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以来,南粤大地处处皆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各地陆续掀起一股植树新风尚。
在粤东揭阳,去年底至今年3月投入2200多万元、种植树苗近17万株;在粤西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组织师生分赴徐闻角尾乡、雷州足荣村、遂溪河头镇等地,为美丽乡村“披新绿”;在粤北清远,5名乡村新闻官带领佛冈县黄花村一众父老乡亲,种下红枫、银杏等一批特色树种……
“很多村民问,村里的树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要种树?”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党委书记李庚原说。
这也是不少广东人心中的疑问。目前,广东森林覆盖率高达53.03%,我们为什么还要种树?种树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绿上增绿”意义何在?
广东河源万绿湖。(来源:南方+)
为什么还要种树?
广东,既是全国最“富”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的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消灭荒山的省份。目前,广东森林覆盖率全国排名第五,林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多项关键林业指标居全国前列。
然而,与“富上加富”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类似,“绿上增绿”也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过去,为快速消灭大面积的荒山荒地,广东因地制宜种植了大面积松树、外来速生相思等先锋树种。”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说,“现在,大部分纯松林、速生相思林逐步退化为低质低效林,森林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万亩,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持续提高。
林分和林相,即森林的内部结构与外在“颜值”,其优化改造工作并非易事,黄花村就费了一番功夫。决定种树后,在黄花村乡贤代表座谈会上,大家各抒己见。
“不仅要提升人居环境,还要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大家既愿意种又愿意管”“我们村名中含有一个‘花’字,最好和村文化相结合”……一番讨论后,大家选择先种大果红花油茶——它四季常绿、花色美丽,又具有经济价值。
这一选择反映了一种逐渐形成的共识:既要“绿起来”,也要“美起来”,更要“富起来”。科学有序种树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性工作,更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大抓手。
种树能带来哪些好处?
广东虽然是产值占全国十分之一的林业经济大省,但全省林业经济仍以家具、造纸等第二产业为主,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低,2020年为21.6%。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拥有1.26亿常住人口、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广东而言,文旅康养等林业第三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广东很多乡村不缺绿色,但缺美感。只有绿和美结合起来,才能进行价值转换,才能把文旅项目开展起来,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做生意赚钱。”3月14日,在省委社工部首批社会工作观察员聘任暨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助力“绿美乡村”建设活动启动仪式上,省委社工部部长崔建军表示,种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好规划设计,做出专业性。
记者走访全国各地发现,在此方面,浙江、福建等地已有先行之举。
截至2022年底,浙江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村民人均达6.4万元。自浙江“千万工程”开展以来,余村的水泥厂、矿山逐渐关停,万亩竹海等景观逐渐恢复,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越来越高。“夏天可以漂流、露营,冬天可以滑雪、泡温泉,非常适合假期‘遛娃’。”来自杭州的林女士说。
在福建龙岩市武平县云寨村,不少原本以伐木、打猎为生的村民开起森林人家(农家乐)。2010年,原福建省林业厅(现福建省林业局)通过统一管理、系列宣传,逐步打造出一个全国森林旅游行业的全新品牌,让“不砍树,也致富”走进现实。“一年能轻轻松松赚十几二十万元!”云寨村村民邱光福说。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云寨村。(来源:南方+)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今年来,广东多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宣讲,使更多人意识到,良好的生态不仅意味着人居环境的提升,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3月14日,黄花村村民又种下一批红枫、银杏等适宜粤北山区生长的乡土特色树种,以吸引珠三角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绿上增绿”意义何在?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与福建龙岩接壤的广东梅州平远县也有了自己的“两山”转化路径。在平远石正镇马山村,绵延的群山被数千亩梅片树覆盖,曾经的“懒汉村”挺进了林业经济发展的热潮。
马山村党支部书记凌征新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没有将林地有效利用起来,而是在农耕之外,做点小工补贴家用。如今,村子将500多亩林地流转给企业种植梅片树,不少农户自己也种植梅片树,将树叶、树枝卖给企业。
梅片树叶的主要提取物是天然冰片,被广泛用于南药之中。依靠梅片树,村民与村集体的收入均大幅提高。梅片树经过3年的成长期,林农每亩收入普遍在1700—1800元。
翻阅《决定》,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价值三大方面。今年来,全省种植乡土特色树种,营造恢复具有岭南特色的地带性森林蔚然成风,社会公众对后两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得益于此,今年以来,广大乡贤积极参与家乡绿美生态建设,春节期间,各地乡贤带动社会筹措资金增加2.7亿元,比春节前增长1.5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不少乡贤对森林树木价值的直观描述。而在去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新要求后,以扩绿增强碳汇能力,以碳汇换取增长空间,成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全新思考范式。
在深圳宝安、肇庆四会、东莞清溪等地,“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逐步增加森林碳汇量”等被写入绿美工作计划;全省范围内,一片片碳汇主题林在今春扎根,进一步引导社会公众发现“含绿量”中的“含金量”。
行百里者半九十,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除了群策群力,还需久久为功。目前,全省已经初步形成全社会人人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生动局面,更要持续提升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质量水平,努力让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成为南粤大地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