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GUANGDONG 广东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视频】深读佛山 | 南海试水“文产特派员"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黄松炜 张闻 王泽宝 发表时间:2024-04-02 09:45

艺术家驻村建设美丽圩镇

艺术家向阳有个计划——用一艘自己打造的艺术之船去航海,完成一次彻底的对生命的再认识。佛山南海是“氢能产业之都”,丹灶是南海氢能产业重镇,在这里,他发现了实现艺术与科学之“和”的答案。

艺术家彭宇是“环境剧场”的实践者。今年春节,彭宇没有回汕尾老家,而是为彭宇当代舞团找到了下一个作品创作的地点——丹灶罗行圩粮仓故址。粮仓6米多高,还有一个大院子,总面积近千平方米,这是他拥有过的最大的创作空间,也是他理想中的创作环境。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包括向阳、彭宇在内的10多名艺术家纷纷选择南海、丹灶作为他们长期的创作地、生活地。“来了之后,就是乡村振兴的一分子了。”彭宇说。现在,他们有了一个正式的身份——文化产业特派员。

3月29日晚,丹灶文产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会上发布了《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提出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抓手,以艺术创生、青年创变为策略,打造大湾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高地。将一群艺术家和新生社会力量派到村里去,他们的艺术细胞与人文精神,能给乡村带来什么新的可能性呢?


竹编鸡笼舞动不停 三百年古圩灯火辉煌

3月27日,在由罗行圩粮仓故址改建而成的粮仓剧场,彭宇当代舞团正在为《xixu》舞蹈首演做最后的排练。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以竹编手工业闻名于世、更曾修筑过原南海县第一条水泥路的古圩,又再一次热闹起来。


“还没有进到院子,表演已经发生。”每只鸡笼放一暖色灯泡在内,由于一条条竹篾造影,中山街上,光与影在涌动。每位舞者持一只鸡笼,自由舞动,一个特殊的场域建立起来。随后,舞者缓步行走,引导观众进入粮仓剧场。


舞蹈在墙壁上发生,两个舞者似乎喃喃自语,又像用身体语言互相对话。舞蹈又在窗前、仓顶发生,多点同时展开,营造了立体的剧场空间。

“彭宇老师跟我们说,他买了一大堆鸡笼回来,要我们跟鸡笼跳舞,我们还笑呢。”罗行社区舞蹈队领队、村民区少梅说。罗行社区舞蹈队8名队员参与表演,其中一人从未跳过舞。这出名为《xixu》的装置舞蹈,在编舞上舞者们以自己的方式,意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脱离了传统的叙事的结构,带有了神秘与抽象的意味。彭宇说,他们想通过舞蹈表达对中国古圩的感情。但做这件事,彭宇是有压力的。“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舞蹈吗?”


社区舞蹈队员们首先接纳了这些艺术家们。彭宇发现,她们有尝试的勇气,对不同舞蹈的接受度较高。“虽然我们的肢体语言不是很美,但是我们都大胆放开去表达自己,给我们的感觉是很舒服的。”区少梅说,中山街原本很少人住,住的多数都是老人,舞团来了之后,周边的人气已经好了一些,大家喜欢和舞者们交流,“将来带旺罗行社区也不一定”。

现在,粮仓剧场中的“吾·舞”咖啡馆已经开张,彭宇希望将来把咖啡馆打造成“文产特派员”之家,接纳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假如有艺术家想入驻罗行,不知与谁联系,咖啡馆可以扮演这个角色。粮仓剧场除了是彭宇当代舞团的剧场空间,以后还将为其他艺术家做展览。已经有更多的艺术家通过彭宇的介绍,来到罗行看场地。“他们觉得还挺好的,来了之后看中了一些老房子的空间,我觉得挺难得的,他们有时候很挑。”彭宇说。

3月29日晚,在丹灶文产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彭宇当代舞团·粮仓剧场完成首秀。


目前,彭宇当代舞团已启动“探索罗行”舞蹈影像计划,将在今年11月份以罗行舞蹈影像展作结。此外,舞团计划今年完成100场公益工作坊,以舞蹈疗愈等回馈村民,建立舞蹈社群;在今年5月举办主题为“关爱、链接”的第一届吾舞国际舞蹈节。

深入在地文化创新 用艺术唤醒乡村活力

向阳认为,有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设想它,却很难将其实现出来,这是艺术的边界之一。3月27日,向阳拜访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依靠激光数控系统创新、高效能机床设计制造突围,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向阳说,高科技、精密度若与文化艺术结合,用于艺术作品的制作、加工,将有怎样的新面貌出现?

向阳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思辨性的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作品,享有广泛的声誉。作为丹灶的一号“文产特派员”,一年来,他在搭建艺术生态平台、引进优秀艺术项目、促进艺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村容村貌艺术化改造、提升村居干部美学素养等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来,向阳花了很多时间在做他所说的“社会工作”,比如美学教育。他的脚步深入南海、丹灶各个村子,“一栋房子一栋房子地去讲,她美在哪?”他认为,“文产特派员”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不是强行介入,而是循序渐进地,用艺术唤醒乡村的特征、特性,与村民们的生活融在一块。“不要让村民抹上一个花脸去跳舞,要让他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到一个池塘边,看着自己祖宗所留下来的文化而有自豪感、安定感。”

自认为与村民打得火热的向阳,他的诀窍是多替村民着想。有的村民因为与他合作,一身手艺得以在舞台甚至是国际舞台上呈现,向阳就拍照片、拍视频给他们看,村民们有了自豪感、认同感。“村民一定要‘通’,我们要消解矛盾,让他们受益。不管是在经济上、文化上、环境上,一定不要忘了村民是这里的主人。”

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以下简称“文产特派员”)工作。

中国文创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秘书长、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既是全国“文产特派员”各地实践的重要观察者,也是佛山南海“文产特派员”项目的策划人。殷秩松告诉记者,南海的乡村是独一无二的,派驻南海的文产特派员,使命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要用美学唤醒村民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

中国文创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秘书长殷秩松:

引入新力量激活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以下简称“文产特派员”)工作。

中国文创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秘书长、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既是全国“文产特派员”各地实践的重要观察者,也是佛山南海“文产特派员”项目的策划人。殷秩松告诉记者,南海的乡村是独一无二的,派驻南海的文产特派员,使命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要用美学唤醒村民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

发挥乡村的文化与生态优势

作为长期观察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者,殷秩松曾在河南省内乡县、济源市,江西省浮梁县等地展开实地调研。他认为,“文产特派员”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自然而然生长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艺术家下到乡里,但主要是利用乡村宁静的环境开展个人创作,对周边的促进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后来,随着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到乡里,特别是以建筑师、规划师为代表,重新活化乡村的风貌。文产特派员的介入,是人才返乡的更进一步,他们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带动全面发展要素进入乡村,促进乡村的创新发展。”

殷秩松认为,相比起科技特派员主要依靠专家来解决技术问题,文产特派员更强调要发挥乡村的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这也决定了文产特派员需要从更广维度上向社会开放选派机制。

南海文产特派员有着自己的使命

走访过全国多个村镇,殷秩松认为国内乡村“千村千面”,需要对文产特派员的选配机制提出新的要求。他将这种选配机制称为“滴灌”。经过调研,殷秩松发现,以南海为代表,珠三角的农村在“富起来”的同时,产业、社会形态与内地大相径庭,面临的问题也大相径庭,而且极具有探索意义。例如,与部分农村“空心化”的趋势不同,丹灶农村因为有外来打工者的涌入,“空心化”的趋势并不明显,但处在城市化边缘的乡村,城乡居民如何融合、本地人和外地人如何相处、工业形态和农业形态如何共存、“插花”分布的厂房和农村风貌如何相融?这些都是新问题。

经过慎重考虑,他们选择艺术家驻村作为活化本地乡村各种要素的一种方式。他认为,丹灶作为传统文化氛围浓郁之地,文化的基因至今依然深入农村的脉络,当地不但有大量的岭南文化元素,而且科学家人才频出。目前,驻村的艺术家一方面在尝试挖掘村内文化元素,让村民参与艺术活动(如舞蹈团等文体活动),另一方面在与村里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落户到村里的科技企业合作,力求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通过对丹灶的调研,我们总结了24个字,叫‘科学艺术交相辉映,科创文创双轮驱动,新老住民融合一体’,这就是丹灶的乡创。”殷秩松表示,在丹灶,艺术家驻村的使命,正是通过艺术创生、青年创变,引入新生力量激活当地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也通过新理念的引入,激活当地村民的发展潜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当地的现代化。他表示,艺术家等新村民、新住民的介入,将为丹灶乡村的发展引入新动能。“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文 | 记者 黄松炜 张闻

图、视频 | 记者 王泽宝(除署名外)

策划、统筹 | 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