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明清时期的宴会——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系列(4)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7-06 11:44

“中国人为宴会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因为他们几乎不断地在举行宴会。凡是聚会、辞行、洗尘,以及亲友喜庆,无不举行宴会以示庆贺;遇到哀伤事件,也有抚慰的宴会;重要的事务也在宴会上处理;不管开始做任何工作,即使修盖完房屋,也不可缺少宴会.....”

这是摘自《大中国志》书的一段话,该书作者是15世纪的葡萄牙人奥伐罗·塞默多,自己取汉名曾德昭,他长期在广州传教和生活,回到欧洲后,他根据自己记录写了这本著名的《大中国志》。

时至今日,我们看看葡萄牙人的记载,目前岭南乃至国内的宴会习俗依然延续下来了,中国人在各种情况下都要进行宴请、聚餐等活动,包括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

今天,我们主要看看在明清时代,当时在广州旅居的外国人,怎么记录当时的宴会情景。

宴会的习俗与布局

我们可以说,几乎到过中国旅居的外国使者、传教士或从事商贸的人士,都观察和记载了中国人的宴会情况,我们首先来看看明代举行宴会的布局。

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其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根据从澳门等地传教士提供材料,于1585年编辑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里面记载了当时的宴会情况:

宴会的桌面华丽,金黄的底色上绘有飞禽走兽、森林美景以及其他各种赏心悦目的风景。餐桌上不铺桌布,桌前只放一块垂地的花缎或绸布。在桌角上放着用金银丝点缀的小花篮或小筐.....。

他还记录了广东地方长官以当地的风俗,举行的宴请活动:客人被带到一个造型奇特的大厅,里面放着很多烛台和大蜡烛,在烛台与烛台之间为每人放一张桌子。

根据门多萨的记载,当时宴会上涂着油漆的桌子十分精致。人们不用餐巾。他们用黄金或白银制的,或者香木制的两根小棍吃饭——即我们日常用的“筷子”。小棍比叉子稍长一些。他们十分灵巧地使用这种小棍,再小的食品也夹得起来,绝对不会把手脸弄脏。

桌子中心集中摆放着非常丰富的食物,这些食物放在形制奇特的瓷盘或银盘中,有美味多汁的禽类和烹调得当的鱼类。有味道可口的鱼肉、猪肉、肘子等。根据客人的不同身份和主人的要求,有时宴会极为丰富,各种美食竟达100多种。饭后甜食是放在小篮子里的蜜饯、甜杏仁等,均炮制得十分可口。

葡萄牙人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也记录了宴会情况:有一天在广州,几位葡人邀我去参加一个富商举办的宴会,办宴会的房子是有楼的而且很华丽,有很多漂亮的窗子和窗叶。桌子摆在屋内三处地方,每个应邀的客人都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漂亮的涂金或涂银的椅子,每张桌前有一张垂到地上的缎子。

水果摆在每张桌子的边沿,排列齐当,有炒过的去皮栗子、敲碎和剥好的核桃、清洁和切成片的甘蔗,以及荔枝的果脯。所有水果都堆成像塔那样的整齐小堆,插上干净的小棍,因此桌上四周都用这些小塔装饰美观。

各种菜肴都盛在精美的瓷盘内,烹调精细,剁切整洁,样样都摆得整整齐齐,而尽管一套盘碟是放在另一套上,却都放得适当,以至上席桌的人无需移动其中任何一套就可以吃他愿吃的。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外国人对参加中国宴会的记载,十分细致,尤其是对细节的记载,十分的清晰。如对桌子上的“油漆”,对使用“筷子”的描述,以及各种水果的记载,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作为中国人司空见惯宴会安排,我国古代的书籍记载的相对比较少,或者,我们古籍对宴会的记载,更注重人物和事件,如“鸿门宴”、“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著名宴会,都是强调了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没有详细记录宴会的布局、座次、摆放的美食或水果,更不会记录中国人怎么使用“筷子”进食。

因此,外国人的这些记载,也为我们研究明清时代古人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对此观点和看法,你是否赞同呢?

宴会的音乐

1582年-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华传教28年,他曾在广东的广州、肇庆、韶关等旅居过,留下《利玛窦中国礼记》,也曾留下了对举行宴会的记载。

他说,中国人太爱好戏曲表演了。有些人组成旅行戏班,他们的旅程遍及全国各地,另有一些戏班则经常住在大城市,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几乎他们所有的戏曲都起源于古老的历史或小说。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听到召唤他们就准备好上演普通剧目中的任何一出。通常是向宴会主人呈上一本戏目,他挑他喜欢的一出或几出。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影视或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看到:达官贵人的宴请活动,选好了节目单,让客人点节目,戏班人员则根据客人的要求来表演。

利玛窦还说,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并且十分惬意,以致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一出接一出也可连续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整个晚宴时间都有用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陪伴,一组乐器刚演奏完,另一组马上又跟上来,声音十分和谐。主要乐器是笛子、号、喇叭和六弦琴。”这是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的记载。西班牙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德·拉达撰写的《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也提到了宴会上音乐表演的情形:当每人入席后,开始奏乐,有鼓、六弦琴、琴、大弓形琵琶,一直演奏到宴会结束。

而对于一次宴会持续的时间,门多萨在书中说,宴会一般持续4小时。根据菜肴的多少和种类的繁简决定宴会持续时间,有时竟达8小时。

我们可以想象,在明代的中国,达官贵人每次举行盛大的宴会,不但准备时间长,而且持续时间往往也很长,虽然古人在宴会时间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持续4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是正常的。

时至今日,目前在广州或国内各城市举行的盛大庆祝宴会上,如婚宴、庆典等活动,也会安排歌手或艺术家进行表演助兴,如舞蹈、杂技、乐器表演等,以活跃气氛。由此看来,现在这些宴会的安排,并非现代人的创新,依然是延续了古代宴会的传统。

至于现代人宴会的时间安排,如果算上宴会前的一些仪式或活动安排,如致辞、讲话、抽奖等,往往也会长达3-4小时,这一点上,是不是也是延续了古人的做法呢?

对宴会的看法

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表达了对中国人举行宴会的看法,他说:北方人和南方人大不相同,南方人很认真,哪怕宴会上的微小细节都会注意到,他们认为自己比别的人更讲究友谊和礼貌,确实也是这样。筵席上他们讲究口味,烹调美食,席间彼此交谈,胜于吃喝,尽管他们能够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在宴会一开始就饮酒,不断地吃喝......。

现在想想,我们现代人的宴会和聚餐,更多情况下也是“交谈胜与吃喝”,这也是现代人不断组织各种宴会或聚会的动力,对国人来说,这是一种社交活动,而非为了吃喝而去吃喝。

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说,他看到,他们吃饭的方式和有关的其他方面均十分独特,与我们的宴请大相径庭,中国人比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更喜欢宴请,因为他们更富有、更豪放;但在宴会上以及在与人的交际中他们却彬彬有礼,等级分明。

美国的亨特,1829-1842年在广州美商旗昌洋行工作,他在其著作《广州“番鬼”录》也提到了清朝的宴会:参加过一次无外国菜的“筷子宴”,这些宴会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主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散宴时每次都送我们到大门外,然后吩咐脚夫打着写有他们姓氏的大灯笼,护送我们返回商馆。

时至今日,中国人的宴会安排,虽然不会过于强调人们的“等级”,但在座次安排上,也是非常的讲究,甚至重要的宴会,都精心的安排,每个人的座次事项安排好并在桌子上摆放“桌牌”,客人按照桌牌入座。

当然,对于宴会的各种安排,往往也是非常周到,安排了礼仪接送宾客等,引导重要客人入座,可谓“彬彬有礼”,这也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