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聊美食,总绕不开文化,仿佛离开了文化,美食就变成了口腹之欲,高级不起来,甚至是肤浅得很。
这多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食的误解有关,始作俑者是孟子。在《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里,孟子与齐宣王有如下对话: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这是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在向孟子询问关于春秋年间齐桓公与晋文公争霸之事,但是孟子在回答的时候偏偏不谈施行高压式统治的“霸道”,反而提出了治国安邦理念的“王道”。孟子从齐宣王“以羊易牛”,认为齐宣王具备行“王道”的潜质,齐宣王见到可怜的牛即将就要被杀死,于是命人用羊将牛换了回来,让牛免遭杀生之祸,至于羊的处境,由于齐宣王他当时“见牛未见羊”,眼不见为净。孟子从这件事中发现了齐宣王是心怀恻隐之心的,当一位君王能够有着共情能力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会施行仁政统治,于是引出了这段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面对禽和兽等动物,君子的态度应该是见到活的,就不应该看到它死;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应该吃它们的肉,君子应该远离宰杀和烹饪。孟子的这套理论是典型的“眼不见为净”,只要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杀,吃是可以的。
孟子是劝齐宣王行仁政,但这一句“君子远庖厨”,却成为后世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如果谈起吃吃喝喝,还得带点文化,才不至于显得浅薄,毕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使命嘛。当然也有例外,如苏东坡、袁枚也大谈美食,但也在他们人生失意之时,我想他们多少有这种心态:既然谈不了齐治平,那就聊聊吃喝玩。正因如此,在浩瀚的中华文华典籍里,美食始终占不了多少位置,主要以实用类的农书、笔记的形式存在,尽管如此,架不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还是留存了一些,这些与美食有关的文化典籍,大概有以下这些:
夏商周秦汉饮食:《周礼》、《仪礼》、《礼记》、《吕氏春秋》、《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殖列传》、《四民月令》。
魏晋南北朝饮食:《食珍录》、《养性延命录》、《竹谱》、《齐民要术》、《南方草木状》。
隋唐五代饮食:《烧尾宴食单》、《食经》、《茶经》、《备急千金要方·食治》、《食谱》、《食疗本草》、《煎茶水记》、《食医心鉴》、《酉阳杂俎》、《膳夫经手录》、《膳夫录》、《岭表录异》、《北堂书钞·酒食部》、《艺文类聚·食物部》。
宋代饮食:《山家清供》、《清异录》、《吴氏中馈录》、《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荔枝谱》,《橘谱》,《禽经》、《笋谱》、《本心斋蔬食谱》、《茹草记事》、《寿亲养老新书》、《北山酒经》、《玉食批》、《茶录》、《荔枝谱》、《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酒谱》、《橘录》、《糖霜谱》、《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蟹谱》、《菌谱》、《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南宋市肆记》、《梦粱录》、《繁胜录》、《太平御览·饮食部》、《岭外代答》。
元代饮食:《易牙遗意》、《饮食须知》、《饮膳正要》、《圃史》、《蔬食谱》、《农书》、《日用本草》、《农桑衣食撮要》、《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馔史》。
明代饮食:《多能鄙事》、《酒史》、《食物本草》、《天厨聚珍妙馔集》、《神隐志》、《救荒本草》、《便民图纂》、《野菜谱》《宋氏养生部》、《云林遗事·饮食》、《食品集》、《广菌谱》、《本草纲目》、《墨娥小录·饮膳集珍》、《茹草编》、《家必备》、《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野蔌品》、《海味索隐》、《闽中海错疏》、《野菜笺》、《食鉴本草》、《山堂肆考》、《野菜博录》、《上医本草》、《觞政》、《农政全书》、《养馀月令·烹制》。
清代饮食:《随园食单》、《养小录》、《食宪鸿秘》、《调鼎集》、《闲情偶寄》、《调疾饮食辩》、《食物本草会纂》、《江南鱼鲜品》、《簋贰约》、《日用俗字饮食章》和《菜蔬章》、《饭有十二合说》、《常饮馔录》、《续茶经》《养生随笔》、《吴蕈谱》、《记海错》、《海错图》、《证俗文》、《醯略》、《扬州画舫录》、《清嘉录》、《桐桥倚棹录》、《随息居饮食谱》、《履园从话·艺能·治庖》、《湖雅》、《食品佳味备览》、《中馈录》、《闽小记》、《清稗类钞》、《渊鉴类函·食物部》、《菜蔬部》、《果部》、《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格致镜原·饮食类》、《成都通览·饮食》、《广东新语》。
此外,在《诗经》、屈原的《离骚》、唐诗宋词、苏东坡的书信中,也有涉及到食物和美食。到了近代,资料则丰富得多,连报刊、广告、食谱都有了,研究起来也方便多了。谈美食,还真不需要有标准,美食的感知本身就是一种很主观的认知,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但是,真想研究美食史或聊点美食文化的,还是必须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在上述著作中找答案,比什么民间传说、故事要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