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阿拉伯人笔下的唐代广州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4-03 22:08

《中国印度见闻录》写于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是根据曾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亲身见闻记录而写成,也是阿拉伯作家关于中国的最早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比马可波罗早四个半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现存的最早的中国游记,文辞朴实无华,翔实可靠,是古代中外史上重要的文献之一。

至于本书的具体作者,一直不详,但其中包括了商人苏莱曼,因此本书又叫《苏莱曼东游记》。

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往返中国,主要通过广州港进行,因此,书中记载了广州诸多见闻,我们一起来鉴赏下,看看当时的阿拉伯人怎么看待当时的广州。

阿拉伯人如何到达广州

根据《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阿拉伯的商人,乘船航行了十多天,到达一个叫印度叫占婆(印支半岛东海岸附近)的地方,该地可取得淡水。然后船只继续航行,经过南海,便进入一个江口(指珠江口),在中国地方登岸取水,并在该地抛锚,此处即中国城市(广州)。书中还强调,在中国,无论在江河、山谷、军事哨所、市场等处都可找到淡水。在沙漠比较多的阿拉伯人看来,随时可找到淡水,是一种惊喜,因此,特地做了记录,也在情理中。

书中对阿拉伯人如何达到广州的记载,基本符合事实。这条通道,也是兴起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唐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730—805年)曾记载了从广州通往阿拉伯地区的海上交通“广州通海夷道”。详述从广州港出发,经今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至印度、锡兰,直到波斯湾沿岸各国的航线及沿途地区的方位、名称、岛礁、山川、民俗等,其中的部分内容,与《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的内容,形成相互的印证。

关于对广州阿拉伯人的管理

《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在商人云集之地广州,中国官长委任一个穆斯林,授权他解决这个地区各穆斯林之间的纠纷;这是照中国君主的特殊旨意办的。每逢节日,总是他带领全体穆斯林作祷告,宣讲教义,并为穆斯林的苏丹祈祷。此人行使职权,做出的一切判决,并未引起商人的任何异议。因为他的判决是合乎正义的,是合乎尊严无上的真主的经典的,是符合伊斯兰法度的。”

上述记载是否为真实的呢?事实上,根据我国史料记载,唐时期来华的阿拉伯人等外国人,在我国广州等沿海地区建立了专门的社区——蕃坊。蕃坊初兴于唐,在宋朝的宽松氛围下得到较大发展。蕃坊的领袖被称为“蕃长”,由中国政府任命。在唐宋元时期,在广州城中形成伊斯兰教徒聚居地——蕃坊,其范围以光塔路为中心,东起解放路,西迄人民路,南达惠福路和大德路,北止于中山路,覆盖在广州老城内。

阿拉伯商人在《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的“中国官长委任一个穆斯林”是否为“蕃长”呢?由于我国古代的史料重点记载国内的事,而对于阿拉伯及外国人自己的事情,记录的相对比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

阿拉伯人眼中的广府

《中国印度见闻录》写到:据说,中国有二百个府城:每个府城有其王侯和宦官,并有其他城市隶属于它。广府就是其中一例,广府是个港口,船只在那里停泊,另有其他近二十个城市归于广府管辖。

事实上,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当时广府管辖的区域广,但是否是二十多个城市,有待于考证。

书中还强调,当时的广州“不论贫富,不论老少,所有中国人都学习认字、写字”。他们还记录到:在一个小城市里,长官称其为刺史,意思是“城市的卫护人”,象广府这样的城市,城中之王被称为“太傅”。

上述书中记载的“太傅”,在唐代原来指“皇帝的三个最有学识的头衔之一”,后来被指唐朝设立的节度使,控制地方行政官员和总督,当时唐朝在广州设立了统领岭南的节度使,这也是历史事实。

阿拉伯人眼中的茶叶

在唐代的中国,饮茶行为已经很普遍了,尤其对于广州等产茶区域,饮茶之风更是盛行。《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这样描述中国的茶叶: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以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Sa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盐税和这种植物税就是国王的全部财富。

事实上,根据我国史料记载和验证,公元851年,阿拉伯人穆根来通过来到华南中心城市广州,或许他在此前尚未见识过茶叶,因此对茶及唐人饮茶的嗜好还充满了新奇感,于是就有了上述的记载。

其实,唐代的茶叶已经传播到了伊斯兰世界却是毋庸置疑的。1998年,德国海底寻宝者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打捞发现“黑石”号沉船。据考证,这艘船826年左右从中国驶往阿拉伯。在众多的唐朝文物中有一小碗,上面写有“茶盏子”三个字,这便是唐代茶叶西传的有力物证。

对黄巢起义的记载

在我国历史上的“黄巢起义”,是指的是唐代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带领农民军转战近半唐朝江山,例如,在广州,攻杀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等。但我国历史史料对黄巢攻入广州的记载并不详尽,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却有详细记载,本书大体这样描述的:在中国,出了一个名叫黄巢的人物,他不是皇族出身,而是从民间崛起的。此人抢夺兵器,势力壮大,人马日益增多。于是,他的野心膨胀起来了。在众多的中国城市中,他开始向广州进发。广府居民起来抵抗黄巢,他便把他们困在城内,攻打了好些时日,最后,他终于得胜,攻破城池,屠杀居民,包括一些阿拉伯等外国商人。

显然,本书的作者对黄巢起义行为并不认可,并带有“抨击”的成分。近代历史研究认为,虽然《中国印度见闻录》对黄巢在广州军事行动的记载并非完全符合事实,但却包含了连中国史籍中也见不到的详细材料,引起了历史学家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内容可靠吗?

书中强调,在资料的价值上,商人的观察力比水手们的观察力要高明得多。阿拉伯人去广州经商,单是旅途就需要八个月:等候季风的转变以便出售商品,用更优惠的价格卖完存货,并找寻船只,等候顺风回国的时间,这样他们只有在往返于中国港口的外国人中度过,而无法在当年回国。况且,为了营业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和当地人一起厮混,不得不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这样他们就成了合格的陈述者。

事实上,《中国印度见闻录》详细记载了广州人的更多生活、商贸活动等细节,例如,“中国人的粮食是大米,有时,也把菜肴放入米饭再吃。王公们则吃上各种动物的肉”;“他们喝自己用发酵稻米制成的饮料(指米酒),因为中国没有葡萄酒,中国人既不知道这种酒,也不喝这种酒”。这些都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形。

当时唐代中国人用铜钱做交易,被阿拉伯人记录的比较客观、详细:中国人都用铜钱交易,这种铜钱,是用铜和其他(金属)混合而成的合金铸造的。中间开有一个大孔,可以用绳子串起来。一千枚铜钱,相当于一枚米斯卡尔金币。把绳子穿入一千枚铜钱时,要每隔一百枚打一个结子。买主不论购置田产和傢什,或是购买蔬菜和其他物品,都是按价支付铜钱。

你关注和阅读过《中国印度见闻录》吗?欢迎互动交流。

作者:董兴宝

2024年4月3日

作者简介

image.png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