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GUANGDONG 广东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陈平原教授创作成果获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微信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4-04-01 16:29

近日,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共有14项成果获奖,其中陈平原获一等奖,陈保亚、傅刚、葛晓音、郭锐、廖可斌、漆永祥获二等奖,常森、董秀芳、贺桂梅、吴晓东、袁毓林获三等奖,程苏东、范晓蕾获青年成果奖。

一等奖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等奖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Based on Rank Analysis of Clusters of Cultural Words and Core Words

作者:陈保亚、余德江

刊物: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内容简介: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especially that between Sino-Tibetan and Kam-Tai languages. We first review the methodology of correlated and complete sound correspondence and that of rank analysis. By adopting the latter methodology, we then demonstrate rank analyses of domestic animals, tool materials, numerals, and core words, all of which serve as cas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ld Chinese and such languages as Kam-Tai, Written Tibetan, and Written Burmes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al differences of sound correspondences across ranked lexical items in the aforementioned semantic domains, we propose a genetic tree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whereby Kam-Tai is not related to Sino-Tibetan. 

《〈玉台新咏〉与南朝文学》

作者:傅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玉台新咏〉与南朝文学》一书采取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南朝艳体文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南朝文风演变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勾勒出南朝文风的发展轨迹,揭示了《玉台新咏》的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同时也对《玉台新咏》研究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书关于《玉台新咏》版本的研究深入而全面,论断精审,学术价值极高。本书下编为《玉台新咏校笺》,这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玉台新咏》辑校本,作者广采博引,精校众本,将诸家校笺合为一处,又能采真削繁,多出己见。全书校勘精细,笺释得体,堪称古籍校笺的典范之作。

《杜诗艺术与辨体》

作者:葛晓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如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形成了宏博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建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典范。

本书从历代诗论评价杜诗艺术的重点问题和争议焦点出发,论述了杜甫“诗史”的叙述艺术,“诗圣”的艺术形象,五古、七古、歌行、五律、五排及五绝、七绝等各体诗歌的艺术成就,并阐发了杜诗艺术在荟萃前人基础上的多种创新变化的原理,以及杜甫对诗歌体式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修订本)》

作者:郭锐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是对现代汉语语法词类问题的研究专著,初版于2002年出版,入选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一批专著。此次修订本加入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新的理论思考。新增第10章,以及附录二,并重点对第2章、第4章、第7章、第8章做了增补。全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现代汉语词类做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与词类划分有关的基础问题、词类的本质和表述功能、划分词类的标准、如何根据词的分布划分词类、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等。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

作者:廖可斌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170多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唯一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燕行录千种解题(全三册)》

作者:漆永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燕行录”指公元十二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近七百年间,朝鲜半岛高丽、朝鲜王朝遣往中国之使臣或相人员所纂之纪行录。本书共收录772名作者、1168种书目与篇卷之《解题》(其中包括中国自宋至清历代因出使等前往朝鲜半岛者所撰之使行录与各类诗文,以及个别非“燕行录”著述)。共隶为正编80卷、附录5卷,都凡150万字,是迄今为止著录与收集“燕行录”极为全面丰富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纠谬正讹,辑遗补阙,评骘甲乙,钩玄提要,以求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目的。本书不仅对“燕行录”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史哲诸学、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历史与文化、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领域,都将成为一部案头常备的重要参考书与工具书。

三等奖

《简帛〈诗论〉〈五行〉疏证》

作者:常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将《诗论》《五行》两部新时期出土的先秦重要儒家文献并举,特色鲜明,通过对《诗论》《五行》释文的全面校订和全新注解,提供较为可靠的文字释读成果,揭示《诗论》《五行》这两种简帛文献在内容上的关联性,集中呈现了孔子及其后人的学术思想和诗学理论的发展路径,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先秦儒家学说及其文艺观提供了参照。该书已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汉语动词双音化过程中的形式选择和功能表现》

作者:董秀芳

刊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内容简介:

以往文献对于汉语词汇双音化中具体是什么样的双音形式替代了什么样的单音形式及其中的选择规律缺乏研究。本文以动词的双音化为考察对象,重点讨论的是动宾式和动补式这两种双音复合模式与单音形式之间的对应规律,发现双音化时不同的形式选择与原单音动词不同的词汇语义特征有关。不包含内在终结点的动词双音化时,倾向于选择动宾式。动宾式双音复合词和原来的单音动词形式相比,有的是增加了动词部分,很多情况下增加的是轻动词,原单音动词变为宾语,可以转类为名词而成为名词性宾语,也可以仍然保持动词性而充当谓词性宾语;有的是增加了宾语部分,或者是增加一个原单音动词词汇语义中本就包含的受事成分作宾语,或者是增加一个环境论元作宾语;还有的是采用了与原来的单音动词完全没有相同之处的动宾形式。包含内在终结点的动词在双音化时倾向于选择动补式,词汇语义中所隐含的结果状态比较显著的单音动词倾向于在前面添加一个动词来构成动补式双音词,而词汇语义中所隐含的结果状态不显著的则倾向于添加一个虚化的补语来构成动补式双音词。内部结构不同的双音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特征。

《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

作者:贺桂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缜密丰厚的研究1940-1970年代人民文艺历史经验的著作。全书首次从民族形式角度重构了当代中国文学前30年发生和展开的过程,并将这种考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领导权塑造关联在一起。该书通过深入分析赵树理与《三里湾》、梁斌与《红旗谱》、周立波与《山乡巨变》、柳青与《创业史》、革命通俗小说以及毛泽东诗词六个经典个案,呈现出当代文学书写中国气派的具体方式和不同脉络。

《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

作者:吴晓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试图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的美学形式,通过形式的审美中介,探究现代审美主体创生的文学秘密,寻找文本内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还讨论了现代文学的文体特征、诗学形式以及叙事结构与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层联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纠葛等议题,最终试图达成对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的总体探究。

《汉语否定表达的认知研究和逻辑分析》

作者:袁毓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从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几种主要的否定表达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进行描写;着重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分析显性否定表达(“不/没有+VP”类构式)和隐性否定表达(“避免/否认/拒绝/怀疑/差点儿+VP” 类构式)的语义结构特点,揭示它们在断言、推论、预设和焦点结构方面的同异。还构建了语言使用者在获取复杂的否定表达的语义解释时,可能采用的自上而下的概率性的处理策略,以及所受到惯例、仪式和道义等社会心理原则的约束,从而展示了一种基于语言运用的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式。

青年成果奖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

作者:程苏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并解释了“经目”这一概念。“经目”是指历代中央政府对官学中所尊“经书”及其解释体系而做出的限定。经目与经学历史中的经书合称不同,一般的经书合称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个人性,在计数时宽松随意,而经目则具有学理性、稳定性和制度性。本书以历代“经目”的演变为核心,在文化史的背景下展开从“六艺”到“十三经”的专题史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基于史实的考辨清理;考稽、探讨经目演变的内外部诱因以及前后因革或并存的不同经目之间的关系;尝试就“经目”本身及其与经学史的关系等问题作若干理论性的探讨与总结。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充分的文献学基础上,以文化史为背景,将经目的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全面立体地考察经目这一历史现象在传统社会中的影响。同时,本书的研究也是在“当代史”的情景下展开的。

《汉语情态词的语义地图研究》

作者:范晓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乃现代汉语的情态词,是基于普通话、汉语方言及少数外语的语料,逐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情态语义地图,同时探讨情态范畴和语义地图模型的具体理论问题,并对普通话的特定情态词做语法分析。整个研究既有跨方言比较,也有普通话的内部分析,方法视角兼具“共时分析”和“历时构拟”两个维度。全书在章节安排上遵照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模式,共十章。书稿的很多内容来自作者已发表的八篇期刊论文,此次成书在几个观点上做了一些改进,新增了几个特定情态词的详细分析,代表作者在情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