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GUANGDONG 广东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大亚湾衙前村:昔日“孤岛”变热门旅游地 三百多年古渔村再现芳华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周婷婷、惠湾新 发表时间:2024-04-12 09:26

文/周婷婷 惠湾新

图/王小虎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位于惠州大亚湾澳头街道的衙前村迎来了积蓄已久的“游客潮”。穿村而过的小鹰嘴绿道把波涛汹涌的大海和百年渔村分隔开来,村内鳞次栉比的民居建筑与百年古井、古树相映成趣,一幅海天相接、云浪共舞的滨海风光图徐徐展开,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踏青游玩。

依山傍海的衙前村,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大亚湾最早的传统渔村之一。村内胡氏宗祠、妈祖庙等见证了渔家文化的历史变迁,古井公园、大树山公园诠释着古村的古韵新生,红色文化故事在衙前村民中口口相传。2023年衙前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近日,大亚湾提出要将澳头打造为山海连城滨海生活区。衙前村作为澳头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海连城规划中不可缺失的“文化拼图”。如今,褪去了“小渔村”历史标签的衙前村,不断激发“蓝色经济”活力,努力走出了一条以“渔村+”的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实地走访

古建成“新景” 百年古村焕新颜

从惠州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左右便到达了位于大亚湾澳头街道的衙前村。远远望去,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内,百年古渔村逐渐显现。

漫步村中,可以在村道两旁看到斜阳穿过蓊蓊郁郁的枝叶,洒下绰绰光影,高低错落的民居整齐排布,不少房屋外墙体绘上了以渔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彩绘,不时有前来绿道骑行的游客驻足观赏;在村子中心位置,有一口近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生态池塘,三五成群的鸭子正悠然自得地在池中嬉戏觅食;许多农户还在精致的农家院落旁扎起了篱笆围成小菜园,里面种植的各类蔬菜新鲜诱人……

其实,40年前的衙前村却并非如今这般景象。此前,衙前村是一座“孤岛”,四面环海,只有一条堤坝供大家步行前往澳头,但最终因台风被毁。直到1985年,衙前村填海造陆,将村庄面积由1.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2万平方公里,形成如今依山傍海的地理格局。

“以前,村内环境‘脏乱差’,交通也不便利,进出村全靠船只,很少见到外人到来。现在的环境大变样,家门口都是风景,好多游客都慕名前来。”说起村里的变化,今年76岁的村民胡福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百年渔村,衙前村历史悠久,人文古迹如珍珠般散落在村中各个角落。沿着纵横交错的村巷前行,可以发现不少古建筑经修复已重焕生机,从中仍可窥见昔日历史风貌。当走到村中一处开阔之地时,三口横向排列的水井突然映入眼帘。走近发现,三口水井外方内圆,井口最大直径约1米,目测深约数米,井壁由砖石堆砌,井水在青苔的映衬下略显青绿色。

据了解,这三口水井是衙前村先民为解决饮水问题而开凿的,其中最古老的一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古井曾是全村主要的饮用水源,水源常年不干,因水质偏咸,且水位会随着海水涨潮和落潮而变化,村中一直流传着“三口古井通大海”的说法。

“小时候经常与父母来此挑井水,遇到用水高峰期时还会排起长队。”胡福雄介绍,随着自来水管接入各家各户,现在古井旁已不见往日村民排队打水的“盛况”,但偶有村民会到古井边打水回家浇菜、洗衣服。

衙前村储备干部胡俊豪介绍,为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2017年衙前村积极打造古井公园,在三口古井旁增设绿化、挡土墙等配套设施,百年古井重焕生机。“村中长辈看着古井得到保护,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纷纷称赞。”他说。

沿着古井公园往前走几百米,一棵近乎两层楼高的古榕树从山体中蜿蜒而出,盘根错节,格外显眼。据了解,眼前的这座山叫做大树山,山上还有数棵像这样的古榕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而古树群旁不远处,三座精美的胡氏宗祠依山而建,风格古朴典雅,其中一座的入门处雕刻的游鱼栩栩如生,彰显着衙前村依渔而兴的辉煌历史。村内的胡氏宗祠、大树山公园、衙前绿道等成为这个百年渔村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历史溯源

胡氏父子孤岛建村 傍海而居兴盛一时

衙前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村约500人,几乎全部为胡姓。百年前,胡氏一族为何选择在这座孤岛上筑房建宅、繁衍生息?在胡氏宗祠前的碑文上,可以寻找到答案。

据碑文记载,如今衙前村的胡氏一族实为胡俊英的后裔。300多年前,胡俊英的祖辈从广东五华移居至惠阳淡水秋长秋溪。胡俊英娶妻生子后举家又搬到了格木洞(今大亚湾辖区内),但由于当地生活食物匮乏,胡氏一家时常得不到温饱。

无奈之下,胡俊英选择驾舟出海,以捕鱼为生。一次捕鱼途中,他途经一座岛屿时发现,岛上地势平坦、植被茂盛,是打鱼歇息的好地方。随即,胡俊英带着三子胡乃濬和五子胡乃漳到这座孤岛上开荒筑屋,胡氏父子从此定居岛上,衙前村百年历史也由此展开。

在胡氏父子上岛后,发现孤岛四面环海,很容易受海水涨潮和巨浪影响,为此父子三人修筑了一条长约300米、高约5米的大石海堤,以抵御肆虐的浪潮和海盗侵犯。村民回忆称,上世纪80年代前,这座海堤仍巍然屹立,成为这座海边渔村忠诚的护卫者。不过随着村子填海造陆,如今,这条石堤已沉睡在衙前村的地下无迹可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是衙前村耕海牧渔的天然优势。自胡氏父子登岛建村后,奠定了村中百年渔业的历史基础。据了解,1953年之前,男人出海捕鱼、女人耕田种地是衙前村70多年前的生活写照。“当时村里是集体捕鱼。每天凌晨都有四五条大船出海,早上7、8点钟靠岸,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打400-500担鱼,一般都会运往澳头统一售卖,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今年69岁的村民胡建强回忆道。

除渔业兴盛外,衙前村的海盐晒制历史也十分悠久。据《惠州市志》记载,在宋代,归善县(惠阳)境内已有盐场,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澳头、稔山等地。《淡水史话》第四辑也记载:“淡水地区的盐田东从盐灶背起,西至坝岗盐灶止。”而作为澳头街道下的传统渔村之一,衙前村的盐业也兴盛一时。

据衙前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王文慧介绍,古时,衙前村的晒盐主阵地在距离村子约700米远的一座名为潮州岛的孤岛上,这座小岛无人居住。1974年前,岛上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超一半都用来晒盐。“听村里的老人说,大家经常挽起裤腿,蹚过村边的一条小河上岛,岛上时常有村民晒盐劳作的身影,一块块四方形的盐田里长满了白色‘盐花’,漂亮极了。”王文慧说,当时产出的盐分三级,好的盐能卖到两分钱一斤。现在从小岛上俯瞰,仍能看到一块平坦的滩涂,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百年前盐业兴盛时的景象。

如今,随着时代的浪潮发展和村内捕鱼晒盐群体的老龄化,“世世以海为业”的衙前村人告别了海上漂泊生活,收网上岸。自上世纪初开始,村内许多年轻人纷纷前往香港等地闯荡谋生,曾经“鱼满船,盐满地”的盛景也逐渐消失,村子归于沉寂,只遗留良好生态和人文资源亟待再开发。

未来发展

计划引入35个项目 小渔村搭上“旅游快车”

小渔村如何寻求转型之路,渔村古韵如何重焕生机?近年来,大亚湾不断推进文旅融合,2024年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澳头、霞涌渔港建设,加快补齐渔村发展、渔民增收短板,加快实施澳头沿海岸线整理和空间规划,打造具有烟火气的滨海风情岸线,因此,衙前村搭上了旅游业这趟“快车”。

周末,李女士一家从深圳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衙前村。“在短视频上刷到了衙前村,感觉风景很漂亮,就带着家人一起过来溜达散心。到了村里发现,配套设施很齐全,墙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为此还拍了好几张照片留念。而且可以租单车在绿道到处观赏,租赁价格也不贵,总体很满意。”李女士说。据了解,衙前村绿道每个月的平均游客量在2万人左右,旺季时能达到4万人,吸引了不少惠州、深圳、广州等地的游客前来旅游。

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随着客流量攀升,不仅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如今,衙前村不少村民都在家门口开起了单车租赁店、民宿等,足不出户就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目前,村里约有17家自行车租赁店铺,旺季时,一天能达到3000元左右的营业额。“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仅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们也陆续买了小车,建起了新房,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衙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伟海说。

衙前村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方向,力求突破单一产业格局的困境。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衙前村成功吸引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唯一涉海的科研试验基地——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入驻,主攻石斑鱼陆上养殖技术,如今已有显著成果。“接下来,正计划通过联合共建试验单位渔业实验中心为技术指导,发展石斑鱼养殖,形成‘技术+村委+农户’为特色的‘3+’产业链,建立品牌优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胡俊豪介绍说。

近年来,广东大力落实“百千万工程”,大亚湾也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实走深。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衙前村落地“三线”下地工程、路灯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立足于衙前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确定了‘文旅+’发展思路,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集滨海特色餐饮、乡村旅居、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澳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5月起,澳头街道精准对接社会资源,以村企合作的方式推动一系列名为“魅力衙前”的文旅项目。据了解,该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主要涵盖水上乐园、特色商业街、文创步行街等35个项目,将在2025年12月前完成。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能为衙前村带来近140个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千万元以上。

【文脉链接】

胡展光:

小渔村走出的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31岁

衙前村昔日虽然是小渔村,但村里的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村里老人回忆,抗战时期,有东江纵队战士在村内活动。当时,至少有30-40名东江纵队战士住在村民家中。”胡建强说。

据村内老人称,衙前村涌现了一批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青年志士。其中东江游击指挥所独立大队副队长胡展光的英勇事迹,在村民口中广为流传。

据惠州市志等记载,1909年,胡展光生于衙前村的一个贫苦渔家,18岁时,他辞别了父母,到香港谋生。1927年,他从香港辗转到广州,考进了陈济棠办的燕塘军校。毕业后,他进入了国民党军队,担任排长。其间,他发现国民党的作风与其保家卫国的初衷背道而驰,经过深思熟虑后,胡展光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一年,胡展光回衙前村过春节,对妻子曾友妹说:“不久,我就不当这个官了,要到山区去过跋山涉水的艰苦生活。届时,我会回来带你一起去。”他还嘱咐妻子说:“你不识字,要加紧学文化。以后会有人来我们村里办农会和妇女会,你要动员村中的青年妇女参加。”他不仅动员妻子曾友妹参加革命,还发动了村中一批青年参加游击队。

1940年初春,胡展光奉命转移,暂时回到衙前村。当他获悉“东团”博罗队李健行等23位同志被捕并被押解到惠州时,立即赶到李健行的家乡,把情况告诉李健行的妻子。由于胡展光从博罗返回家里时被敌人发觉,在到达惠州的第二天就不幸被捕,关在竹银岭监房。1940年4月20日,他被枪杀于惠州西湖畔飞鹅岭的树林中,年仅31岁。

“如今,村里为盘活红色资源,计划建设胡展光红色文化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并了解衙前村背后的红色故事,基地预计今年内建成。”胡俊豪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