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ysln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爱春楼:博爱从吾好 宜春有此家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危健峰 发表时间:2024-03-28 16:03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人间三月,草长莺飞。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一排依山而建的客家民居引人注目,其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更显独特。这,就是爱春楼。这座清末建成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经修葺后焕发出原有的雄姿,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客家华侨的爱国情怀。

1918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受松口爱国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的邀请,来到铜琶村并为“爱春楼”题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余兴未尽,又题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由此,一段佳话流芳百年,成为中国侨史中一朵美丽的浪花。

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爱春楼

春日的铜琶村,柚花飘香、草木苍翠,客家老屋前的一池塘水,倒影树木、野花与山峦,犹如一幅“客家村居图”。中西合璧的爱春楼,就是这幅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春楼,为松口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伯父谢梦池所建,坐西南向东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合杠式走马楼布局建筑。爱春楼右侧,设斗门,有对联:爱日倾葵藿,春山列昼图。此联将“爱春”嵌入其中,同时取杜甫诗句“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以葵藿之本性比喻君子的忠诚高洁。斗门与左右杂屋、围墙围成内庭院,地上铺设花岗岩条石,古朴而厚重。

走进内庭院,正面是歇山式半山亭门楼,一楼门楣为大红色,二楼亭楼为蓝色,屋面为灰瓦,还配有绿色琉璃窗饰栏杆,精致而独特。门楼上书“爱春楼”,左右两边有对联:爱庐环玉树,春草长池塘。对联同样是将“爱春”两个字嵌入其中,在描绘爱春楼周边环境的同时,传递出主人清新淡雅的格调。

大门后是一扇朱红色的屏风,上面是蓝色窗花,红蓝色的搭配成为整个建筑内饰的主色调,具有浓郁的南洋风格。屏风后是一方天井,左右两边为厢房、厅堂和连廊,走过第二扇屏风后是二进,也是同样的结构,方正规整、落落大方。走过天井,从左右两边拾梯而上就到了二楼,上中下三堂及空中连廊构成天井,光线明亮、视野开阔。特别是在二楼门楼凭栏远眺,村景映入眼帘,春山如画,“春山列昼图”“爱庐环玉树”莫过如此!

爱春楼除了独特的建筑结构外,一些细节也值得品味。如正门“爱春楼”左右两边绘有花鸟图,细看为梅花、菊花等象征品格高洁的花卉,两边对联底部各绘花纹,中间写有“囍”字。总体来看,爱春楼装饰风格简朴大方而不失品位。

爱春楼因孙中山受谢逸桥、谢良牧邀请在此逗留居住的故事而闻名,但其建设者谢梦池也是著名的侨领。他在当时南洋槟榔屿发家后,曾参与轮船招商局、大清银行的筹办及潮汕铁路的兴建。此外,谢梦池与父亲谢益卿还投资入股轮船公司、机器制造厂、炼油厂等企业,为发展韩江的交通和广东的工业作出了贡献。

孙中山到松口留下侨史佳话

1917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辞去陆海军大元帅职务。1918年5月21日,他经汕头赴大埔三河坝视察援闽粤军。谢逸桥、谢良牧听闻特地发出邀请,27日孙中山率胡汉民、姚雨平等由三河坝乘坐“西发”号小火轮溯江而上,28日下午孙中山抵达松口铜琶村,当晚在爱春楼下榻。据史料记载,孙中山下榻爱春楼时,爱春楼刚建成不久,独具一格的建筑和周边的景色相互映衬,远眺还可以看到耸立在梅江河边的元魁塔。于是,孙中山撰写了那两副藏头对联,为爱春楼留下珍贵的墨宝。

5月29日,孙中山到松口公学、松口通俗图书馆(同盟会设在松口的秘密联络站)等地参观,会见了当地的华侨绅商。《梅县文史资料》十五辑(松口专辑)《孙中山与松口》一文中记载了当时松口中学师生温翀远、李慕真、谢坤兰等人的回忆:“9时许,‘西发’号小火轮在松口镇关帝庙码头靠岸。孙中山身穿黑绒中山装,头戴硬通帽,在谢逸桥等的陪同下,穿过拥挤在街道上欢迎的人群,步行来到坐落在松口镇北郊的松口公学。孙中山高兴地向大家点头致意,然后与松口公学的部分师生、松口各界代表合影留念,还在松口公学礼堂发表演说……最后他勉励师生要关心国事,为建立民主共和,振兴中华而奋斗!”

孙中山到松口一共三天,时间很短,但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爱国华侨和革命人士。为此,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到松口视察,当地建设了全国最早的一座乡镇级“中山公园”。1943年,当地人为纪念松口乡贤梁密庵对革命的赞许及兴学,特地建设了“密庵亭”,里边用石碑复刻了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向梁密庵颁发的《旌义状》。1986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当地在公园牌楼入口处安置孙中山先生汉白玉胸像一尊。自2015年起,松口镇启动了中山公园修缮和提升工程,现如今中山公园成为游客和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松口古镇人文风貌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松口客侨对民主革命作出贡献

松口是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客侨移民的首发地。近代史上,客侨怀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支持和拥护民主革命,并为此作出巨大的贡献。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华侨是革命之母”。

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就是代表之一。谢氏兄弟的祖父谢益卿和伯父谢梦池均为南洋侨领,父亲谢国生为乡中宿儒。在此家庭中成长,他们从小就受到开明、先进思想影响。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香港筹划革命,谢氏兄弟专程赴港谒见;1904年,他们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结识黄兴等爱国志士;1905年,谢氏兄弟加入同盟会,谢良牧任执行部会计长,谢逸桥为岭东(粤东)地区代理主盟人;1906年,谢氏兄弟按照孙中山的安排回国,在岭东地区宣传同盟会主张,吸收会员,扩展民主革命力量。谢氏兄弟一直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与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孙中山为《谢逸桥诗抄》题词,写道:“吉光片羽珍同壁,潇洒追秦七。好诗读到谢先生,别有一番天籁任纵横。五陵结客赊豪兴,挥金为革命。凭君纽带作桥梁,输送侨胞热血慨而慷。”可见孙中山对谢氏兄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谢氏兄弟,松口籍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梁密庵、谢梦池等对孙中山在南洋的活动进行全力支持,还捐赠巨资作为革命起义经费。广州起义需要革命经费10万银圆,谢逸桥、谢良牧兄弟自告奋勇,承担认捐和募捐重任,最终募集了20万银圆,从而保障了广州起义按时发动。其中梁密庵瞒着父亲将500万荷盾巨款寄给孙中山作为革命经费,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特为梁密庵颁发《旌义状》:“梁密庵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踊跃输将,军储赖济,特给予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厥义,此旌。”

【文脉链接】

同盟会中的梅州客家华侨

翻开一本本史料,一个个松口籍华侨的名字不断跳出来,这也证明了梅州客侨在历史关键节点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

这些华侨投身民主革命,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1904年,谢逸桥、谢良牧与同乡青年古亮初、温靖侯、梁密庵、饶一梅、梁少慎等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在日本东京协助孙中山、黄兴等组建中国同盟会。是年冬,谢良牧跟随孙中山辗转南洋各埠宣传革命,筹组南洋支部。

1906年,谢逸桥受孙中山派遣在岭东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同盟会会员。同年,按照孙中山指示组建中国同盟会岭东分会,在会员的努力下中国同盟会岭东分会在松口铜琶村谢氏宗祠成立,吸引了很多革命志士和爱国华侨加入。1907年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岭东分会松口支部,会员有饶芙裳、谢逸桥、谢良牧、谢枢元、温靖侯、饶一梅、饶辅庭、梁鸣九、梁少慎、梁文信、李公剑、丘哲、温翀远等30多人。此后,该支部联络嘉应五属地方的开明人士,取得他们的支持,培植革命力量,同盟会会员发展到千余人。

1907年,谢逸桥、丘哲、温翀远、陈啸桥等按照孙中山的指示,组织并参加潮州黄冈起义。失败后,回到松口借温氏精庐创办旨在培训革命军事人才的松口体育堂(体育传习所),聘任同盟会会员为教师,招收学员120多人。这些从各地经体育传习所培训的学员,后来成为孙中山在国内组织多次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在钦州和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及“三二九”广州起义中身先士卒。

(资料来自《梅县文史资料》《梅县松口镇志》《松口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