會吃辣椒,否則他做一桌子好菜上來,什麼鵝王煲、牛干脯、釀豆腐、炒臘鴨啊,你只有乾瞪眼的份兒。
在地理上,南雄比鄰湖南,故有「湖南人不怕辣,南雄人怕不辣」之說。在粵北,南雄人的革命性算是最強的。然而,南雄的辣不同於四川的麻辣、湖南的酸辣,是實實在在的咸辣,那辣度指數可達95%以上。如果你到邊遠的油山吃一頓酸筍炒鴨,半盆椒筍半盆鴨肉,紅的黃的褐的煞是好看,讓人饞涎欲滴。如果沒心理準備便急燎燎地夾上一塊入口,肯定會被那股從天而降的辣勁震住,一時間像失去知覺般,半天回不過神來。但是,慢慢適應過來後,你會覺得南雄菜特別有味,吃了第一口還想吃第二口,就像南雄女孩,表面是火辣,骨子裡可是極盡溫柔,就看你降得住降不住。
愛吃辣椒的人熱情好客。南雄朋友曾給我講一個經典的笑話,說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困難時期,大隊幹部領着一支工作隊來到了村裡,生產隊長交代廚房殺一隻一斤多重的子鴨招待客人。炊事員請示,工作組有七八個人,這鴨子太小,怎麼炒?隊長說:這還不容易?給我放半畚箕辣椒。正熱炒着,公社幹部又帶了一批人來檢查工作,生產隊長交代,再加半畚箕辣椒。菜快要上鍋時,縣幹部也坐着吉普車來了。生產隊長豪氣地交代,沒事,給我再加半畚箕辣椒。肉不多,辣椒我們還是有的嘛。
在南雄,有兩樣東西比較有特色,一是臘鴨,一是釀豆腐。
南雄臘鴨又稱板鴨,具有造型美觀、鴨皮白中透黃、油尾豐滿、皮薄肉嫩、肉紅味鮮、骨脆可嚼、風味獨特、質量上乘的特點,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美味佳肴。如果你在冬至前後來南雄,就會看見大小農貿市場,每日有數百名農民肩挑車載自製的臘鴨出售。據清代《南雄州志》記載:「雄鴨,鴨嫩而肥,脆之,漬以茶油,日久鮮紅而味美,廣城甚貴之。」
南雄板鴨,又以珠璣巷臘巷的出名。臘巷,是珠璣巷中的行業作坊街巷之一,以精製腊味而聞名遐邇。舊時,臘巷居民以製作腊味為業,尤以臘鴨享有盛名。南返路過珠璣巷的商旅,在此都要品嘗或購買臘巷精製的臘鴨,成為他鄉宴客的上等佳肴。
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之一。當年中原移民客居嶺南後,仍不改吃餃子的風俗,但嶺南缺麵粉,只好以豆腐代之。這釀豆腐原是包餃子的「變種」。記得讀小學時,老師曾教我唱一首客家童謠:「咕嚕嚕,咕嚕嚕,半夜起來磨豆腐;磨豆腐,雖辛苦,吃肉不如吃豆腐。」
南雄釀豆腐與一般客家釀豆腐不同。一般的客家釀豆腐用的是水豆腐和油豆腐,釀入的餡料以肉為主,而南雄的釀豆腐多用油豆腐包來釀,餡料則豐富多樣。其做法是用新鮮的芋頭、香脆的小蝦米,還有臘肉碎、蘑菇、香菜等等材料剁碎拌勻,有些人家還會按不同口味加入不同餡料。然後把大塊的油豆腐包開個小口,把裏面的瓤挖出,再釀入早已配好的餡,放入蒸鍋蒸熟即可食用。據說,此菜出自窮山村,民家之特色菜,20世紀60年代的農村,農民原本買不起肉類,只好用糯米釀豆腐,豈知其味極佳,留傳至今。
在韶關,還有兩道名菜,一是龍歸冷水豬肚,二是大塘扣肉。
今屬武江區管轄的龍歸鎮,四面環山,奇石嶺、二獅嶺、雙頭嶺、圓崗墩嶺、橋頭嶺,形似五條蒼龍圍繞墟場院相爭回歸的威猛姿勢,古人謂之「五龍歸位」,龍歸由此而得名。1980年秋,世居龍歸鎮老街的邱學章,利用自己的老屋,開了間「美味香飯店」,推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菜,叫「冷水豬肚」。
這「冷水豬肚」可是邱師傅「無心插柳」而成。原來,十多年前,他在地質隊做廚師。夏日的一天,採購員買回幾個豬肚,當天用不上,天氣炎熱,那時沒有冷櫃冰箱。他為使豬肚不變質,將豬肚洗凈焯熟,放進山泉水中浸泡起來。次日,適逢地質隊領導設宴招待來賓。他便將冷水浸泡的焯熟豬肚撈起晾乾,切成小塊,排列齊整,淋上滾熱油料作為一道菜上桌,想不到竟受到好評。因而,現在自己開店,他把這道菜式取名「冷水豬肚」作為飯店的招牌菜。隨着龍歸鎮冷水豬肚的聲名鵲起,曲江、武江等地的酒樓飯店紛紛派出廚師登門向邱學章「拜師」學藝。
與冷水豬肚比,曲江大塘扣肉出名已久,肉中夾以香芋,肉香和芋香渾為一體,入口綿軟,甜香適中,連食兩大塊也不膩,食肆眾多,像我等胖人更為喜愛,只是有點不合現代人「飲食」習慣而已。
【粵北美食譜】
就我個人而言,不管是否名菜,只要合口味有特色就行,下面我將搜得的十餘款粵北特色美食譜抄錄於此——
1、乳源豉汁山坑螺:瑤山碧水、溪流縱橫交錯,生長在清明如鏡的山坑小溪之螺,清香爽口,味道獨特。配以豉汁、蒜茸清炒,深受食家讚賞,到韶關者,不能不品之。
2、山石韭菜:韭菜到處皆是,但山石韭菜韶關地區唯獨乳源才有。它生長在深山石坑水邊,屬野生綠色食品,味道似韭非韭,配炒瑤山臘肉更是甚佳,且齒頰留香,獨具風味。
3、瑤山煙肉:瑤胞居於深山老林,遠離集市,食肉甚為不便,故自養家豬,宰殺置於爐灶煙窗懸掛,憑煙熏干,全年享用,保鮮時間甚長,有的甚至達5年之久,取之而食,味道非凡!遊客至此,必食為先,而今食煙肉的人多了,此菜名氣也頗大。
4、瑤山竹筒飯:用剛砍來的新竹,截成一端留節作底的竹筒,用水洗凈,然後把充分浸泡的大米和鹹菜、烤肉等,放入竹筒內,以竹葉或樹葉相隔,濕泥封口,放進明火堆煨飯至熟,取出竹筒,劈開,飯軟香清,還略帶新竹的芬芳。
5、樂昌馬蹄酸筍牛什煲:馬蹄爽帶甜,酸筍酸帶脆,牛什香滑帶辣,混為一體,慢火開煲,其特點咸、甜、酸、辣、爽脆,口感複雜,讓人吃得有滋有味一頭汗。
6、樂昌梅花月婆雞:客家人媳婦坐月子,補身體,食足一個月方能恢復元氣。農家自釀黃酒或紅糯米酒煮自養家雞,黃酒甜香,雞肉鮮香,汁豐滿,味道鮮,非坐月者也垂涎三尺。
7、樂昌廊田椒鹽蠶蛹:蠶蛹含豐富蛋白質,椒鹽製作避其蠶腥味,皮酥香而肉滑口,食起來趣味無窮,營養價值極高,今流行於民間,號稱為水酒阡陌美食。
8、香芋臘豬手煲:樂昌北鄉香芋以香而綿軟聞名嶺南,而「芋頭」又有好意頭之意。當地農家慣用豬手煲之,臘香味與芋香味融為一體,其味極佳,成為農家一名食。
9、白果玉盞:南雄白果名譽東南亞。用白果配菜,口感酥爛香甜,清鮮淡雅,還可開胃健脾,營養豐富。民間製作的白果玉盞,既滿足了口腹之慾,又遂了養顏的心愿。
10、南雄酸筍鴨:酸筍炆鴨,到處皆有,唯獨南雄出名,原因是該地農家腌制的酸筍味道獨特,爽脆無水漬味,酸味醇而不嗆喉,與無腥味的水鴨炆之,聞而不腥,酸而不膩,讓人胃口大增。
11、丹霞臭豆豉魚:丹霞山錦江之魚,是遊客用餐必點的享用佳肴。最頗具特色的算是臭豆鼓魚:採用民間古傳的臭豆豉燜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回味無窮。
12、田螺香煲:仁化的鄉村人家,屋前屋後皆種有一種獨特香味的檳榔草,陽春三月,採摘其葉拌田螺一起煲之,甜香味獨特可口,有驅寒祛濕之功效。由於其歷史悠久,今擺上餐桌便成為一鄉村家常名菜。
13、翁源六里油水雞:油水雞,即鮮雞切件,用水慢水浸熟,使之清中托鮮,淡中求濃,原汁原味,以致芸芸食肆中,一枝獨秀。
14、翁源爽脆肉丸:新鮮豬肉,用手工傳統方法棒槌拍打成糕漿,伴以食粉製成的肉丸,與普通肉丸大不相同,其特點:爽脆嫩滑。至今翁源仍保留這一民間傳統料理,深受食客偏愛。
15、翁源花雕蓮藕:翁源粉蓮修長絲密,粉質鬆軟,蓮香味濃郁,名譽南粵各地。用花雕酒煲翁源蓮藕,清甜甘香,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乃當地民間特色美食一絕。
16、曲江樟市黃豆腐:樟市鎮位於曲江下游,依山傍水,一年四季,雨水充沛,農作物以黃豆成為豐產,逢年過節每家必做豆腐,且用磨石磨漿,鹽滷凝塊,保留着古石器時代的傳統製作,其鮮嫩味道比現代機械製作好吃,特別是表層配以野生黃果仔汁上色,既祛豆腥味又使豆腐更鮮亮,因此聞名,堪稱一絕。
17、曲江農家蒸豬紅:豬紅,在食家的眼中是不上桌的,但曲江樟市蒸豬紅,農家巧手蒸出全豬特有的味道:用油渣、粉腸、豬肝摻入混其中,使之入口鮮、嫩、滑,細嚼有質,讓人瞬間有吃全豬的感覺。
18、靈芝毛桃湯:新豐靈芝毛桃湯料,被南粵稱之為「土特湯皇」,無論煲什麼肉類都能香溢滿樓,有如香妃散發之香,誘人至極。
19、新豐鵝醋缽:挑選上好品質的農家土鵝,整鵝蒸煮後白切,再搭配上由鵝血、酸蕎頭(酸梅)、醋等盡心泡製的鵝醋醬,肉質鮮嫩,肉香馥郁醇厚,甜酸可口,是新豐沙田鎮逢年過節招待賓客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創作手記】粵北的糧食養育了我
1983年1月,少年的我隨父母工作調動,第一次踏上韶關的土地。眨眼間,我已在韶關生活了39年。我像一棵移植的樹,早把根系深扎在這片神秘的熱土上。這裡有我的大學我的青春我的工作我的愛情我的親人我的摯友,我的文學之路也從這裡啟程。
在韶39年來,我有不少到外地出差或旅遊的機會,或者說,在一個地區待久了,心裏有一種「勝利大逃亡」的渴望,然而一旦「逃亡」成功,在外面漂泊四五天後,我便漸漸產生歸家的念頭,這歸家的路標有個準確的方向:韶關。當踏上韶關的土地,呼吸着這裡的空氣,凝視着這裡的山水的時候,心裏便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久居他鄉是故鄉」,這是我在南雄珠璣巷讀到的,當時腦中電光一閃,我被這句話擊中了。
在這期間,我先後創作了20餘部長篇文學作品。如今,回過頭來總結,我有些驚訝地發現,這些作品幾乎全是以粵北的現實和歷史為題材,我用自己的筆,打造了一個文學的粵北。如果要談到粵北對我有什麼影響,似乎可以這樣表達:是粵北的糧食養育了我,粵北的山水滋潤了我,粵北的文化陶冶了我。
也正因為創作採風的緣故,我走遍了粵北的山山水水,也嘗遍了粵北各種美食。由於韶關在南嶺的獨特位置,形成了較為獨特的粵北美食文化,而這種文化體現出很強的地理性、生態性和包容性。我一直想寫一篇有關粵北的大文章,從介紹粵北特產和美食切入,站在人文的高度,審視整個粵北,把我的所觀、所感、所思,全部融入其中,努力挖掘粵北美食的歷史底蘊,提升粵北美食的文化內涵,把一個神秘、美麗、新鮮、真實的粵北介紹給朋友們。這其中,既有散文的筆法,濃墨重彩地展現粵北厚重的人文歷史,又以紀實的手法,親歷親為地講述粵北美食背後鮮活神奇的故事,並以寫意的手法,袒露一種詩化的心情,捕捉美的瞬間。本文或許只是個開篇。我在《韶州新賦》對粵北美食有如此介紹:「尋美味於瑤家山寨,品佳肴於客家圍樓。板鴨黃煙銀杏果,木耳香菇三華李;北鄉馬蹄張溪芋,白土月餅馬壩米。羅坑茶中說童趣,石塘酒里解鄉愁。」
【作者簡介】
●王心鋼
筆名罡風。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作協第九屆主席團成員,廣東省作協殘聯分會會長,韶關市作協常務副主席。已發表、出版文學作品700多萬字,主要有文學傳記《張發奎傳》《薛岳傳》《大唐名相》《大宋名臣余靖》、長篇小說《槍與玫瑰》《水滴》、長篇紀實《潛流》《粵軍抗戰記》《鋒面雨》《赤焰》、散文集《品讀粵北》、小說集《紫色圈》、詩集《春語呢喃》和評論集《想寫就寫》等。作品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全國城市出版社優秀作品一等獎、廣東省首屆圖書出版獎、廣東省優秀報告文學獎和首屆韶關市文藝創作風度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