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清初形成的“四大菜系”说,还是新中国的“八大菜系”说,粤菜都做为一个大类被“一以统之”,其实这种以地理概念的分类法有些简单粗暴,传统上的广东人由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组成,大家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居住地的物产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菜系,分别对应广府菜、潮州菜和客家菜。
一,广府菜
狭义上的粤菜指的就是广府菜,所谓的广州府,指的是清朝时广州府所辖地,包含当时的南海、番禺、顺德等14县,范围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广府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五邑菜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以食材讲究新鲜生猛,烹饪讲“镬气”,技法上中西结合,味道讲清淡,表达食材本味,呈现方式上讲求务实不张扬为特点。在这个基础上,珠三角各地的广府菜也有一些不一样的表现。
南海菜和番禺菜是广府菜的主力军。清初是广府菜完整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清未民国初期是广府菜的高光时刻,彼时的广州城区就分为南海县辖区和番禺县辖区,今天的佛山南海区与广州番禺区只是保留了名字,历史上南海、番禺比现在的管辖范围大很多。彼时的南海商人几乎垄断了广州的茶楼,两代茶楼王谭新义和谭晴波,创办了十余家带“如”字的茶楼、莲香楼,谭杰南收购了陶陶居和大同酒家,这些茶楼后来也转向酒楼。位于长堤的大三元,八旗二马路的南园、文昌巷的文园和惠爱西的西园,这“四大酒家”堪称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本地的“最高食府”,老板也都是南海人和番禺人,菜式也以南海菜和番禺菜为主,如西园的“鼎湖罗汉斋”,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大三元的“六十元大群翅”等,而闻名的“太史菜”和“谭家菜”,创始人都是当时的“南海人”,一个在现在的南海张槎街道,一个在现在的白云区江高镇,那时的“南海人”、“番禺人”,说的就是广州人。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有些人误以为顺德菜才是广府菜的“正宗”,打个比方,建筑民工以河南省籍的最多,但不能据此说河南省是中国建筑的发源地。以输出厨师出名的顺德,不仅仅为广府菜提供了大量的厨师,顺德风味菜也大大地丰富了广府菜,大良牛乳、双皮奶、姜撞奶、大良蹦砂、伦教糕、陈村粉,顺德人伍湛记始创的伍湛记粥品,蜚声海内外,擅长烹饪淡水鱼的顺德菜,更是将广府菜的“实惠”进行到底,如今,以精准到秒掌握火候,以精细刁钻为精髄的顺德菜,深受欢迎,来到广州,不到顺德吃顺德菜,很难理解广府菜的“精”和“妙”。
以“嫩滑或爽脆”为标准的中山菜,也是广府菜系中独特的一支,特色小食品种繁多,地方饮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山菜分四大流派。“民田地区菜”如沙溪、大冲一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口感要求嫩滑或爽脆,代表作是“沙溪三件宝”——家乡扣肉,清嫩白切鸡,入味焖洋鸭;“沙田地区菜”如港口、民众一带,讲究实惠、醒胃,就地取材,茄瓜咸鱼煲,虾酱炒通心菜,炒田螺等都是代表作;以各种水产为主料的“小榄地区菜”,源出小榄,讲究刀功火候、香酥爽脆,代表作是炸鱼球、虾球、菊花肉等。“五桂山区菜”油重味浓,持久耐放而不易变质,酿豆腐,风味牛肉丸等都为其杰作。这些风格和一些代表菜,也都深夜融入到广府菜中,改革开放后,以麦广帆、欧锦和为代表的中山粤菜师傅,更是将港式粤菜带进来并发扬光大,给中山菜带来了港澳基因和风味。
咸香带甜的东莞菜,分丘陵、埔田、水乡、沿海片菜系等,且各有代表美食,如埔田片有大朗榄酱炒饭、水乡片有中堂鱼包、沿海片有虎门大宁蟹黄粥、山区片有樟木头东江盐焗鸡。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庾家粽子、东莞米粉,道滘裹蒸粽和肉丸粥,石龙的麦芽糖和糖柚皮、沙田的莲藕、石碣的芙蓉肉和芋杆子,高埗的冼沙鱼丸,长安的乌头鱼等,各具特色。万江、道滘、高埗、中堂、洪梅、沙田、长安、虎门、麻涌等地的水乡沿海片,以擅长烹饪河产海鲜出名;茶山、大朗、寮步、大岭山、常平、石排等地的埔田片,他们以自产的豆豉、豆酱作佐料,无论拌鱼肉虾蟹瓜菜,都十分美味;樟木头、清溪、凤岗等地的山区片,以酿出名,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都可以拿来“酿”。
五邑,即江门市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区)。五邑菜最大的特点是农家味十足,就地取材,简单朴素的风格正是其最大特色,恩平的簕菜煲鲫鱼、杜阮的凉瓜、马冈狗仔鹅、台山黄鳝饭,无一不是如此。作为著名的侨乡,北美的粤菜多为五邑师傅,这就为五邑和北美粤菜两者互通打下了基础,使得五邑菜也带有明显的“华侨菜”特色:既不缺家乡风味,又中西结合,很有特点。
二,潮州菜
潮州菜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地讲潮汕话的地方菜,除了这三个地级市所在地,还包括潮阳、普宁、饶平、南澳、惠来以及海丰、陆丰等市、县所有讲潮汕话的地方菜在内。潮州菜以擅于烹饪海鲜出名,对海鲜的烹调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并以酱碟佐料,达到新鲜美味,清而不淡, 鲜而不腥, 郁而不腻。如鸳鸯膏蟹、明炉烧响螺、生炊龙虾、红炖鱼翅、堂灼鲍片、清炖乌耳鳗、生淋草鱼等,是潮菜海鲜类的代表名作;潮州菜的第二个特点是“粗菜精做”,粗纤维的芥菜,通过长时间的炖煮,纤维断裂,加点虾干五花肉和香菇,硬是做出美味的“厚菇大芥菜煲”;广府人称为凉瓜的苦瓜,炖汤炒蛋炒肉焖鱼已经算丰富多彩了,潮汕人用五花肉煨几个小时,让苦瓜的生物碱慢慢释放出来,脂肪对它们进行分解,苦味大减,甘味突显,就是一道迷人的“苦瓜腩肉煲”;一砣肉,在潮汕人的手里,加上两根铁棍,就捶打出Q弹的肉丸;粗鄙的番薯,潮汕人将它捣碎加水,萃取出粉水再晒干,就变成细腻的番薯粉,演变出蚝烙、丝瓜烙、花蛤烙,这简直就是潮汕人的“分子料理”,即便是蘸料,也是一菜一碟,讲究得很;潮州菜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口感软烂,比较多汤汤水水。一桌菜,除了汤外,还会有其他带汤的菜。与广府菜相比,同样是沙锅煲菜,广府菜多为浓稠的汁,而潮州菜则是各种浓汤清汤。潮州菜极少爽脆的菜,相反,软烂却多被赞赏,即便是蔬菜,也经过长时间的炖煮,非得弄成软烂不可,芥菜、苦瓜是如此处理,连菠菜、番薯叶、苋菜也是这样,吃的人还连连称赞“䪏(nab4 )䪏,好死!”(软烂软烂的,真好!)
三,客家菜
客家菜包括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居民在山区分布较多,客家菜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客家人南迁后新的食材和习惯具有融合各地精华的独特风味。客家菜有“咸、熟、香”的特点,这与客家人多居山区的特点分不开,历史上的客家人耕作播种,体力消耗大,需要补充大量盐分,所以饮食以咸香为主。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咸的菜更能长时间保存。客家菜又可细分为“山系”和“水系”。山系即我们惯常所说的“客家菜”,分布在梅州等地山区,山系客家菜保持了浓郁的乡土味、食材原本的鲜味,较少用味道浓郁的调料品;水系指的就是“东江菜”,主要在惠州、河源一带,包括惠东、博罗等地,这些地方多属于东江流域,食材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距离河流、大海近,食材自然选用水产品较多,讲究香浓,下油重,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乡土气息浓郁。客家菜善于烹饪素菜和野味,各种粗粮和动物内脏也做得出神入化,盐焗鸡、水蒸鸡酿豆腐、红烧肉、全猪宴、全牛宴,只要吃过一次,一定念念不忘,如果有机会尝到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鳗鱼和石鲶鱼仔,那种肉质坚滑、味道清甜,不带泥腥,简单就是大自然的恩赐。广东人会吃,也喜欢吃,虽然都是粤菜,但各地的粤菜就是如此的不同,这就是南粤大地精彩迷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