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据1984年《人民日报》记者报道,海南岛已从古人笔下被称为“瘴疫”和流放罪犯的去处,变成“四时杨柳四时花”的宝岛,一年到头都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从1983年春天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重点开发建设海南的决定后,海南才张开翅膀,跃跃欲飞。
如今,海南已经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对外渠道开始沟通,香港到海南的集装箱定期班轮正式开航;国家批准扩建的海口机场动工;海南的大动脉岭八铁路全面施工;规模最大的江南糖厂落成投产,数万农民投入了开发承包33万亩荒山荒地的工作中。
不过,当时的海南建设跟广东其他地方比还有差距。初到海口的人,看到这里没有统一的农贸市场,小贩随地设摊,蔗渣成堆,农副产品和水产品价格超过广州和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往往接受不了。岛上的工业管理水平也是比较低的。1983年,海南第一次摘掉亏损帽子,盈利378万元,但是预算内国营企业的亏损面仅下降8.5%。行政区一位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说,许多国营企业没建立岗位责任制,没有考核制度,有的厂连起码的操作规程都没有,经济建设打乱仗的也不少。橡胶行业是“几条腿往一个裤筒伸”,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制糖业是“一个媳妇几个婆婆管”。奇怪的是,一些甘蔗产区舍近求远,明明邻县有榨糖厂,却要多跑几十里把甘蔗送到本县的榨糖厂,因为原料蔗的分配不是按自然的经济产区划分,而是按行政区划分的。
一位汽车司机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海南早十几二十年这么办就好了。只是,希望别再反复。”一位到海南考察的经济学家则说:“海南的基础太差,一味求快而不从实际出发,显然是不行的。现在,海南的开发还缺乏通盘考虑,没有把接受投资的项目放在海南的全局上掂量,这怎么行呢?”那时,还想不到“十万人才下海南”,更想不到后来会建省与设立自由贸易区,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