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升
揭阳市榕城区是一座古城,地处广东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黄岐山,周环榕江,河网密布,沟渠纵横。榕城区即是旧揭阳县的县治中心,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自宋绍兴十年(1140年)就设置为揭阳县城,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素有“海滨邹鲁”和“水上莲花”之美誉。如今的榕城区,是揭阳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鼎盛。区内有揭阳学宫、进贤门、丁日昌纪念馆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得益于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榕城区有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如赛龙舟、舞狮、营老爷等,都在每年不同节庆日开展。而“行彩桥”(又称“行头桥”),也是其中之一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每年的正月十一,揭阳市区彩桥如虹,行人如织;花灯似海,夜空若昼。只要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一年一度的“行彩桥”总会在锦饰花灯中如期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市民在暖意融融的初春中感受盛世佳节所带来的喜庆气氛。位于榕城打铜街的石狮桥是每年最热闹的地方,夜幕降临,数以万计的人便三五成群簇拥而至,渐渐地就将石狮桥围个水泄不通,人们一边行桥一边摸着桥头的石狮,默念佳句,祈望能够过个丰收、吉祥、安康的新年。尽管人潮如涌,但是男女老少仍乐此不疲,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
“行彩桥”的由来,《揭阳县志》中并无记载,但当地民间却流传着两种相关传说,其中有一则为凡间传说:相传古时榕城一贫穷人家育有一对儿女,女为长、子为次。长女出嫁后,因娘家人手不足,后常回娘家帮忙。有一年元宵节期间回娘家,其夫与其弟在家门前的小桥上张灯结彩,以作娱乐。是年姐喜得贵子,弟赴试中举,搭彩桥遂被视为祥瑞之举而流传下来。另一则为神话传说:从前有人梦见一位仙姑告诉他,某日洪水要暴发。洪水到来之前,地上有一条五彩缤纷的桥连接天空,只要往桥上走,便可逃过灾难。人们照仙姑的话去做,果然免遭厄运。从此以后,在这一天,人们便以“行彩桥”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
古揭阳县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交错。但自古以来,榕城的石狮桥一直被当地人视为中心桥,这是因为古时榕城称玉窖村,南北窖河称玉窖河,石狮桥在玉窖河的中段,这种地缘的中心观念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现今尽管城内搭的彩桥很多,“石狮桥”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条彩桥,从“行彩桥”开始,这里便人山人海,即使被挤得汗流浃背,走过桥去也便心情舒畅,其乐无穷。
“行彩桥”分三个回合进行。正月十一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头桥”,这里的“头”,在潮汕话中是“抢先”“第一”的意思。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正月十五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二回合,称为“行二桥”。人们既闹元宵赏花灯,又“行彩桥”,达到高潮,但远远比不上正月十一晚热闹。正月十六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三回合,称为“行尾桥”,整个“行彩桥”活动至此结束。
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凡事都追逐第一,以求图个好彩头,榕城这座古城每年行彩桥三个回合民俗传统,人们自然纷纷争先恐后要选择正月十一晚上七点开始的行头桥。
作为久居京城的榕城人,2022年春节我曾回老家亲眼见证并体验到“行彩桥”的盛况。正月十一晚上,榕城城区万人空巷,石狮桥一带张灯结彩,人山人海,笑语飞扬。行头桥的高潮处是摸石狮,行过了石狮桥,人们会争先恐后去摸石狮桥头东侧处那唯一的一座红色石狮,边摸边口中念念有词,诚心祈福。不同年龄、不同诉求的人会带着不同的祈祷语去摸石狮的不同部位,也寄托着不同的新年愿望。如带着小孩的人会说:“摸狮头,阿奴(孩子)事事贤”;未婚的小伙子说:“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怀孕的妇女则说:“摸狮耳,生阿弟”……。那一刻,祈福的人们会对新的一年和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那一刻,古榕城也成为一年中最奇特壮观的欢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