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梁善茵 朱绍杰
图/梁喻 曾育文
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础。2月29日,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动员部署会在广州召开。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本次文物普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目前,广东已建立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落实经费和人员。
本次文物普查特别丰富了文物内涵,范围涵盖广东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类别,对原有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并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会议审议了《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对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作了动员部署。
会议强调,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全面摸清我省文物资源底数,做好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目标任务要求,做到应保尽保,建强队伍,确保普查全覆盖,确保普查进度,确保普查质量,确保经费到位。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文物普查工作合力,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迅速成立相应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普查实施方案,聚焦抓实文物调查、认定、公布、建库等工作,细化方案举措,高标准、高效率推进。要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文物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现状,明确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分布、价值特征。
四大试点探索普查工作模式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斌作关于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的汇报。李斌表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24年4月30日。当前处于普查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为建立各级普查机构,依据国家确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的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开展培训、试点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是文物普查的核心力量。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业技术组组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专业技术组主要是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地方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其中也包括一批新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力量。“我们想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现队伍的‘大练兵’。”
据悉,广东将以韶关始兴县、江门开平市、潮州湘桥区、云浮郁南县为省普查试点,在省普查办指导下先行开展普查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省文物普查工作。
云浮市郁南县是本次文物普查工作的试点单位。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小涧表示,当地已成立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并开展前期工作。“磨刀山遗址位于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0-80万年,是广东省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存。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将开展好遗址调查工作,配合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各项工作。”
新的挑战、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格局纵深拓展,保护成效持续彰显,大家普遍感到,文化遗产工作进入‘最好发展时期’。”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17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文物的系统性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更高的要求。这次普查与以往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将是现代信息手段的广泛运用。
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地域特色鲜明,资源丰富。既有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广府民居、客家民居等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也具有丰硕的海丝文物、水下文物、近现代文物及华侨文物。
记者留意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将牵头开展海洋文化遗产专项普查。曹劲表示,广东拥有全国最漫长的海岸线,水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坦率地说,我们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蕴含情况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想借助‘四普’对已知线索进行复核,同时希望发现新的线索。”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东省认真落实国家部署要求,扎实推动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文物普查在广东全省范围内逐步开展,发现了著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和西樵山石器加工制造场等,全省的文物分布情况得以基本展现。1981年开展的第二次普查基本实现对全省文物资源的掌握,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采用全国统一标准和科技信息手段实现所有县域全覆盖,基本摸清了我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和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