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Literary Theory 名家文论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文论•林伦伦】“一带一路”的潮州人①:马来西亚南方有个“小汕头” ——柔佛州新山市散记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林伦伦 发表时间:2024-07-08 18:39

我知道马来西亚南方有个潮人聚居的柔佛州,那是2004年的事情了。那一年,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族文化研究专家郑良树教授在柔佛州的南方大学任华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主持举办“潮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成果发表会”,请我去为项目做终审评估并在大会上做总结报告。为了完成郑教授前辈交给我的任务,会前会后我阅读了不少他们提供的资料,才对柔佛州的潮人对当地的经济开发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被叫做“小汕头”的新山市,则是后来前去参加“三月初三锣鼓响”庙会、主讲庙会的文化项目《过番歌谣》和《粤闽侨批》,参与了他们的一些活动,与乡亲们零距离交流,与“小汕头”有了“亲密接触”,因而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新山叫做“小汕头”?我请教当地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是,新山的地理环境与汕头市很接近,都是滨海城市。而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不少“番客”来往“唐山”和“番畔”,是在汕头港坐的轮船。这使我想起,十九世纪的不少英美传教士把他们编著的潮语词典和教材,多数也叫“汕头方言”(Swatow Dialect)。更有甚者,日语居然把“汕头”当成抽纱(产品)了。我在汕头大学任教的时候,时不时得带日本客人来汕头海滨路的抽纱大厦购买“汕头”(抽纱)。因为他们,无论男女,都很喜欢“汕头”。

新山是柔佛州十县的首府。新山,马来文叫Johor Bahru(俗称JB),直译过来是“山新”,因为马来文的修饰成分后置。新山与邻国新加坡隔海(柔佛海峡)相望,有“大马南方门户”之称。站在新山的海岸边,对面新加坡的高楼可以尽收眼底。新柔长堤(又名柔佛陆桥)将新山与新加坡连在一起。我们驱车从新加坡进入新山,走了1个半小时,还包括通过两国的海关检查。新山的人口约180万人,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由于新马两国经济发展有差异,马来西亚消费水平比新加坡低,不少新加坡人利用假日到新山购物。而新山人则有不少到新加坡打工,据说两国的薪水几乎一样,但新币与马币之比是2.5:1,所以在新加坡打工、在新山消费就很划得来。这种情况,很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香港与深圳的差别。

新山是马来半岛三座主要城市之一(其他两座是首都吉隆坡与北部城市槟榔屿),是一座重要的工业与商业城市。它的大型企业包括电子、资源和石油化学的精炼厂和造船工业(它有三个很不错的港口)。但新山的支柱产业还是旅游业,占了新山经济总量的60%。每年有近20万来自新加坡的旅客,还有几十万从中国和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新山的主要经济产业,都基本上掌握在华人手里。在新山180万人口中,马来人约占44 %,华人占41.5 %,印度人占9.1 %,其他少数民族占5.4 %,但其经济总量的80%以上来自华人的企业。这里的70多万华人,有潮州、广肇、福建、海南和客家五大族群(潮州族群的人数最多),各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会馆,还有一个领导五大族群的民间组织——“新山中华公会”。我做关于粤闽侨批的演讲,就是在新山中华公会的会馆里。

新山有个“华族历史文物馆”,展示了华族早期在新山拓殖时留下来的许多宝贵文物,我在里面发现了与潮人有关的许多“宝贝”,例如从“唐山”(中国家乡)带来的各类生活用品、书籍等,如《潮汕字典》《潮州俗谜》等。居然还从一本香港帮会秘密语中发现“食粥叫打浪”的词条。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找“打唥”的词源,找了好久,粤语学者告诉我是福建话或者潮州话,闽语学者告诉我是粤语,其实是香港帮会的秘密语,“打”是粤语,“唥”是福建话。词源是出打人(打架)的意思。打架前或者打架后有粥食,所以说“打唥”(原来亦写作“打浪”)被用作“食粥”的秘密语。

由于是华人聚居之地,新山的华文教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这里有全马最大型的独立中学和最大规模的小学——宽柔中学和宽柔小学。我们一行访问考察了始建于1913年的宽柔中学(Foon Yew High School),与他们洽谈了华文教师培训和大学招生的事宜。据宽柔中学校长介绍,这所中学,由广肇会馆的前辈黄羲初、骆雨生、郑亚吉和陈迎祥等创办。至今“宽柔”二字的英文或者马来文拼写,还保留着粤语的读音。这是一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全世界最大型的华文独立中学,在马来西亚当地被称为“华人文化堡垒”。1999年,宽柔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批准,在古来建立分校。两个校区目前大约有一万多名学生。“宽柔”还有5所小学,它让柔佛的华裔子弟有机会接受从小学到中学的完整华文教育。新山还有一所华人办的大学——南方大学。我2004年来访问的时候,它还是一所大专学历的学院。但当“前度林郞今又来”的时候,它正好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批准,升格为大学,称“南方大学学院”,成为了全马华人办大学的成功典范。

我们此行在新山访问考察了四天,与乡亲们一起,在路边大排档食潮州“粿条仔”,在陈旭年街的“糕啤店” 啉“糕啤”(咖啡),在市肆用“肉骨茶”和“马来风光”(炒蕹菜)配饭,除了感受浓浓的马来风情之外,还感受到有一股渗透骨髓的乡情和亲情。如果不是随身带的行程表老在提醒我们“该走了”的话,真的是身在他乡而不知是客,有点儿乐不思归了!

新山最为外人知道的,就是“三月初三锣鼓响”庙会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作为一个潮汕人,“拜老爷”(拜神) “营老爷”(游神赛会),从小到大看多了,有的至今还记忆犹新。记得在汕头大学任教的时候,大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某一年吧,随陈伟武师弟(现在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长江学者、中国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到盐灶观看“拖老爷”盛况。为了让我们能够“居高临下”更好地观赏,他居然在自家房子二楼临街一面的墙上打了个几尺见方的窗户,几近疯狂,但令我记忆深刻。听伟武师弟说,至今一下雨,这窗户就渗水,想起来真是有点对不起他家了。但到外国去参加具有潮汕特色的庙会,这还是第一遭。

邀请我们去的是马来西亚柔佛(州)潮州八邑会馆和南方大学,这里的潮人很注意对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对前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非常敬佩,具有慎终追远的良好传统。上次来南方大学时,因为来去匆匆,只集中精神为会议作学术报告,没有对其他方面多做考察了解。后来从新山的著名文化人小曼(大名陈再藩)兄寄来的影像资料中获悉,新山的正月二十“营老爷”(游神)是“五帮共游,万人空巷”,规模之大,超过了潮汕原乡任何一乡的游神赛会。这“五帮”是潮州、广肇、福建、海南和客家五个族群。每个族群有一个群众性的地域组织,分别是“潮州八邑会馆” “广肇会馆” “福建会馆” “海南会馆”和“客家会馆”。游神时各负责抬一尊神像,共同出游,潮州八邑会馆负责抬的是“大老爷”——元天上帝(即玄天上帝)。据小曼兄介绍,今年世界各地来看新山“营老爷”的游客人次再创新高,居然有近30万之多。

除了“营老爷”之外,这里还有两个盛大节日:“三月初三锣鼓响”庙会和“中秋赏月看戏”的民俗活动。这次我应邀前来参加的就是“三月初三锣鼓响”的民俗文化活动,并作《过番歌:潮汕方言歌谣及其文化内涵》和《潮汕原乡的经济输血管——侨批概说》两个报告。因而有幸亲历了“三月初三锣鼓响”庙会的盛况。

“三月初三锣鼓响” 是新山市以小曼兄为首的一帮文化人利用三月初三庆祝“大老爷”元天上帝诞辰的传统民俗而策划出来的一个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大老爷”圣诞万民庆贺的习俗照过不误,但注进了新的文化元素,可谓是“旧瓶装新酒”。我手头有近若干届庙会活动的资料,可以了解到:每一届庙会,都有一个具有浓厚的潮人文化特色内涵的主题。2013年第12届是“潮汕方言歌谣”(歌谣表演、文本展示及讲座),2012年第11届是潮阳英歌舞和潮州大锣鼓表演、全马潮青学艺大比赛,2011年第10届是“返乡里·去潮州”摄影大赛和全柔佛州潮州歌曲卡拉OK公开赛,2010年第9届是王敏讲古和潮州文化旅游风情展,2009年第8届是赵澄襄潮州剪纸展和己丑年古庙游神摄影展……而每一届庙会,在“柔佛古庙”举行庆祝“大老爷”——元天上帝诞辰仪式是永远的主题,并附带着的从精神到物质的两个小主题:潮味十足的潮剧观赏和潮州美食品尝。庙会一连三天,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正像庙会的宣传词说的:“锣鼓一响,精彩连连。”

庙会的大本营在“柔佛古庙”。古庙不大,只有一个大殿,一个天井,两边偏殿,外面相连的是一个“外庭”。外庭有200多平方米见方,一头搭了个五、六十米见方的戏台,中间是祭祀时摆案台的地方,演出时把案台拆去,换成红漆“椅条”(条凳),就是座位了。连坐带站,大约可容一百多号人。但就在这座不大的古庙里,香火之旺,活动之盛,比之潮汕原乡的游神赛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一年比一年火爆!街对面是一间“糕啤店”,是古庙的物业。庙会时,它就是品尝潮州小吃的场所;而在平时,它则是群众拜神、看戏疲劳时休憩食茶啉糕啤之所。

而英歌舞巡游、舞狮舞龙等广场舞蹈的地方,则在陈旭年街。街长也不过几百米,最宽处也就四、五米,但却是小曼兄等一帮文化人倾力打造出来的新山中华传统文化街。你别看这街道小,但马来西亚的总理来过了,柔佛州的州长来过了,在野党的党魁也来过了,还都在街边的“糕啤店”喝过“糕啤”呢!我们到新山中华文物展览馆考察时从这条街路过,小曼兄就特地让我们下车,在一间小店喝了总理和州长曾经喝过的“糕啤”和很有地方特色的香蕉卵糕(蛋糕)。而旁边或坐或站的饮客中,居然有广肇会馆的会长和海南会馆的会长。这几天,正是马来西亚大选激战尤酣的时候,他们在等着候选人来“拜票”呢。由此也可知,这条小街的影响力之大,其实也就是华人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真的是名不虚传了。

离开新山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到陈旭年街观看舞龙,街灯突然断了电,街道突然陷进了一片夜幕之中,只有各家店铺里的门窗透出了一缕一缕的光线,与淅淅沥沥下着的雨线,织成了忽明忽暗、游弋变幻的激光般的图案,煞是好看。一条60多米长的中国龙在长街里腾挪盘旋,一会儿俯身穿行,身姿矫健,如身穿紧身黑衣的夜行侠;一会儿昂首向天,精神抖擞,似手执金箍棒腾云驾雾的孙大圣。我想,这不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吗?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条件不乐观时,它会韬晦前行,不惧前路崎岖;而一旦时机成熟,它便会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名家简介】

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