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锡伟
小镇是影像创作中重要的美学视角,它代表着空间中的一片天地、时间里的一段光阴。表达小镇一直是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充满无限可能性。2024山海计划以“回到小镇”为主题,旨在鼓励青年创作者以当代小镇为坐标,挖掘更多在地表达的可能性。
7月中旬,2024山海计划20强青年导演齐聚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在拥有超过七百年历史的塱头古村及周边开启了一场驻地超短片创作,用镜头发掘和诠释他们心目中的小镇气质。短短一天时间内,青年导演们单枪匹马“游历小镇”,他们的创作力也得到了极限的开发和挑战。
本期特邀2024山海计划20强青年导演郑淼鑫、宓马,围绕成长经历、小镇记忆、创作理念等话题漫谈小镇,形成口述文章,文章发表前已经过受访人审校。
郑淼鑫,25 周岁,广东汕头人,导演、编剧、调色师,上海电影学院 MFA 导演专业在读,现于台湾世新大学电影创作组交换,个人创作涉及剧情片、纪录片、音乐影像及时尚短片,善于视觉化叙事,作品入围多个国内外影展。
宓马,25 周岁,导演,编剧,剪辑师。本科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制作系,上海电影学院 MFA 导演专业在读。个人导演短片作品《雨天散步》等,长片电影《生息之地》执行导演。个人创作注重探讨现代关系与城市变化。
期待记忆疗愈我们
郑淼鑫:我从小在小镇长大,18岁时离开了家乡在外读书。小镇是我生命历程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每次回到家乡总能感到平静和放松,所以我说我们在反刍记忆并且期待记忆疗愈我们,这不是沉溺过去,而是人可能都需要往回看一看。
郑淼鑫&宓马入围2024山海计划20强项目《梦游》概念海报
宓马:我是浙江杭州人,小时候外婆带着我在乡镇长大,小学转到城市上学,之后只有假期才会回乡。初中时,外婆脑部病变,记忆愈发衰退,直到她不知道我是谁,我开始觉得我与这个小镇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弱了。
郑淼鑫:这次看到山海计划“回到小镇”的主题,我重新创作了《梦游》这个剧本,并且想融入一些外部视角,所以我们采用了联合导演的模式,加入了宓马导演的视角作为补充。
如梦般回望故土
郑淼鑫:在参加山海训练营时,除了对剧本围读感触蛮深之外,驻地超短片创作当天也是一个极限创作的过程,最终也做出了不错的效果。在我们的短片中,旁白和影像结合,旁白是母亲写给女儿的信,影像是女儿以一种幽灵般的视角,像梦一样回望她的故土和家园。我们在塱头古村捕捉了很多“时间残骸”,那种生活的痕迹和景观的味道,都让我们蛮兴奋的。所以当我们两人在寻找具有时间感的景观时,有一种穿梭时间的感觉。
宓马:塱头古村给我的印象蛮深刻的,在同一个地理坐标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状态,比如酒店、博物馆是新建的建筑,但往外走又能看到原生态的村落。在创作超短片的时候,我们比较幸运,找到了那些被时间侵蚀过的空间与场景,比如当地祠堂里一些记录几十年前当地人生活的照片,以此拍出一种记忆模糊的特质。
郑淼鑫&宓马驻地超短片《梦游》
呈现小镇现代性的变迁
郑淼鑫:今年看到“回到小镇”的主题时,我觉得“回到”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戏剧张力的动作,像我每次回到小镇,感觉经历的事情都是新的。“回到”也意味着先有离开才有回到,以及外来与在地的交织,具有一种矛盾性,所以我想探讨一种变化和对比。在《梦游》中,我想呈现小镇现代性的变迁,至于这种变迁是好是坏,我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宓马:“回到小镇”与记忆和共同经验是相互联结的。《梦游》中在外漂泊的模特,在超现实的空间里复现了曾经的家庭记忆,这对我来说很有共鸣。
短片表达更自由
郑淼鑫:作为一种影像媒介,短片可以更直观化地表达情绪和氛围。我和宓马也善于捕捉情绪和状态,这次提交的剧本中,对我们来说,更迷人的也是人物状态。
宓马:相对于长片的规模和周期,短片在某种程度上表达更加自由。艺术创作中,介入的人数越少,创作者能把控的部分就越多,在这个层面上,短片有机会成为更私人、更大胆、更具有实验性的表达媒介。
郑淼鑫:我们两人都能感受到青年影像创作这条路是蛮难走的。在困难中,需要怎么保持愉悦和希望,是我们两人最近一直在反复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也在推进我的长片剧本,尝试散文电影等。
宓马:以前我拍片子,可能觉得它有意思就拍下来了,但现在我会思考,拍出来能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别人看不看得懂。我接下来的计划是完成明年的毕业设计,应该是一部短片,同时也在写长片剧本。最后推荐一部电影,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
郑淼鑫:我推荐一本林培源老师写的小说集《小镇生活指南》,这是一部了解潮汕小镇的文本。电影方面,推荐乔纳斯·梅卡斯执导的纪录片《回忆立陶宛之旅》,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还蛮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