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番禺锃风艺术中心见到王增丰时,他正端坐在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前凝神思索,看见我们到来随即放下工具,笑声爽朗地迎客入门。白须,一支烟斗,一副黑色镜框,一身简朴服饰,笑起来眼睛眯成一线,王增丰的形象跟他的漫塑风格可谓互相映衬。
王增丰,人民艺术家,1947年生于广东梅县松源镇,自幼随父亲学习根雕艺术,创作了上千件根雕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转向漫塑研究实践,创作出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作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以及国家、省、市级金银奖50多项。他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艺术中心中国民间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从军旅生涯到金融界沉浮,从青葱岁月到年逾古稀,王增丰以真心对人、以童心看世界、以匠心筑艺术,绘就了独特的艺术人生。
真心:率真化为艺术的真善美
松源镇地处广东梅州梅县偏远山区,却是闽粤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之一。生于松源的王增丰像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人们一样,有着质朴、率真、执着的个性。木匠父亲对木艺的爱好影响着王增丰,他经常随父亲到山上河边拾捡一些盘根错节的树根或藤木,慢慢地他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做些烟斗等小玩意儿。
“捡到了木头或者树根,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象着从哪里下手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王增丰说,原始的枯木或者树根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就是一堆毫无观赏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喜爱根雕艺术的人就会思考如何把它们变成有生命、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根雕艺术形成已久,有“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说法。根雕艺术是自然与人力相结合,有奇、巧、朴的特点,又有与器物或者艺术相搭配、衬托的融合。因此,王增丰得到一份质地好、形状独特的树根,往往要反反复复观察十几天才动手开始雕刻。“形态各异的树根有了,接下来就是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不能随意动刀,要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形态。”追求原本、真实、自然的状态,不露痕迹地加以艺术创作是王增丰对待根雕艺术的态度。
王增丰的“真”还与他的军旅生涯有密切关联。在部队,王增丰受到严格的训练,做任何事情都容不得一丝半苟,这些让他形成了求真务实、用心专注的态度。同时,在整个军旅生涯中,他并没有放弃根雕艺术,而是就地取材雕刻了很多部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如今在锃风艺术中心,摆放着上千件根雕作品。青香木《女娲补天》《大圣归来》、崖柏《长眉罗汉》《雷霆万钧》、簕杜鹃《天然大师椅》、野酸枝根盘《孔雀开屏》、亿年天然石《财源滚滚》都出自王增丰之手。这些作品根据不同材质进行搭配和雕刻,在不改变原始材质形态的情况下,施以雕琢打磨后就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或古朴庄重,或张力满满,或栩栩如生,一块“朽木”便得以“重生”。
童心:走上漫塑之路的“老顽童”
一直痴迷根雕艺术的王增丰,50岁那年忽然跨界转型到了漫塑界,将漫画与泥塑结合起来,形成了夸张、幽默格调。
当记者问:“你是如何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进行切换?”王增丰爽朗地说道:“如果说根雕磨砺了我的艺术心性,那么漫塑展现的就是自己人生态度,也许是有这个天分,所以我并没有感觉多大的困难。”
“廖冰兄老师是我做漫塑的引路人,他希望我做漫塑不要做悲愤的,应该做一些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正能量的作品。”王增丰告诉记者,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体验的加深,越来越感觉到回归本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笑对人生才能传递快乐”,因此漫塑这种诙谐、幽默、夸张的艺术成了他表达人生理念的载体。
“我是一个玩泥巴的人。”王增丰说,玩泥巴是一个人的天性,艺术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玩泥巴开始的,泥土里可以长出生命也可以长出快乐。开心地做泥塑,让泥塑传递快乐,就是延续了孩童时的梦想。
王增丰的泥塑作品大多数都是“笑”的,微笑、大笑、讥笑、奸笑,掩面而笑、眼含笑意、笑得合不拢嘴、笑得前仰后合、笑得满地打滚……无时无刻不传递出“快乐”的主题。“孩子们的笑才是最纯真的!”王增丰认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漫塑的自由不拘可以紧密结合,因此怀着一颗“童心”去做漫塑,才能用作品的欢乐状态去感动每一个人。
在锃风艺术中心,2000多件原创泥塑作品按照不同系列、不同类别整齐摆放,让人感叹于作品数量之多的同时,更敬佩王增丰充沛的创作活力和源源不断的艺术想象。如《丝路放歌》是王增丰的得意作品,塑造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十几个国家的人物;《百年巨匠》系列将鲁迅、齐白石、林风眠、李可染等文化巨匠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罗汉百态》系列通过人物的表情、服装、姿势、道具等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做漫塑要把握好真实和夸张的尺度,变形要适度,最起码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谁,塑人的话要把他的性格、神态表现出来,把人最有特点的地方放大。”王增丰说。
匠心: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出精品
王增丰虽然性格率真、爽朗、不拘一格,但对待漫塑创作却非常认真、投入、一丝不苟。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这样评价王增丰:“他对艺术已经到了痴迷地步,他的根雕我看过多次,大气恢弘、鬼斧神工、天人合一,我给他题的‘痴根’倒过来也可读为‘根痴’。迷上漫画雕塑后,他辞去让人羡慕的公职,全身心投入艺术研究,淡泊名利,潜心创作并达到如此境界,可谓难能可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关于王增丰的一件“轶事”——为了投入创作不被打扰,王增丰常常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疏于做饭的他某次想吃红烧肉,把肉放在锅里焖煮的时候,忽然来了灵感就马上去做泥塑了,没想到一做起来就忘了灶台上的锅,直到闻到空气中烧焦的味道才猛然想起……
广东的夏天非常热,做泥塑时不能在太阳底下,又不能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里,这都会导致做好的泥塑胚子产生裂缝,而合适的温度对于稍胖的王增丰来说简直是“太热了”,于是他干脆穿着短裤、赤裸上身、脖子上挂条毛巾,揉搓、摔打、塑型、描线,等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早已大汗淋漓。
每一个艺术家都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王增丰也是如此。2020年至2022年期间,王增丰呕心沥血创作了一组抗疫题材漫塑作品 “白衣战士”和“逆行者”,这组作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却不失风趣,传递了乐观向上的精神。
此外,他还非常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细致的观察和接触,凝练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他将这些作品捐献给一些山村,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其中位于梅州蕉岭县文福镇的“仓海诗廊”里就有王增丰的泥塑作品,还设立了王增丰大师工作室,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王增丰从2000年开始进行漫塑创作,2015年他的作品《画坛之光》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王增丰认为,目前中国的漫塑艺术研究者太少,漫塑氛围还没有完全搞起来,因此需要培养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漫塑研究者。因此,多年来他专心研究文艺理论,出版著作十部并发表专业论文十多篇,同时他坚持在社会和学校中挖掘、培养新生代,培养了十几位工艺大师和高职称人才,将有趣、幽默的漫塑作品推广出来。目前,漫塑在雕塑艺术的大花园里,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