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柯权 赵映光
端午节将至,汕头市澄海区遍布城乡各地的江河池涌再度热闹了起来,众多村落端午节的龙舟训练“备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昌利造船厂的当家人、今年24岁的吕铭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除了要赶工交付新制作完成的龙舟外,还要承接许多来自潮州官塘、澄海各地的龙舟打磨翻新任务。
位于汕头澄海区莲华镇南美村的昌利造船厂,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龙舟世家”。据吕铭介绍,澄海周边地区端午节龙舟竞渡时使用的“无头臼”龙舟,大约有九成来自于他家的造船厂。“吕氏家族造龙舟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按照排序我已是第二十代传承人。‘昌利’的字号就是吕家祖先所创的,我们正在努力将世代相传的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
作为一名“00后”,吕铭从父亲手中接过祖传的造船工具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他将如何肩负起20代人的匠心沉淀、续写龙舟“船”人的新故事呢?
用祖传“梁头模”打造“标准化”龙舟
日前,羊城晚报记者走进昌利造船厂采访时看到,这间略显简陋的工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架着五六条龙舟,它们中有刚刚新制完成的,也有从潮州官塘以及周边各地运来刷油漆、打磨翻新的,船厂内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杉木和桐油的味道。
见记者到访,吕铭停下来手中不停转动的弓钻,从一处角落拿出许多不常见的造船工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吕氏家族造龙舟的“威水史”。按照吕铭的说法,吕家造船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明朝年间,而“昌利”字号也大约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此前我在隆都镇的一座祠堂内,就找到了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昌利号龙舟,我认为这就是很好的历史证明了。”吕铭说。
“我们吕家原来有昌利、昌盛、吉利以及吉盛四个字号,造龙舟技艺也都是世代相传的,现在就只剩下我们昌利一家了。”吕铭说,由于没有族谱和相关文字资料记载,他们的家族传承都是传帮带和口耳相传,“我叔公在临终前说这门技艺传到我爸已经是第19代了,他的遗愿是我爸要继续将它传承下去,现在这个使命也由我爸传到了我身上。”
据吕铭介绍,当地流行的龙舟多数是“斗船”,没有栩栩如生的“龙头”“龙尾”,也没有载员众多、长度夸张的龙身,而是两头平平、中间凹下、状若织梭的“无头臼”,整个船底由7片木板组成,船长8.6米、宽1.2米,“这样的船只轻巧灵活,在狭窄的水域中也可来去自如,更加适用于在潮汕地区的河道进行直线竞速和绕圈相互追逐两种形式的竞赛,拐弯时堪称‘水上漂移’。”
然而,此类龙舟看似简单,制作时却也颇费心力,需经过选材、晾晒、量尺寸、开船板、刨木精修、标钉孔、钻钉孔、拼装船体、架龙骨、编柿花、上油漆等十多道工序,整个过程几乎全是用墨斗、刻刀、弓钻等祖传造船工具纯手工打造完成,“制作整艘船大概要25天,一艘龙舟就要打1500个左右的船钉。”吕铭说。
在吕铭展示的众多造船工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吕氏家族传承了上百年的“梁头模”,这套被使用到已经包浆了的模具使得吕氏的龙舟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可以说,除了有近百年历史的老龙舟外,吕铭手中的祖传造船工具,也见证了这个“龙舟世家”的历史。
采访过程中,吕铭还专门向记者展示了这套“法宝”的使用方法——将这些梁架模板按间隔船梁的顺序,垂直放到龙舟的船底中心线上,梁架模板特有的弧度,就是船底的弧度。“有了这个参数,就能省去测量龙舟弧度等繁琐工序,使龙舟实现‘标准化生产’,还可以按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灵活制作,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吕铭表示,他们制作出来的龙舟,只要用心保养,往往能使用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父子代代接力续写龙舟“船”人新故事
除了制作龙舟、翻新龙舟外,吕铭还是村里龙舟队的队员。如今正是龙舟训练的关键时刻,吕铭在忙完船厂的工作之余,也从没落下龙舟队的每一场训练,除了要为龙舟队争荣誉外,他也想在实际训练中感受自己制作的龙舟,以便根据实际改进龙舟。
吕铭说,和吕家的祖辈一样,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龙舟”二字仿佛已刻进了他们家族的基因中,成为了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自家龙舟的制作技艺侃侃而谈、并且以“坐在自家制造的龙舟上划龙舟”为豪的吕铭,此前却因为“太累”“收入不高”等多种原因,不太愿意回家继承船厂的担子。
据悉,回到船厂工作前,吕铭是一名玩具设计师,在澄海城区有着稳定的收入。“近几年,我爸的身体不好,几经考虑才决定回乡来,一个是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另一方面则是想让家传的这门龙舟制作技艺能够保留、传承下去,毕竟现在澄海很少有专门的龙舟造船厂了,如果连我们这样的老字号都放弃了,那真的太可惜了。”吕铭说,“我弟弟现在还在上学,晚上也会过来帮忙制作龙舟,希望龙舟制作手艺在我们兄弟俩这一代能继续传承下去。”
吕振邦说,直到他叔叔临终前交代他要将家族的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时,他才突然领悟到自己肩上背负的重责和使命,下定决心要扛起船厂的担子。凭着早年的耳濡目染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吕振邦坚持了下来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祖传的行当,“夸张讲一句,我记尺寸的记忆力较好,龙舟的尺寸都在我脑子里,要多长、肚子要多圆,我都不用本子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祖传的技艺,吕振邦还在淡季的时候尝试制作龙舟的文创产品,以1:10的比例制作可供摆饰的微缩型小龙舟。“小龙舟的用材和做法和大龙舟是一样的,做起来比大龙舟更费精神,一条大约要耗时半个月。”吕振邦说,他制作的小龙舟文创作品很受欢迎,许多人都曾向他表达购置意向,但近年来他因身体原因,就没有继续制作了。
与父亲尝试制作龙舟文创周边产品不同,吕铭今年开始尝试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制作龙舟的视频,也收获了一众粉丝。“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直观地看到澄海传统龙舟的制作过程,更好地宣传船厂,把造船厂发扬光大。”吕铭说,为了保留家传的龙舟制作技艺,他们正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申请非遗,但由于以前的历史难以追溯,申请非遗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