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鍾潔玲
三代「承德」媳婦撐起一片天
第一次見到這座130多年的圍龍屋——承德樓,不禁為之傾倒。
梅州市三角鎮富奇路190號。這是客都梅州市區內為數不多的一座傳統客家圍龍屋酒家,佔地3780平方米,雙層走馬樓土木結構,三堂二橫一圍龍,樓上樓下共83間房,分前圓圍、風水池塘、後圓圍、風水果樹,整座呈橢圓形。
那天晚上,半月掛在空中,天色墨藍,圍龍屋半圓形的花頭長廊,懸掛着一排大紅燈籠,廊檐上的檁椽剛剛上過朱漆,潔凈光亮,安靜地映出燈籠的光影。堂屋頂的射燈,照亮了兩邊鑊耳山牆一層層的輪廓線,堂屋外牆上是一排排小燈籠,燈籠的光暈染紅了地面。圍龍屋前端的半圓池塘,從前用於澆菜淋花鎮宅防火災的水塘,承德樓竟然把它變成了江南水榭、亭台樓閣!環塘邊有小橋連接,微風吹過,高低錯落的紅燈籠,在水上水下搖擺,幾隻番鴨掠水而去,美得不似人間。
這座美輪美奐堪稱奇蹟的大宅,如今是梅州美食的新地標,是「廣東餐飲名店」「南粵星級地標旅遊餐廳」「廣東省粵菜(客家菜)大師工程人才培養點」,還是一座客家圍龍屋博物館。
130多年戰亂饑荒、朝代更迭,承德樓從建造到被毀,再經過持續40年的修繕、活化,涅槃重生!這背後最關鍵的是人,是三代「承德」媳婦與兩代星園大廚。
承德樓建於清代。第一代主人梁耿昌是嘉應州三角地折桂窩人。14歲那年,他隨伯父漂洋過海到暹羅(泰國)首都曼谷學藝從商,經過幾十年打拚,在唐人街其中一條街道,擁有幾十家商鋪,經營布匹、貿易、地產等行業,被推擁為當地僑領。他一生娶過3個太太,生有6子。
客家人有「富不忘根」的傳統。據說,為了修建這座圍龍屋,梁耿昌從泰國運回大量銀元。銀元運到梅江的東山碼頭登岸,雇幾十個挑夫,抬回家裡。據說,抬了三天三夜。
1885年,大宅奠基,1896年竣工,歷時11年。
迄今,承德樓香火已綿延至第六代。從它誕生,到輝煌,有三位女人功高至偉。她們是:第一代侯氏曾祖母(太婆),一手操辦建造;第三代兒媳張桂蘭,收回並主持修繕;第四代兒媳鄧瓊香,出資修繕並「活化」。
第一代侯氏是元配夫人,是留守的第一人。客家人有一個傳統:男人外出闖蕩,賺了錢拿回家交給女人,由女人掌管整個家。一個家能不能興旺,就看女主人的能耐。
承德樓體現了這種傳統:曾祖父去賺錢,曾祖母負責建造。
侯氏承受了多少獨自留守的苦,沒有人知道。後人只知道她管理運籌整個工程,耗時11年造出一座體現客家文化、堪稱傳世傑作的建築。
承德樓得名於堂屋東南第一道大門上的對聯:承先惟善,德厚乃昌。
善、德、昌,代表了中國傳統最古老的價值觀。
這是一座西北高東南低的橢圓形建築,坐西北,向東南,外圓內方。
圍龍屋的「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是半圓形的屋子。
第四代媳婦香姨(鄧瓊香)這樣評價自己家婆(第三代媳婦張桂蘭):我家婆是個頂天立地的女人。她是1949年嫁入梁家的。她出身於窮人家,但自幼賣給大戶人家,見多識廣。可惜生不逢時,等她嫁入梁家不久,梁家就被劃為富農,承德樓被充公佔用,做過學校、倉庫,駐過部隊,住過很多社員……成了大雜院。
張桂蘭35歲那一年,丈夫去世,她撐起了整個家……
「活化」承德樓:從一碟炒田螺開始
1978年底,改革開放,張桂蘭成為梅城第一批個體戶。她帶領兒媳鄧瓊香,在梅城三角地附近賣糖水、湯圓、味酵粄、發粄、烤花生等客家小吃。湯圓一碗6隻,賣一毛錢。
瓊香白天下地勞作,回到家裡,聽家婆安排。清晨、午間或深夜,趁人家休息的時候,婆媳聯手製作小吃。
「我和家婆半夜3點鐘就起來,我推磨,家婆放米,磨漿做湯圓。」當時沒有自來水,瓊香凌晨去挑井水。夏天中午,收工回來,短短的午間,她們就做清補涼、仙人粄、冰棍等。瓊香第二個孩子才兩歲,忙碌時把孩子放在一隻木桶里。
做好小吃,家婆負責擺賣。白天沒賣完,晚上就在家附近、龍眼樹旁邊的小房子里繼續賣,有時賣到晚上9點、10點。為了讓客人坐下來吃,擺上兩張小桌子。這間擺着兩張桌子的臨街小店,就叫星園。「星」是紀念第一代耿昌公,還有一層意思是:從早晨星星還沒有落下去,做到晚上星星出來。
漸漸地,她們擴大經營範圍,增加了小炒,最拿手的是炒田螺。一碟炒田螺賣1角5分錢。在肉類供應不足的年代,炒田螺頗受歡迎。
1983年張桂蘭得知政策鬆動,便申請收回承德樓。不久,村幹部來通知,接有關部門通知,準備到張桂蘭家裡,了解華僑政策落實得怎麼樣。
香姨提議:我請他們吃頓飯,可以嗎?
當時也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她就提前到市場上買了田螺,回家浸養,等螺吐沙。到那天,把螺洗凈,用金不換、娘酒糟炒田螺。沒想到,就是這碟螺,讓人讚嘆不已。從此,香姨炒螺遠近馳名,客似雲來。
至今,香姨做家宴仍保留這個菜壓軸。
我在香姨家裡和承德樓都吃到了這道有着光榮傳統的炒田螺,驚詫於它剛入口的那股濃香。作為廣府人,我們的田螺都是用紫蘇、蒜頭豆豉炒出來的,一般認為紫蘇與螺是絕配。沒想到,這次我吃到了客家版本的田螺,照樣驚艷,螺肉香而爽,頗有嚼勁,用金不換替換了紫蘇,別樣出彩。
1984年落實僑房政策,1985年承德樓歸還梁家,1986年由第三代張桂蘭主持、第四代梁光輝、鄧瓊香出資,開啟了整修、重振承德樓的新紀元。
「我們是梅州第一家落實政策的,政府還特別開了一個現場會。」那時的承德樓損毀嚴重,破敗不堪。從老照片看,承德樓大門欲倒而未倒,要用粗大的樑柱支撐着。
早在1983年,家婆主持分家。星園先是分給小叔子,變成了一間餐廳。小叔子雇香姨當廚師,每月給她開工資。過了一段,小叔子見盈利不多,就改做別的生意,把星園還給家婆。家婆把星園交給香姨經營,香姨每月給家婆交租金。
香姨接手星園,雇了人手,生意轉旺。很快她就成為遠近馳名的老闆兼大廚。
90年代初,香姨重建星園,設了幾間豪華包房還引入了卡拉OK。眼看生意日漸紅火,香姨動了念頭,把經營場所擴大至毗連着的承德樓。她覺得,承德樓這樣的圍龍屋可能更能吸引顧客,聚集人氣。於是把餐飲拓展到承德樓來。一旦賺到錢,繼續修繕。
古屋的維護,真像一個無底洞。
香姨說:這輩子我到現在都不知道賺了多少錢。反正一有錢,就用來修樓和建樓。她的辛勞凝結在三件事上:修承德樓,建星園,再建輝香樓。
引進五星總廚復原古老鹽焗雞
承德樓如果僅僅是保存下來,還體現不出它的意義。
如果它沒有一種造血功能,就會成為後代的負擔。幸運的是,今天的承德樓已經「活化」,它已經成了一個現代餐飲企業的載體。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家族以外的五星總廚——陳澤換。
陳澤換是韶關人,生於1979年。在佛山讀技工學校,專門學烹飪,打下了廣府菜的基礎。畢業之後到廣州大可以酒樓,當廚房主管。有一次,他跟隨手下做打荷的客家籍小兄弟梁華興到梅州玩。那時他並未意識到,梅州之行將改變他的人生。
這位梁華興就是承德樓的第五代——香姨的兒子。
華興比澤換大兩歲,個頭得爸爸遺傳,高高大大。母親香姨希望他學習管理,將來接班。不過他的第一志願卻是梅州嘉應大學的電子專業,閑暇就自己組裝音響。然而眼看在星園做餐飲的父母年紀漸大,身體都不太好,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於是,聽從母親召喚,先到廣州白雲技校學了半年,並在廣州酒樓打工。
香姨似有預見,她叮囑兒子:你要是能物色到好廚師,就把他帶回來。
於是,梁華興把好哥們兒陳澤換帶到了梅州。
陳澤換清楚地記得,2001年10月21日,年僅21歲的他,離開廣州,來到梅州。當他第一次見到承德樓,嚇了一跳,竟然有這麼大的房子?當時,承德樓旁的星園已有7間包房,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裝修。據說1993年前後這裡有過兩個歌舞廳,曾興旺一時。不過,他來的時候,潮頭已過。
他沒多想,便留了下來,跟着香姨學做客家菜,香姨委他以重任,讓他主廚。逐漸,星園又興旺起來。他們把廚房改造了,2005年還把老屋承德樓的二樓重新裝修,變成餐廳。從2001到2007,他一干就是7年。這7年,他在梅州成家,生兒育女。
剛跟香姨學客家菜時,陳澤換才20出頭。他承認,自己不夠踏實,對客家菜還沒什麼感覺。2002年恰巧梅州舉辦「李錦記十大名廚大賽」,他便報名參加,希望一展身手。大賽上,他做了一道金湯如意豆腐。正在他洋洋得意這道豆腐做得多麼有廣府味時,結果出來了——他竟然無緣於獎盃。這個結果給了他一個沉重的打擊。顯然,他小看了梅縣廚師的水平。
就在他心緒不寧時,香姨和華興又來安慰他,香姨做出多種客家菜,一邊吃一邊跟他講承德樓的故事。他由此知道客家人從中原一路南遷的艱辛,知道客家菜是很有文化很有情懷的。從此對客家菜情有獨鍾,只想把它做好,傳播出去。
客家鹽焗雞是承德樓的招牌菜。它的盛器就像一座客家土樓,底下是燭爐。
陳澤換告訴我:為了復原古老的鹽焗雞,他的團隊花了一年時間,試了差不多上千隻雞。試驗時發現,雞皮爽口滿分時,雞肉偏柴偏韌;飼養的日子不夠長的,雞皮薄薄,雞肉軟爛且味淡。試來試去,差不多想放棄的時候,才試驗成功。最終發現,雞味最佳的,是大約210天的走地雞,雞項,此時毛雞3斤二三,光雞2斤半,烹出來的鹽焗雞,雞皮香脆,雞肉則入口清甜,有嚼勁,帶鹽香味,雞胸、雞腿完全沒有渣。
這款傳統鹽焗雞耗時耗力耗人工,但卻因而名聲大噪。2021年深圳五星名廚大賽上,陳澤換憑着這道客家鹽焗雞獲得五星總廚比賽的大獎。客家鹽焗雞如今登上承德樓的必點榜榜首。
去來圍龍屋酒樓
2007年陳澤換離開了星園。為什麼離開?他說,太年輕了,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於是他先是與人合夥,開餐廳,自己當老闆。不過,更大的世界吸引着他,他後來到了深圳。2010年,大亞灣有一家高端度假中心招聘總廚,深圳多家五星酒店的行政總廚都去應聘,多番考核之後,他脫穎而出,成為度假中心行政總廚。
度假中心不但有高爾夫球場,還有足球場及多種體育娛樂設施,有客家菜、廣府菜,有西餐,還有巴西燒烤、紅酒會等。他在這裡做了5年。這5年,他學到太多東西,包括餐飲管理和新型企業理念。與此同時,社交面擴大,認識了很多行家。5年之中,他組織團隊,試菜、交流、授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期間,接待過捷克總理等眾多高級別貴賓。
2014年下半年,昔日的好兄弟兼僱主——梁華興來到度假中心,找到他。
梁華興說:媽媽(香姨)要退休了,全家商量,請他回梅州星園。
從2000年到2014年,兩人從少壯到中年,從廣州到梅州再到深圳,人生場景已經轉換。
2014年的陳總廚,已經歷一番「涅槃」:見過大世面。重要的是,他在外面世界不是匆匆過客,而是實踐者,擔當過重要角色,已經「活化」——干過私企也干過國企,他了解大企業的優勢及癥結所在,他一直懷揣着創業夢,只等一個時機。
他們徹夜長談,火花碰撞,燃點就是「活化」承德樓,讓客家菜升級改造並「走出去」,第一步是形成全國影響,第二步是走向世界。
陳澤換知道,自己來到人生又一個重大關口。
他向梁家提出了一個重構計劃。計劃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餐廳。星園和承德樓,要重建及修繕,植入客家文化,這意味着大筆的資金投入。第二部分是提出「運營創業合作制」。把星園、承德樓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把家族酒樓變成一個現代企業,實現「共同創業,共享成果」的理想。唯有留住人才,才能基業長青。
梁華興帶着陳澤換的建議返回梅州。
承德樓第四代第五代共同商議,結果是:採納陳澤換的建議。
這以後,陳澤換利用業餘時間,構思星園、承德樓的重建及文化植入計劃,形成實施方案。
2015年7月21日,陳澤換告別大亞灣,回到梅州星園圍龍屋酒樓。他的新角色:既是股東,又是副總經理兼行政總廚,全盤負責酒樓的運營。
當時,幾經興衰的兩層舊星園已經拆盡,從地基開始重建。廚房只有6個人,23位員工,百廢待興。股東們商議決定,向銀行貸款,重新打造星園和承德樓。
從2015年至2017年是公司最困難的時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貸款額度驚人,生意還沒有做起來,前景尚不明確。為了穩住人心,2017年下半年酒家開始啟動「共同創業,共享成果」的「運營創業合作制」。
成為梅州餐飲的王牌
陳澤換說:我們可能是整個梅州最早藉助互聯網宣傳的酒樓。
2016年3月8日,全新的星園落成:星園新樓採用新中式裝飾,弧形夾角,守護着裏面的百年圍龍屋。
踏入星園酒樓大堂,正面牆上有一巨幅鍍金中國地圖,上面標註着客家千年遷徙路線。大廳一側沙盤上,還有一座做工精緻的客家圍龍屋模型,排列有序的房屋,還有風水塘,還原客家先人的生活場景。陳澤換的思路是:做客家菜,以承德樓為載體,經營客家文化,集博物館、客家文化大觀園於一身。
與此同時,承德樓也在裝修,彩繪門楣,木雕花窗,精細化處理。星園+承德樓近50間廂房,每間主題不同內容不同裝飾風格也不同。
2017年5月1日裝修完成,重新開業。怎麼讓外界知道星園圍龍屋酒樓、承德樓的美輪美奐?用互聯網!
很快,他們成立了一個傳媒公司,招聘人員到位,做抖音,設計廣告,拍片子,做推廣。
通過新媒體平台,建立內容電商渠道,充分利用梅州自然資源和自身品牌優勢,把線上營銷與線下體驗相結合。
陳澤換有兩個抖音號:一個號做客家菜,一個號做養生湯。在星園的5樓做了一個背景專門拍視頻,用客家文化、歷史解釋每一道菜。不久,兩個號加起來,竟然有500萬-600萬粉絲量。
抖音引流非常成功,那一陣子,酒樓人氣旺盛。他們適時租了一個能容70-80輛車的停車場,用餐客人可享免費。
菜式也在更新,融入新元素,講究原味和健康搭配。承德樓的裝飾布局,從屋檐到門窗、過道、牆面……所有空間植入客家文化元素,並精緻化,讓客人體驗到濃厚的客家氛圍。
傳媒公司運作了3個月就開始盈利。之後更多的是接外面的活,給人家拍廣告片,孵化IP和網紅,搞直播,拍攝、剪輯、做後期……從最初的20-30人,到後來的60-70人。
承德樓-圍龍屋星園漸漸成為梅州高端餐飲地標,梅州的王牌。
來這裡的客人,有本地,也有國內的、海外的。如果說,從前只是客家窗口,如今則成為團餐、自駕車打卡地以及各界名人雅士聚集之地。近年先後登上中央電視台的「走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3」等欄目、新加坡電視台、鳳凰衛視、香港電視本港台、梅州日報、旅遊周刊、星島日報、中國旅遊報、羊城晚報等海內外媒體,被評為「嶺南百景」之一、廣東餐飲名店、梅州自駕游指定接待單位。
在手機上打開大眾點評,搜索「梅州美食」,排第一的,就是它。2022年1月圍龍屋星園酒家還被全國酒家酒店等級評委會評為「國家五鑽級酒家」。
每逢周末,禾坪上坐滿客人。承德樓下堂門前成了一個戲台,上演客家歌舞。生意興隆,便在水塘上建起亭台樓閣,還在水塘邊立起幾間透明的休閑吧。
星園+圍龍屋共有1200個餐位,禾坪也能擺個40-50桌,可承接中式西式婚禮。國潮興起,年輕人似更熱衷中式婚禮:新郎騎馬,新娘坐着八乘大轎,在古屋裡逡巡。
歷盡滄桑的承德樓,如今圓了多少人的夢!
創作手記:見證粵菜從匱乏走向繁榮
我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我的美食記一定是行走和田野調查的產物。近兩年,我在粵地漫遊,了解粵菜的發展脈絡,尤其是粵菜區內的人物、故事、生態、風俗……希望在兩三年內走遍粵地山河,犄角旮旯,嘗遍粵地美食。這一次,我走到了粵東梅州。
承德樓的故事,讓我感動得難以言喻。就在採訪香姨的第二天,我在梅州客家博物館廣場邊,見到一尊名為《客家母親》的巨型雕塑,這是客籍藝術家謝伯齊教授的作品,它描述了春耕時節,一位健壯的客家母親,背着熟睡的孩子,雙手橫拉着耙柄,俯身45°,以人代牛、傾力苦耕的情景。這種負重前行,震懾人心!
在客家地區,女人就是整個天,不是半邊!這不是個案,而是一種文化現象。
改革開放40年,我一直在場,親歷和見證了粵菜從匱乏走向繁榮,我有一種使命:記錄它,弘揚它。
作者簡介:
● 鍾潔玲
美食作家,資深編輯,編審。1964年3月出生於廣州,文學學士。曾供職於廣東花城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是「廣東『粵菜師傅』工程培訓教材(1-9冊)」編寫專家組組長。著有《此味只應天上有》《粵菜傳奇》《中國粵菜故事》(主編、第一作者)《廣東風味小吃》(主編、第一作者)等書。責編過張承志《心靈史》、王小波《時代三部曲》、余華《在細雨中呼喊》、格非《敵人》、蘇童《我的帝王生涯》、李碧華《霸王別姬》《青蛇》等文學作品。2020年9月被共青團廣州市委聘為「廣州青年粵菜文化宣傳大使」。
2018年12月榮獲廣東省廚委會、廣東省餐飲技師協會等機構聯合頒發的「南粵餐飲經濟發展40年·時代貢獻人物」獎項。2019年「第六屆南粵廚王爭霸賽」專家評委,2020年「鳳凰網美食盛典金梧桐廣東餐廳指南」常務理事,2021年「廣東高州荔枝美食廚王爭霸賽」主評委,「2021廣州亞洲美食節」專家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