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GUANGDONG 广东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荔泮芳华”:从翻山越岭到漂洋过海,清代徽州茶商南下闯西关
来源:金羊网 作者:马思泳 荔宣 发表时间:2024-07-29 20:3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7月28日,“荔泮芳华”2024年度荔湾历史文化科普活动之四——名家讲座第三场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办。本期讲座主讲嘉宾是王振忠教授,他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兼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期讲座主题为“从翻山越岭到漂洋过海:徽州茶商‘漂广东’的历史”。

讲座开始之前,主办方向王振忠颁发荔湾区历史文化研究特聘专家聘书。随后,王振忠讲述了旅粤徽商在广州的商业和社会活动,以及徽商的“漂广东”贸易行为。


南下西关:清代徽州茶商“漂广东”“发洋财”

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其实不仅是在当代,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窗口、商旅贸易的重镇。尤其在清代,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对欧美一口通商长达85年之久,广州西关十三行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扎堆经营,徽州茶商是这些“闯西关”商人的佼佼者。


王振忠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讲起,詹天佑家族祖籍是徽州府婺源县,清乾隆时期其曾祖开始到广州经营茶叶生意,祖父则将全家从婺源迁来了广州。詹天佑的生母是广东肇庆人,而他上一辈中,有两人娶了“南邑恩宁里”的女子为妻。在《广州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中收录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詹氏家族具禀入籍的文书,说明这个家庭从侨寓到最终入籍转变。

王振忠指出,广州西关十二甫的“詹天佑故居”是徽州茶商由祖籍地缘转向新的社会圈的重要文化遗迹。而詹天佑家族的故事是清代徽商在广州经营茶叶的一个侧影。


清代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等生业,除了重点经营盐业、典当、木材外,茶业经营也是徽商的主要贸易活动之一,不少茶叶就是运往广州销售。早在明代,笔记小说中就有“走广”的习惯用语,到清代则有“漂广东”“发洋财”的说法,专指徽商经营外销茶。《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销茶可获得厚利,更吸引大量徽商加入经营。

“经商宝典”:徽商教你如何南下广州做生意

作为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振忠利用近30年来从田野收集到的8种商编路程、3种广东英语教科书抄本以及徽商书信、族谱、传世绘画、中外商业书等,较为细致地勾勒江南、江西经大庾岭商道与岭南的互动与交流。特别是这些路程书,堪称清代的“经商宝典”,是数代的徽州商人南下经商的宝贵经验与指南。


王振忠提到,徽商从婺源到广州主要是山水兼程,且路程遥远,多种路程书中对于一路的艰难险阻、各个关卡的陋规、应对社会边缘人士的方法等都有详细记载,也有提到具体徽州茶商洋行贸易相关的诸多现象以及在广州的市井生活。


海外商书对徽州茶叶以及茶商多有记载。19世纪以来,西方商人编纂了不少商业书,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中国商务指南》第五版中,对于徽州茶叶的种类、产地、特点等有详细记录。

语言材料也反映了徽商在广州经营外销茶的情况。王振忠展示了其收集的茶商自编用于与洋商打交道的语言文书,如《各夷磅数》,记载西洋的度量衡和相关用语。徽商抄录的《各国数法》记载一些商业上和生活上需要用到的单词和句子,都用中文标注读音。还有抄本一册,同样记载各类单词短语句子的读音。

长期与洋行、外国人贸易,徽商也编纂了了解外洋的文献。道光二十一年(1841),黟县有位文人汪文台,撰著《红毛番英吉利考略》,反映了徽州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1841年,魏源的《海国图志》问世,其中收录歙县人叶钟进的《英吉利国夷情纪略》。1845年,广东学海堂学长梁廷楠的《英吉利国记》中提到叶钟进还有一篇《寄味山房杂记》等。这些文献反映了徽商,尤其是徽州茶商对于外洋的关注。

“与农耕文化不同,商业活动可以促使人们敢于开拓,开眼看世界。”王振忠表示,徽州作为内陆腹地,徽商的崛起,改变了许多徽州人的命运。比如胡适和詹天佑,他们的祖辈通过经商,利用广阔的商业活动,使得他们的子弟能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中接受良好教育。并且胡适和詹天佑等人还积极关注海外,抱有开放求知的心态,使得他们成为较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