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HK&MO&TW 港澳台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盛世莲开耀濠江——写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董柳;李妹妍;林洁 发表时间:2024-12-18 08:29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李妹妍 林洁

星月轮转,时光荏苒。澳门金莲花广场上,“盛世莲花”已静静绽放了25个春秋,即将迎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这座中央政府赠送的高6米、重6.5吨的大型铸铜贴金雕塑,注视着澳门前行的步履、濠江蝶变的身姿,见证了九千多个日夜的兼程、四分之一世纪的芳华。

从1999年那个“月明风清,波平如镜”的回归夜晚开始,到盛世花开耀濠江的今天,“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从资源禀赋缺乏的微型经济体到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国家和地区前列,从“博彩之城”到“演艺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从博彩“一业独大”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从华南一隅的海滨小城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澳门已走过了25年蜕变历程。

背靠祖国、扎根湾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修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必修课”、答好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必答题”,25年来,澳门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者。

抚今思昔、鉴往知来,习近平主席言辞铿锵:“‘一国两制’是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澳门根本利益的好制度。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接续奋斗,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确立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牢固树立,澳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烟开濠镜风光异,好一派,繁华地”——清代文人黄呈兰邂逅澳门发出的惊叹声,穿越历史,光照今时。

(一)

从凝重的历史深处走来,澳门曾经“望断关山万千重”。

“谁将澳门山,轻与番夷处”的考问,“可怜卧榻旁余地,酣睡他人四百年”的喟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的无奈,随处可见的中葡双语标识路牌,光怪陆离、带有殖民印记的地名……凝重的澳门历史染尽铅华、说尽辛酸。

历史上,葡萄牙先后委任了127任澳门总督,有年长的澳门居民至今还有这样难忘的屈辱经历:在澳葡管治时期,华人领身份证要用葡文填写资料,但很多华人不会写葡文,也无钱请人写,不得不沦落为“没有身份的人”。

“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澳门成为哭泣的“七子”之一。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没有母亲的庇护,游子不过是风中的飘絮、雨打的浮萍,纵然“眷怀祖国”,亦是“望断关山万千重”。风飘飘,雨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

从不朽的时间起点出发,澳门终究“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七子之歌》中“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神州大地上的传唱度渐渐走高的时候,时间的脚步来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彼时,“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思归的游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怀抱。

从回归之日到盛世花开的今天,25年来,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发展天地更加广阔,仿如“轻舟已过万重山”。

经济增长,繁荣局面得到稳固。从1999年的1.5万美元到2023年的6.9万美元再到今年有望达到7.5万美元,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不断走高。从1999年入境澳门旅客约744万人次,到2024年入境澳门旅客有望突破3300万人次,“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日益凸显。从以博彩业为主到2023年博彩业收入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仅为37.2%,澳门经济结构迈向多元稳健。202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最富有国家(地区)排名中,澳门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今天的澳门,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在时代的行列中。

民生改善,殷实福祉更加绵长。从回归前的6.3%到常年维持在2%左右,澳门失业率经历“L”形转变。从1999年的4920澳门元到2023年的1.75万澳门元,澳门总体就业人口月收入中位数不断增长。从1999年的凶杀、绑架案共114宗到回归后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保持零发案或低发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今天的澳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溢于言表: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失业、疾病、出生、结婚等津贴,劳动者少了后顾之忧;实施现金分享计划,每名澳门永久居民每年可获1万澳门元现金;65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免费医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99年的77.9岁提高到2023年的83.1岁……

空间增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1999年,澳门陆地面积仅有21.45平方公里。25年来,中央多次批准澳门填海造地,澳门陆地面积增至33.3平方公里。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岛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行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澳门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在中央授权和支持下,澳门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稳定的经贸文化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数量达190多个,获得147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今天的澳门,前行后劲可持续、发展空间更广阔。

潮汐几番涨落、烟霞无常变幻,世事几度浮沉、邦国多少兴衰。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一个游子的归家之旅、成长之路。

(二)

历史的巨笔,常在关键处落墨。时代的画卷,常因细节而增色。

25年来,中央和祖国内地对澳门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濠江,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指明前行方向、注入强大信心、提供不竭动力。

这是高瞻远瞩的指路领航。出席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20周年庆祝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就职典礼,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巩固好、发展好,必须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强调“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得更好,把‘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别行政区治理得更好”,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这为澳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习近平主席情牵濠江、心系澳门,留下殷殷期许、寄予深切厚望。

这是深谋远虑的布局谋划。从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促进内地和澳门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到赋予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即“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全新定位厚植澳门发展优势;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粤港澳融合发展,到建设横琴新区、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动力;从“十四五”规划中专节部署“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到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中央和祖国内地关心、支持澳门发展的力度空前、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这是情意深远的关怀爱护。抗击疫情,祖国成为澳门最坚强后盾;台风来袭,驻澳部队官兵出动救灾;港珠澳大桥开通、“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互认驾照”协议生效,澳门居民往来内地及香港更加便捷;“港澳律师获准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政策落地,澳门律师内地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开业,澳门居民健康福祉不断增进……中央和祖国内地对澳门同胞的关心关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设立“融入国家发展工作委员会”,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抢抓机遇、有的放矢,海滨小城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25年来,“祖国好,澳门会更好”的篇章一直在书写,一直在演绎。“大湾区的女儿”何超琼为此感慨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回归后,国家一直支持着我们的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和底气。”

今天的澳门,正以从容的心态、昂扬的姿态、更好的状态面向未来。

(三)

“澳门地方虽小,但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作用独特。”习近平主席如是指出。

历史上的国家统一,几乎总要经历兵戎相见、战火纷飞、血流成河,给民族带来创伤、给人民带来苦难。

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

理念一新天地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让它的影响力溢向海外:时任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深受魁北克问题困扰的加拿大曾派官员了解“一国两制”的运作……

环顾今天的澳门,处处昭示着“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释放着“一国两制”的实践魅力。

在“一国两制”之下,澳门坚定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澳”原则,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法》,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一国”原则坚固。同时,用好国际贸易自由港、单独关税区、简单低税制、国际联系广泛、经济开放程度高、中西文化荟萃等优势,当好中葡合作的“精准联系人”、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推动者……“两制”优势彰显。

在这些独特禀赋之上,澳门紧密结合自身特长与国家需求,坚定推进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聚力实施“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转化成为治理效能。

有人总结说,澳门拥有“一国两制”的最大制度优势:既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又能够分享内地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获得国家的鼎力支持。也有人评价称,澳门回归祖国25年的实践表明,坚持“一国”原则越坚定,“两制”的优越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习近平主席则以深邃的眼光、宏阔的视野洞察澳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才能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行得稳、走得远。”

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找准“国家所需”与“澳门所长”的结合点,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矢志不渝,砥砺奋进,澳门就一定能在百年变局中笃定前行,在惊涛骇浪里砥柱中流。

(四)

从地图上看,十字门水域,横琴与澳门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用更直观的数字描述,从横琴到澳门,最近的地方仅仅相隔187米。澳门回归前,跨越这187米,人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有形的地理屏障,还有两种制度、两种货币、两个关税区的无形阻隔。

澳门回归后,“联通”“融合”成为粤澳故事、琴澳故事的关键词、侧重点。

2009年,横琴开发开放的“号角”吹响。从2015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挂牌,到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再到2024年3月横琴正式实施分线管理,横琴前行的每一个脚印、每一个节点,仿如“琴澳和鸣”进行曲上的朵朵音符,嘹亮而动人。15年间,横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约30%,产业格局愈发清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推进。今年12月2日,澳门轻轨横琴线从澳门莲花站开出首班车,澳门到横琴又多了一种通行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的“立竿见影”效果从通关时间上可管窥一二:在横琴口岸,车辆最快只需2分钟、行人最快只需20秒即可完成通关;开通逾3年的青茂口岸“丝滑”通关仅需30秒;港珠澳大桥口岸和横琴口岸出入境人次总数今年已双双突破2000万,创下历史新高……大湾区互联互通接续落地,“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

体制机制“软联通”拓展空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运作3年多来,近百个建设项目落成运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向纵深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后劲更足、前景广阔。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打造与澳门高度趋同的营商环境,澳门研发、横琴转化……今天的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等一个个崭新平台载体积厚成势,“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新模式初步建立,合作区建设驶入“快车道”,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两地居民“心联通”不断加强。横琴“澳门新街坊”内不少澳门业主已搬入新居,开启双城生活新体验;厨师、美容美发、餐厅服务等职业资格粤澳互认,“跨境理财通”、政务服务跨境通办、青年创新创业等日益完善,两地“同心圆”越画越大,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4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时”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如今,漫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基础设施“硬联通”打通了地理阻隔,体制机制“软联通”打破了制度壁障,两地民众“心联通”打开了融合窗户,政策红利稳步释放,发展图景生机勃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历史的波澜与时代的潮流交汇交融,身处大潮中的横琴与澳门,“双向奔赴”的故事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篇章、新的传奇。

(五)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灿若星辰,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澳门濠江中学时任校长杜岚带领全体师生,在校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那一刻不仅是对新中国诞生的热烈庆祝,更是“爱国者治澳”隐性的历史先声,让国家意识和爱国种子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心田。

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形成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将来特别行政区政府应由香港、澳门的爱国者为主体组成,并提出要尽早培养治港治澳人才。道理很简单,没有“一国”,何来“两制”?如果澳门的管治权不是掌握在爱祖国、爱澳门的中国人手里,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何以体现?

有国,才有家;国安,家才安。从漫长殖民历史中走出来的澳门人,对这句话有着质朴而又不失深刻的理解。

在澳门,爱国是最大的政治共识。从回归之初制定《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到2009年率先履行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制定澳门《维护国家安全法》,再到2023年完成《维护国家安全法》修订,澳门通过立法保障“爱国者治澳”有法可依、法之必行。从2018年设立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到2021年设立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和国家安全技术顾问,澳门从制度上保障“爱国者治澳”落地落实、行之有效。

“爱国者治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这种具体不仅体现在顶层设计的“骨骼”上,更融入社会日常治理的“血液”中,成为澳门社会有效运转的内在基因。

在政治领域,立法会议员建言献策,政府官员勤勉履职,以良政善治引领澳门发展。在经济领域,爱国者们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引领澳门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中医药产业、现代金融业、会展产业、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在文化领域,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源流清晰、主次分明。在教育领域,从“关注少年组”到“灭罪小先锋”种子计划再到“青年领袖计划”,爱国爱澳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升挂国旗覆盖所有学校到宪法和基本法成为大学必修课,青少年的家国意识稳步培育……

事实证明,回归祖国25年来,爱国爱澳力量在澳门始终占据主导,澳门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为特区政府依法有效施政、确保“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如镜,大浪淘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原因。”澳门用四分之一世纪时间,为这句话镌刻下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回归,不仅是“身躯”的归来,更是“人心”的凝聚。

(六)

12月的澳门,云淡风轻,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历经岁月洗礼,饱受风霜的大三巴牌坊见证传奇;穿过风雨沧桑,依然高耸的东望洋灯塔阅尽世事;涉过时光长河,烟火缭绕的妈阁庙纵览繁华……站在东望洋山上眺望,一座中西元素交织、传统现代交融的现代化都市映照在蓝天白云下,宛如一幅清新脱俗的油画。

“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深厚的中华文化印记常驻。汤显祖在这里留下了令后世遐想不已的诗句“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郑观应在这里潜心撰写了“医国之灵柩金匮”的《盛世危言》;中国画坛的“南宗”大师吴历曾滞留大三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在此入读并启程留美;民族英雄林则徐澳门禁烟;“澳门之子”冼星海音符救国……澳门不大,但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国名人的足迹未曾褪去。利玛窦远道而来,马礼逊长眠于此……多元文化交流共存、中西风格交相辉映、传统现代交融并蓄,“南海明珠”焕发夺目光彩。

回归后的澳门立足中西文化荟萃的历史优势,用好“一国两制”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大门,融入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

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小城大为,赢得“满堂喝彩”,是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最安全的地区之一。习近平主席曾有形象而精辟的总结:“只要路子对、政策好、身段灵、人心齐,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一以贯之,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一国”根基愈发牢固,“两制”优势持续释放,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典范。今年11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时表示:“中央将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确保不会变、不走样。”

抖落历史尘埃,洗尽一身铅华,澳门正奔赴下一段似锦的未来。回看昨天,我们百感交集;环顾今天,我们千帆竞发;眺望明天,我们万丈豪情。

愿濠江大戏,精彩永不落幕。

愿盛世莲花,青春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