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貔貅,无年味。”在增城区派潭镇佳松岭村,每逢大年初一,省级非遗舞貔貅就在村内进行巡游祭拜祠堂、入户拜年等民俗活动,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已有170多年。2007年,佳松岭村舞貔貅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张永木。
舞貔貅,又称“客家醒狮”。相传貔貅是龙的第九子,以财为食、只进不出,虽然凶猛,却是代表吉祥如意的瑞兽。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表达了喜庆吉祥、祈求好运的意图。
2023年8月,随着派潭“村晚”启动,张永木带着舞貔貅队登台表演。派潭“村晚”爆红出圈,佳松岭村的舞貔貅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目前,除了设在村里的大本营培训基地外,在派潭中学、派潭二小等学校均设有教学基地,朱村街、永宁街等地先后引入舞貔貅教学。深厚的群众基础,让其在业内素有“广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岭”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舞貔貅文化,2024年7月,佳松岭村试水以社会化培训方式对外招生,首期学员共17人,课程包括锣鼓镲、武术、舞貔貅教学等。“只要愿意学,不管姓什么,我都毫无保留地把舞貔貅教给他。”73岁的张永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