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岭南非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王增丰:真心童心匠心 绘就艺术人生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发表时间:2024-12-23 10:27

文/羊城晚报记者 危健峰

图/受访者提供

在广州番禺锃风艺术中心见到王增丰时,他正端坐在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前凝神思索,看见我们到来随即放下工具,笑声爽朗地迎客入门。白须,一支烟斗,一副黑色镜框,一身简朴服饰,笑起来眼睛眯成一线,王增丰的形象跟他的漫塑风格可谓互相映衬。

王增丰,人民艺术家,1947年生于广东梅县松源镇,自幼随父亲学习根雕艺术,创作了上千件根雕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转向漫塑研究实践,创作出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作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以及国家、省、市级金银奖50多项。他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艺术中心中国民间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从军旅生涯到金融界沉浮,从青葱岁月到年逾古稀,王增丰以真心对人、以童心看世界、以匠心筑艺术,绘就了独特的艺术人生。

王增丰和他的作品 危健峰 摄

真心:率真化为艺术的真善美

松源镇地处梅州梅县偏远山区,却是闽粤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之一。生于松源的王增丰像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人们一样,有着质朴、率真、执着的个性。木匠父亲对木艺的爱好影响着王增丰,经常随父亲到山上河边拾捡一些盘根错节的树根或藤木,慢慢地他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做些烟斗等小玩意儿。

“捡到了木头或者树根,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象着从哪里下手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王增丰说,原始的枯木或者树根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就是一堆毫无观赏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喜爱根雕艺术的人就会思考如何把它们变成有生命、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根雕艺术形成已久,有“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说法。根雕艺术是自然与人力相结合,有奇、巧、朴的特点,又有与器物或者艺术相搭配、衬托的融合。因此,王增丰得到一份质地好、形状独特的树根,往往要反反复复观察十几天才动手开始雕刻。“形态各异的树根有了,接下来就是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不能随意动刀,要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形态。”追求原本、真实、自然的状态,不露痕迹地加以艺术创作是王增丰对待根雕艺术的态度。

王增丰的“真”还与他的军旅生涯有密切关联。在部队,王增丰受到严格的训练,做任何事情都容不得一丝半苟,这些让他形成了求真务实、用心专注的态度。同时,在整个军旅生涯中,他并没有放弃根雕艺术,而是就地取材雕刻了很多部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如今在锃风艺术中心,摆放着上千件根雕作品。青香木《女娲补天》《大圣归来》、崖柏《长眉罗汉》《雷霆万钧》、簕杜鹃《天然大师椅》、野酸枝根盘《孔雀开屏》、亿年天然石《财源滚滚》都出自王增丰之手。这些作品根据不同材质进行搭配和雕刻,在不改变原始材质形态的情况下,施以雕琢打磨后就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或古朴庄重或张力满满或栩栩如生,一块“朽木”便得以“重生”。

王增丰根雕作品

童心:走上漫塑之路的“老顽童”

一直痴迷根雕艺术的王增丰,50岁那年忽然跨界转型到了漫塑界,将漫画与泥塑结合起来,形成了夸张、幽默格调。

当记者问:“你是如何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进行切换?”王增丰爽朗地说道:“如果说根雕磨砺了我的艺术心性,那么漫塑展现的就是自己人生态度,也许是有这个天分,所以我并没有感觉多大的困难。”

“廖冰兄老师是我做漫塑的引路人,他希望我做漫塑不要做悲愤的,应该做一些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正能量的作品。”王增丰告诉记者,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体验的加深,越来越感觉到回归本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笑对人生才能传递快乐”,因此漫塑这种诙谐、幽默、夸张的艺术成了他表达人生理念的载体。

“我是一个玩泥巴的人。”王增丰说,玩泥巴是一个人的天性,艺术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玩泥巴开始的,泥土里可以长出生命也可以长出快乐。开心地做泥塑,让泥塑传递快乐,就是延续了孩童时的梦想。王增丰的泥塑作品大多数都是“笑”的,微笑、大笑、讥笑、奸笑,掩面而笑、眼含笑意、笑得合不拢嘴、笑得前仰后合、笑得满地打滚……无时无刻不传递出“快乐”的主题。“孩子们的笑才是最纯真的!”王增丰认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漫塑的自由不拘可以紧密结合,因此怀着一颗“童心”去做漫塑,才能用作品的欢乐状态去感动每一个人。

在锃风艺术中心,2000多件原创泥塑作品按照不同系列、不同类别整齐摆放,让人感叹于作品数量之多的同时,更敬佩王增丰充沛的创作活力和源源不断的艺术想象。如《丝路放歌》是王增丰的得意作品,塑造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十几个国家的人物;《百年巨匠》系列将鲁迅、齐白石、林风眠、李可染等文化巨匠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罗汉百态》系列通过人物的表情、服装、姿势、道具等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做漫塑要把握好真实和夸张的尺度,变形要适度,最起码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谁,塑人的话要把他的性格、神态表现出来,把人最有特点的地方放大。”王增丰说。

王增丰漫塑作品

匠心: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出精品

王增丰虽然性格率真、爽朗、不拘一格,但对待漫塑创作却非常认真、投入、一丝不苟。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这样评价王增丰:“他对艺术已经到了痴迷地步,他的根雕我看过多次,大气恢弘、鬼斧神工、天人合一,我给他题的‘痴根’倒过来也可读为‘根痴’。迷上漫画雕塑后,他辞去让人羡慕的公职,全身心投入艺术研究,淡泊名利,潜心创作并达到如此境界,可谓难能可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关于王增丰的一件“轶事”——为了投入创作不被打扰,王增丰常常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疏于做饭的他某次想吃红烧肉,把肉放在锅里焖煮的时候,忽然来了灵感就马上去做泥塑了,没想到一做起来就忘了灶台上的锅,直到闻到空气中烧焦的味道才猛然想起……

广东的夏天非常热,做泥塑时不能在太阳底下,又不能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里,这都会导致做好的泥塑胚子产生裂缝,而合适的温度对于稍胖的王增丰来说简直是“太热了”,于是他干脆穿着短裤、赤裸上身、脖子上挂条毛巾,揉搓、摔打、塑型、描线,等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早已大汗淋漓。

每一个艺术家都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王增丰也是如此。2020年至2022年期间,王增丰呕心沥血创作了一组抗疫题材漫塑作品 “白衣战士”和“逆行者”,这组作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却不失风趣,传递了乐观向上的精神。此外,他还非常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细致的观察和接触,凝练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他将这些作品捐献给一些山村,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其中位于梅州蕉岭县文福镇的“仓海诗廊”里就有王增丰的泥塑作品,还设立了王增丰大师工作室,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王增丰从2000年开始进行漫塑创作,2015年他的作品《画坛之光》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王增丰认为,目前中国的漫塑艺术研究者太少,漫塑氛围还没有完全搞起来,因此需要培养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漫塑研究者。因此,多年来他专心研究文艺理论,出版著作十部并发表专业论文十多篇,同时他坚持在社会和学校中挖掘、培养新生代,培养了十几位工艺大师和高职称人才,将有趣、幽默的漫塑作品推广出来。目前,漫塑在雕塑艺术的大花园里,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文脉故事】

会笑的泥——读王增丰《笑塑人生》有感

文/张宇航(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泥巴不会笑,但智慧者可以用泥巴呼唤会心的笑。

世间少幽默,但豁达者可以让世间增添许多幽默。

王增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智慧者和豁达者。

我与增丰都是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且同属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那天有机会到他的锃风艺术研究中心参观学习,欣赏他琳琅满目的根雕和漫塑艺术作品,觉得每件都透着老艺术家的特质,每件都是数十年艺术风格凝结成的精华。及至了解他的简历和当面交流接触,才知他竟是军人出身,带着保家卫国的情怀转业到地方金融系统,业余重操儿时喜爱的雕刻艺术,结果把自己也“雕刻”成了军事、经济、文化三体合一的艺术家。如今虽然年过七旬,他却仍然保留着老顽童的模样:脸色红润、银发飘逸,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尤其是一把颤动着的白山羊胡子,充满了活力……我就感慨,这老头怎么活得那么惬意,生命中哪来那么多的笑声?

最近,增丰又叨咕着要出一本书,把自己写的漫塑艺术创作体会、研究石湾陶艺和传承中国漫画雕塑传统技艺的论文,以及别人写他的文章汇集成书,传存于世。我想他琢磨过那么多漫塑精品,没有不成功的;要把从艺的心得与感受编写成书,更是不在话下。这书会像他的作品一样,粗犷里含了细腻、严肃中带着幽默、苦涩间蕴藏欢乐,为读者送上一份生活的回甘。

增丰要我在他的书印刷前,先写一篇学习体会。作为欣赏者,我不想对书的文字作多少评说,只把感悟集中在别人写他的一句话“会笑的泥”上。

“会笑的泥”,是增丰从自己人生磨难中淬火炼成的积极用世心态。增丰出生并成长于客家山村,孩童少年时度日艰难;投笔从戎征战南北,青壮年时经受艰苦磨砺;转业后挺立金融风浪潮头,成年时为生活和事业左冲右突;从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常常要面对委屈曲折误解质疑。这样的经历,容易产生压抑心态,总觉得做人不如意。好在增丰没有被生活压垮,蹉跎中保持着一份纯真、一份豁达。他以儒家的“积极用世”的心态,去笑看人生跌宕。“自信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感觉能拿捏世间百态,把所思所感的现象、思潮用漫塑的独特艺术符号来表达”(《漫塑新时代的审美定义》)。创作漫塑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自己人生得失对错的过程。增丰认为,“开怀大笑的才是真正的自我”(《一种金钱衍生万种心态》)。要让泥土笑,首先自己笑。他在经历过无数次思考和探索后,领略了古训“慎终追远”的深意,明白了以笑祛愁、以乐养心的哲理,进而将其融入后半生追求的艺术中去。这应是增丰漫塑的魂之所在。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要有“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首先是知足,不能活得太累,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机遇,硬去追逐不容易得到的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其次是自乐,在失意时懂得安慰自己,给自己找乐子,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一根筋”想问题,不要有偏执的心态;再次是助人,愿意把自己的快乐给别人分享,或者以帮助别人得到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增丰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他认为,“快乐是一种生产力,世界最需要的是笑声”,因此常常“怀着极为虔诚与快乐的心态投入了(罗汉百态的)创作”(《我塑<罗汉百态>》),用作品传递快乐、“以漫传神”(《解读漫塑之美》),以满足社会对快乐幽默的需求,也使观者审美于形、愉悦于心。

能做到这两点,不愧为智慧者和豁达者。

增丰的人物漫塑作品既有风格,也有风情,善于把严肃主题的“准确性与随意性”融合,让观者“审美于形,愉悦于心”(《漫塑新时代的审美定义)》。他创作的大小官员、文人雅士、艺术大咖、平民百姓,都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引人思索,含义深邃。其实世间并没有硬性规定,谁谁谁才可以被创作成雕像,谁谁谁则绝对不行。人活在世上,不要把自己不当一回事,因为至少要有尊严、有抱负、有生活目标;也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因为人于天地间,总要与别人共存,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帮扶。我相信,这既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更是增丰漫塑事业求索的目标。

愿增丰在《笑塑人生》的路上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