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ulture Trends 南国风起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客家古邑文化繁茂 岭南文脉绵延赓续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吴奕镇、黄磊、陈殷、朱瑜华 发表时间:2024-06-05 07:45

2024年槎江书院大讲堂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系列活动在河源举行

文/图 吴奕镇 黄磊 陈殷 朱瑜华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千百年来,河源文脉不断绵延赓续。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河源根植文化厚土培育产业新苗,锚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这一使命任务,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河源生态建设、“融湾”、“融深”、民生保障、文化强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及党的建设取得新提升,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河源文脉植入岭南大地,熠熠生辉。为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擦亮河源市槎江书院文化品牌,依托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5月30日-31日,“传承岭南文脉 弘扬客家文化”河源市2024年槎江书院大讲堂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系列活动举行,联动文化名家与学界力量,助力河源文化强市建设。

本次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共东源县委宣传部、中共龙川县委宣传部协办,河源市槎江书院、羊城晚报湾区新闻部、羊城晚报品牌传播中心承办,河源市图书馆为支持单位。

强强联手擦亮书院品牌

为加快绿色崛起提供文化支撑

在启动仪式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杜传贵,河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鹰,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河源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叶振廷,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曾永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湾区新闻部主任马汉青,河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德鹏等共同启动活动。

江海鹰在致辞中表示,河源举办这次活动集聚文化名家和学界力量,深入探讨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发展,这是擦亮河源市槎江书院品牌的重要契机,也是河源在新时代推进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河源文化软实力和提升河源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河源将以活动为契机,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让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胡泉在致辞中表示,活动将发挥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脉”系列文化品牌政、产、学、媒复合型文化智库优势,围绕河源历史、客家文化、槎江书院等方面展开探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岭南文化和河源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槎江书院的精神内涵。

创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槎江书院曾经在地方人才培育、客家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将河源市槎江书院列入全省重点打造的10个岭南书院之一。新建于2021年的河源市槎江书院场馆成为河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高地,对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携手暨南大学成立了全省首个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为广东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强省贡献文化力量、传播力量与智库力量。活动举行了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槎江书院调研基地揭牌仪式,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将与河源市槎江书院强强联手,共同擦亮书院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推动书院文化品牌建设,推进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传承保护,文学博士、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历史学博士、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元林,哲学博士、教授、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大兴被河源市槎江书院聘为文化顾问。

文化大咖面对面交流

共话弘扬客家文化新思路

“岭南文化的突出特点,首先在‘创新’二字”“龙文化特色鲜明:不少典籍记载龙川得名大多与龙传说相关”……活动启动后,文化名家围绕岭南文化、佗城文化做主题讲座,与河源的文学爱好者共话传承岭南文脉、共同弘扬客家文化。

曾大兴在其《岭南文化的真相——来源、历程、特点和局限》的讲座中说:“岭南文化的突出特点,首先在‘创新’二字。所谓‘创新’,就是能够走在时代的前面,充当时代文化先行者的角色。”

他从岭南的概念、岭南文化的研究方法、岭南文化的三个来源与三个发展阶段等多个方面阐述岭南文化的特性。曾大兴在讲座中提到,据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一书统计,中国古代的书院多达6385所,在这6385所书院中,广东占了446所,在全国排位第五,仅次于江西、浙江、四川和湖南四省。而据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一书统计,广东自宋代至清代共有书院613所(宋代26所,元代8所,明代168所,清代411所),其中河源有11所(原河源县4所,龙川县5所,连平县1所,和平县1所)(注:河源自宋至清属惠州)。

佗城镇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中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本次系列活动中,不少文学爱好者对河源的佗城文化十分感兴趣。对此,王元林在现场做《佗城文化初探》主题讲座,他认为,龙川县佗城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民族融合之地、自然遗产与人文遗产丰富之地,红色文化特色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当晚,河源市2024年槎江书院大讲堂系列活动之“文化大讲堂进校园”走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周建平作为主讲人,为现场200余名师生带来主题为《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的专题讲座。周建平以三个问题开场:“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自信来自哪里?文化自强的使命是什么?”他结合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案例,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根源和文化自强的使命,强调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来。

立足时代语境坚持活化为要

让客家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哪些方法和途径去创新?如何让历史悠久的佗城镇焕发新生机?如何以“槎江书院”为阵地,推动客家文化、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沙龙环节中,曾大兴、王元林以及历史学博士、副教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河源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方,中国语言文字副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河源点负责人、河源市方言文化传承创新中心负责人、省级非遗项目河源客家童谣代表性传承人刘立恒,河源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主任罗丽丽同台沙龙。

专家学者们认为,要加大客家文化研究力度,完善保护措施,培养河源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传承人,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探寻新的发展路径,能更好地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胡方说,要把河源的文化产品、资源推向广东、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展现河源的风采。

针对佗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者建议深入挖掘河源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谋划打造一批具有龙川风格、客家风骨、岭南风尚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千年古县”的“文化指数”,具体而言可组织研学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游历佗城、体验古老文化和历史遗迹,亦可在网络平台传播佗城文化等。

河源市槎江书院是河源传播岭南文化、传承岭南文脉的新高地之一,学者们认为,槎江书院可作为展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城市的文化客厅、重要的文化地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可多措并举更好地发挥传承岭南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

用脚步丈量千年历史

走深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5月31日,文化专家顾问、文化领域学者代表、新闻媒体记者走进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柳溪书院、义合镇苏家围、康禾镇的八角楼及登云书院,龙川县佗城景区参加河源市2024年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围绕“河源书院及客家文化”“如何重新活化河源书院及客家围屋资源”“传承岭南文脉”等话题,从不同角度畅谈对河源客家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思考,并为河源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点:柳溪书院

“柳映青衣书映雪,溪生绿水笔生花”,这是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的柳溪书院门口的对联。柳溪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仙塘潘氏十三世孙潘存谦、十八世孙潘应芳和潘应杨兄弟、十九世孙潘湘澜合建,用为潘氏宗族私塾。

仙塘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潘国集介绍,2005年该书院在选址原貌基础上重修,呈坐西北朝东南,二堂二横一拜亭布局,有前院。总面阔23.3米,总进深24.2米,建筑占地564平方米。砖、瓦、土、石、木构筑,悬山顶,屋面板瓦。“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在柳溪书院的大厅前,当地人将《朱子治家格言》刻在墙上用来教育后人。

曾大兴在柳溪书院调研期间,了解了书院的历史传承和现代性保护。他说,尽管柳溪书院规模不大,但书院保存的完好度、别致的布局等都让他印象深刻,“柳溪书院由当时村民集资建造,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一直以来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

这些年,书院在修缮与宣传后免费对外开放,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这里打卡,聚集了人气,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曾大兴建议当地推广文化遗产应当多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进行,通过将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调研点:苏家围

蜿蜒东江水、竹林片片连。庭院前的荷花含苞待放,远处客家房屋富有文化底蕴,移步换景。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后裔聚集的古村落,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意盎然,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

调研人员探访苏家围近年来的建设与文化资源利用情况,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苏家后裔聚居地促进文化融合的举措。众人步行至东江河畔的竹林,远眺东江水,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

调研点:八角楼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悠久的仙坑村最出名的是现今仍保存有以八角楼、四角楼等为代表的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八角楼可谓是河源客家围屋的经典之作。

走进八角楼的展厅,放置在玻璃柜内的八角楼模型完整呈现了这座客家围屋的外貌。记者了解到,八角楼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占地3575平方米,由仙坑叶氏先祖叶本菘及其子叶景亭、叶霞廷出资历时十余年建成,是仙坑村最古老的建筑。

八角楼初建时为四角楼,后来在主体建筑外侧又用花岗岩石条砌筑了高10米、宽1.5米的高大石墙,石墙四角各建一个碉楼,八角楼因此得名。

周建平表示,客家建筑八角楼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主体房屋,外层为防御性护城墙,这与广东普遍存在的围龙屋建筑形制有着明显区别。

走近一看,楼内梁柱窗棂中所采用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工艺精美、用料考究,每一幅雕花都饱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不管是外部结构还是内在装修,八角楼都体现着当年设计者与建造者的智慧。如今,这座围屋建筑现已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调研点:登云书院

清代(河源)源城翰林江绍仪到仙坑登云书院游览,留下七绝一首:“松涛四壁月三更,楼上银灯几点明。夜半忽闻天籁响,万山围住读书声。”这首诗描绘了仙坑村过去学子莘莘、书声琅琅的场景。

仙坑村向来有书香之梓誉称,清朝时期读书从政、经商事业有成之人大量涌现。据史料记载,曾于乾隆二年考中进士的仙坑先祖叶本仑,性善、嗜书好游,卸任英德知县后长期游历江南,仰慕当地学风和优秀的文化教育设施,根据苏杭地区几个著名书院格局,描绘了一幅“文阁图”,返乡修筑“登云书院”,登云书院由此而来。

仙坑村党支部书记叶永权介绍,登云书院是清朝河源地区最知名的书院之一,仙坑叶氏秉承“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嘉庆年间建此书院,书声琅琅,常年不辍。2019年,当地在原登云书院旧址旁边新建了如今的新书院,引进近4000本图书,建立登云书院流动图书馆。登云书院流动图书馆已经成为仙坑小学的第二课堂,持续滋养仙坑的莘莘学子。

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暨文物保护利用推介活动发布了5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和11个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上榜。

调研点:龙川县佗城镇

提到岭南文化、河源客家文化,就不得不提赵佗。

平定南越后,赵佗将汉字带到了岭南,将发达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岭南。南越大地从此有了文字记载并开启了文化的传播,百越文化融合进而持续发展,形成岭南文化。《广东新语·粤记》记载:“广东之文始尉佗。”可见,赵佗是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佗城镇,曾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发迹之地,也是秦代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交融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和“中华古祠堂博物馆”之美誉。

学者近距离观看秦时的越王井,走进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跑马射箭练兵场,以及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南汉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遗址,明清时期的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等多处文物古迹,了解当地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王元林认为,近年来,河源在客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进步。本次调研的龙川考棚是广东保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考棚之一,佗城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客家文化重要的载体。他希望河源能够继续将客家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特别在“提质”方面将相关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挖掘出来,通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保护规划,更好地传承河源的文脉,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