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ulture Trends 南国风起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粤剧《张九龄》首次在韶关上演,一展“九龄风度”
来源:南方+ 作者:徐子茗 唐音 发表时间:2024-03-23 22:46

3月22—23日,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在韶关剧院连续两晚公开演出。这是该剧自2023年6月首演后,第一次回到“九龄故里”韶关公演,引发韶关各界热烈反响。

首场演出座无虚席,观众观影情真意切,精彩之处掌声雷动。“张九龄是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在粤剧的舞台,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带着孩子前来观演的张女士如是说。还有观众表示:“戏里饱含文化底蕴,唱词很美,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的过程让我内心很受触动。”

“粤剧演员的演技精湛,情节扣人心弦,今天我们学校师生能近距离跟古人‘张九龄’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接触,倍感亲切,是一场视听盛宴。”张九龄纪念中学校长徐健在观剧后表示,学校将致力于打造九龄校园文化品牌,擦亮“九龄”文化名片。

“打造‘一城一剧’是广东粤剧院致力推动的创作方向,深挖城市文化,用匠心讲好广东故事,这是文旅融合也是粤剧文化和地方情怀的互相融合,在此理念的推动下,粤剧《张九龄》应运而生。”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九龄风度”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接下来计划将粤剧《张九龄》推向全国,在更多、更大的平台展示岭南文化和九龄风度。

创作

非传统意义的“帝王将相”之作

这出关于张九龄的粤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之作。戏里的张九龄,时年不到40岁,离拜相还有十几年。

编剧罗周打破常规,选取了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这一历史事件切入。“当时的人们都习惯了梅关古道的狭窄与险峻,直到张九龄的出现。即便所有人都安于承受这种命运,张九龄仍然觉得开岭是正确的事情,他就要去做。”罗周感叹道。

围绕“九龄开山”这一核心事件,全剧在充满水墨意蕴的浪漫舞台上点点铺开,以精粹凝练的唱词,一展“九龄风度”。

舞台上,大写意的泼墨手法渲染出诗意空间,一组组纱幕,以最简约的手法体现宏大场景和整体气象,似乎把观众带回那片惊艳千年的大唐月色;时而柔肠百转,时而清丽悠扬,时而磅礴大气的音乐,流淌在典雅的舞台空间、无形的光色表达中,将这部剧“文”与“质”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徐春兰表示,这部戏除了要表现张九龄的政治思想、文学才华和治国理念,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要体现张九龄的悲悯之心,他心怀百姓、大善大美。所以在演员表演过程中,我一直强调的就是‘柔肠百转’。”

在主演文汝清的精彩演绎下,张九龄为百姓、为国家的“柔肠百转”,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对国家、对故土、对一方百姓之爱,可以令他倾尽心血。”文汝清感叹,“1000多年前,这位满怀诗情柔肠的文人,决定开凿梅关古道,从看似没有可能,到最后完成开山,我在采风中、排练中,在每一个场次、每一个故事环节,都被深深地感动”。

为了演好张九龄这个角色,文汝清阅读了大量相关史料,还去到韶关,探访九龄故里及其遗踪。“我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动呈现在舞台上,这就是我对张九龄的塑造”。

此前关于张九龄的舞台或影视作品并不多,在《张九龄》主创团队看来,能把张九龄这个人物呈现在舞台上,是粤剧工作者的幸运。此番回到九龄故里演出,也让文汝清倍感振奋。“希望能让更多韶关的朋友了解粤剧,也希望通过这部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岭南历史与文化”。

反响

斩获省艺节一等奖,业内反响热烈

据了解,粤剧《张九龄》去年在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斩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一等奖(戏剧组),引发业内热烈反响。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著名理论家评论家仲呈祥评价:“粤剧《张九龄》这部戏的贡献,在于明确了今天新时代历史题材戏剧的任务之一,是要在美学上体现审美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集中表现在编导的立意上,凿山是外部的物质形态感,凿心才是精神性的,也就是对美、对自由的奔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马也认为:“这个戏‘开山’‘凿心’,外部动作和内心变化双双加持,让情节层层推进,使得这部戏的情感内涵、精神价值、精神含量极为饱满,‘放钵’一场极具匠心,处理非常高明。”

一级编剧何笃忠表示:“粤剧《张九龄》虽然是历史故事剧,但很具现实意义。这个戏叙事手法独特、舞台呈现大气、演员表演严谨、唱腔音乐细腻、舞美别具一格。”

韶关

故事发生地遍布“九龄印迹”

在剧情故事发生地——韶关,各地遍布“九龄印迹”。

梅关古道位于韶关南雄市城北28公里、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历经两千余年沧桑,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唐开元四年,九龄公献状开山,他在此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带领民工劈山开路,并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作为纪念;在韶关市图书馆对面的曲江园,有一座安装于1989年的张九龄半身塑像,让人们对九龄公的形象有了具体的想象;此外,韶州公园西广场还有一尊“写意”的九龄望月雕像,它与北广场踏月桥遥相呼应,与极具岭南风格的山墙相互映衬,配以水塘连廊、浮雕景墙、山体栈道,穿行其间让人流连忘返。

张九龄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而笑看生死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气度,被誉为“九龄风度”。后世韶关人便以“风度”为名兴建楼台、学校,命名村庄、道路等方式纪念九龄公。

近年来,为赓续九龄文脉,韶关全力打造风度文化品牌,全市近百家兼具内涵与颜值的风度书房遍布城乡,让“风度”无所不在。去年又启用了风度书院,推出一系列高品位画展、沙龙活动,探索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迅速走红韶城。

此番借助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瑰宝,经由艺术家们的传神表达,观众在“九龄故里”,乘着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重新遇见张九龄,一睹这位极富远见卓识、心怀家国天下的岭南先贤风度,感受那坚韧不拔、自强务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