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Studio 名家工作室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蒋述卓】书的世界海海,我只能取一瓢饮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孙磊 刘畅 等 发表时间:2025-05-06 14:12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说书房】

“我的书房在暨南大学文科楼八楼,大约18平方米,藏书主要是供研究用的,四个书柜里分两层装满书,大约也就四千册,放不下的就放到中心的资料室去了。我的理念是,书是为了研究用的,不是摆起来装门面的。”

——蒋述卓

蒋述卓在办公室的书房。除了图书,他还介绍了书房里的三幅画。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摄

蒋述卓,1977级大学生,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第八、第九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第三、第四届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汕头大学特聘教授,《华文文学》主编,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出版有《佛经传译与中国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文化诗学批评论稿》《诗词小扎》等。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特等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

【阅读史】

书的世界海海,我只能取一瓢饮

文/蒋述卓

我的阅读与上世纪50 年代出身的人大多相似,那时我们都没有什么书读,而是千方百计找书读。作为出身农村的孩子,就更是如此。

我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认识一些字,能看《水浒》《三国》《韩湘子》一类书,50年代末期能在生产队里记工分,当会计。但他的书不会让我看,总是收藏起来,或者用一个竹篮吊在屋的瓦梁上,让我够不着。他读书入迷,我曾见过他在夜间点油灯读书,不小心把蚊帐烧出了一个菜锅那样大的洞。

父亲主张孩子们要上学读书,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他养猪卖猪仔供我的二姐和三哥读书,一直读到县高中。对我这样的“满仔”,就更是鼓励上学。

60年代中期,我读我二姐和三哥留下来的国文课本,读到了《诗经》《古诗十九首》《木兰辞》《敕勒川》《孔雀东南飞》、唐诗、宋词,还有《范进中举》《红楼梦》等,其中的《木兰辞》和《敕勒川》因为较浅,我还能背诵下来。这也算是我的文学的开蒙吧。

另外,与同学和玩伴交换书读,《红岩》《敌后武工队》《苦斗》《红旗飘飘》一类就是“文革”期间在交换中读到的。1973年,我在读了中专一年以后,回家与他聊历史,当他知道我比他还知道得多的时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77年,我考上了大学,上学期间觉得读书有了大好条件,就要充分利用。跑图书馆我是班上最勤快的,往往两三天就换几本书。我根据老师上课的提示去读书,也根据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有一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借到时封皮都没有了,只有临时粘上去的黄色粗纸上写着“城与年”三个字;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是苏联作家康斯坦丁·亚历山大洛维奇·费定的长篇小说《城与年》。

硕士研究生阶段,我读书反而不是泛读了,而是围绕着专业来读,借来的文艺评论与美学、哲学类书总是堆在床头。那时想买书也不容易,因为生活费只有每月50元,要养家。在新华书店里看到美学家王朝闻的新著《论凤姐》,当时售价2.8元,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买。回家与妻子说起来,妻子第二天与我一起到书店才将它买下来。

读博士期间,宽裕了一些,读书的范围更是围绕着博士论文,因为要研究佛经翻译与中古文学思潮的关系,读佛学经与论的典籍就多起来。一段时间里,因为看《大藏经》的缘故,眼睛看东西都出现重影了,医生说我不得不休息一个月。

蒋述卓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如今,总是围绕着做研究来读书,购书、藏书也大致是围绕着所做的项目研究来进行。但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在我文科二楼八楼工作室的书房里,书还是按类来摆放的,不至于找书找不着。

其中,海外华文文学类占比较大。实在放不下的书,就放在“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中心”的资料室里,供我的重大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共享。我还将我不再做那一类研究的书,比如佛教研究类书籍等5000本赠送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那里他们为我专门安排了一个独立空间,叫“大家书屋”。

家里的书房反而比较“清爽”,只放一些音乐、建筑、美术、电影类书籍,有时放一些作家寄来的签名本,晚上拿来读读,可以放松一下。

读书改变了我的一生,往前往后看看,余生大概也是要在教书、读书、写作中度过了。教好书先要读好书,读好书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创造书。我不是收藏家,藏书并不重要,因为电子网络可以解决资料问题。书的世界海海,我只能取一瓢饮,围绕着研究与爱好读些书足矣。泛读与精读的关系处理好,是每个人都可以得益的。

【书径】

“择自己喜欢的书读,择自己需要的书读,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总是让人受益的。书海三千,我只能勺一瓢饮。”

【书语】

“读书如行山阴道中,山川风景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近读】

赵汀阳:《历史· 山水 ·渔樵》,三联书店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龙迪勇:《跨媒介叙事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刘醒龙:《听漏》,长江文艺出版社

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

【自荐】

《生命是一部书》(蒋述卓),花城出版社。

“其中包含我对文化的解读、人生的感悟,以‘言、行、事’写人生,与崇高的精神对话,与真挚的生命交流。”

策划 | 陈桥生

统筹 | 邓琼 吴小攀

采访|记者 孙磊

摄影|记者 刘畅

包装|记者 周敬雅

粤ICP备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