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尚嶺南】清明時節,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食物喚醒記憶
  • 来源:金羊網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3-04-20 09:41

對每個人來說,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此時節,我們會遭遇兩種情緒:一是慎終追遠,懷念先人,拜山掃墓;二是郊外踏青,春光乍泄,春意萌發,感受青綠山水燦爛花季。

而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定食物,則成為文化記憶的一個部分。

嶺南四季如春,食材極其豐富。而清明時節,重視祭祖的嶺南人更有質樸追求:

潮汕出生的廣州作家王溱告訴我:潮汕清明特有的朴籽粿,清明時節朴籽樹長得正好,將朴籽葉搗爛成汁,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加再入白糖、泡打粉、涼水,混合成漿狀,再蒸煮熟。

潮汕人林爍倪更是熱情指出:

——清明潮汕家家吃朴籽粿。名叫「朴籽」,實際上並不是用朴樹籽製作,而是用朴樹新發的嫩芽榨汁,加入米粉調成糊狀,倒在小碗中蒸熟。

——熟後是鬆軟青綠的米糕,散發草木清香,有清熱去濕的功能。老人做朴籽粿,講究要會「笑」,即是粿面裂開,宛如笑口。

——現在家庭一般從店鋪買來,不再自製,有些店鋪為節省成本,使顏色青綠,加入菠菜汁替代朴葉汁,風味就差很多了。

羊城廣州「祈福金豬」節前熱賣,是老廣衡量當年物價的一個話題,亦是再次評價各大酒樓出品的一次機會:質量、外型、祭祖、食味,等等。

廣州酒家老總趙利平先生力推「蕎菜」:

——清明前後,蕎菜成熟,便到了它最好的賞味時節,錯過可就要再等一年。此時的蕎菜,嫩綠如翡翠,皎白如凈玉,入口清香爽脆。

——特別是臨近清明的頭茬蕎菜,嫩莖似乎能掐出水,香氣更提神,入口清爽無渣,故又被稱為「清明菜」。

——廣州話中,「蕎」與「轎」同音。吃蕎菜,寓寄了後生對先人坐轎歸去享福的美好祝願。或說「蕎」與「橋」相通,蕎菜作為一種媒介,使先人與今人心靈相通。

從味道喜好到刻骨銘心,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會與一生軌跡吻合,產生既大致相同又各有千秋的情感化呈現。

且與各地民俗、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產生交集。你看「個人性」與「公共性」雙向奔赴,相映成趣。

三月江南一行,亦感受食物的「清明色彩」。

路過文天祥的故鄉,吉安黃岡紅先生請我食一道當地清明菜——地皮菇炒雞蛋。

地皮菇不起眼,春雷響時,便悄悄地發於地頭牆角,此時恰好青黃不接,她就擺上案台。

我一嘗鮮,果然清新爽口,與雞蛋珠聯璧合,完美伴侶。

上海,海棠開得繁盛,艷過桃花,盛似櫻花——此清明時節,上海崇明私房菜凸現春意:

手工刀魚餛飩,搶時節頭彩,實為江南珍品,據說清明前,肉嫩骨軟,價格奇高。一過時節,骨硬口感即發生變化,價格刷就掉下去。

崇明的春筍和蠶豆抓我心,油燜春筍一派濃油赤醬,十足江南特色。

白蠶豆軟糯,一如春色溫柔,摻上家常蘿蔔乾小炒,尋常中有幾份奇巧,極為爽口。金瓜絲,細而脆,與白蠶豆異趣同工。

醉蟹讓我聯想翩翩,生鮮做法近似順德生魚片「撈起」,又似潮汕「魚飯」一類。點綴一朵紫色雛菊,宋詞之婉約浮現。

崇明糕收尾,口感妙在細膩中留存一份米粉質感。彷彿告知:吾家私房菜可雅可俗,豐儉由人矣。

來滬20多年的山西人阿宏告訴我:

春天在北方是青黃不接的季節,南方卻是嘗鮮的好辰光,刀魚、春筍、蠶豆、草頭……上海閑話叫做:鮮得來把眉毛落特。

阿宏將我微信上點贊發給崇明私房菜館主人。主人致謝——即刻送來青團一袋兩盒。讓我意外,心生歡喜。

一盤青團端上,個個玲瓏青綠;無論什麼餡料其間,都無法遮掩艾草清香彌散;

可謂一口青團,唇齒舌間滿滿春天味道。

回廣州後購春蕎,期望江南嶺南兩地「清明菜」形成呼應。臘肉香腸快炒,果然清脆爽口;經驗小結:切去綠葉只取根莖入鍋,更加爽口。

蕎菜殊異在於兼有蔥、韭、蒜之辛辣甘香氣味。於是,我順理成章地以為「火氣之物」。

一查資料,糾正我的誤區:蕎菜性涼,具有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很適合春季人體養生的需要。

呵呵,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不禁嘆道:食物養生,民間智慧。亦使我對嶺南粵菜「不時不食」之傳統深信不疑。

嶺南與江南,南方與北方,在食物的異同中,可以找到遷徙與貫通的信息。隱秘卻有趣的交流,其實無所不在呢。

回味我之大半生,唯食物的記憶最長久最深刻,且貫穿一生。

我的另一體會:食物味道最易表達,與人交往,每談及味道,若有共識,即刻心心相印。

它並非魅力四射轉瞬即逝的依戀,而是一種蘊涵鄉愁的寄託:

許多人許多事,隨風而逝,唯有陪伴人生的食物味道,不離不棄,絲絲縷縷,縈繞心間。

剪不斷,理還亂;一生縈繞迂迴,糾纏着情感,溫暖着你我。

2023-4 廣州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嶺南鄉愁》等。

相关稿件
粤ICP备2023008654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