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冰 朗读:侯玉婷
广州过年,却在手机里观看好友亲朋发来的各地民俗视频。深深感受到广东人在“谁不说俺家乡好”之上的一种难言其状——信仰般的家乡“本土热爱”。
我羡慕这种“广式幸福感受”,并不时被感染被感动。
英歌舞之后,我的关注点转向粤西。
粤西民俗节庆最大亮点:年例!所有质朴原生态形式都让我心驰神往:
亦是中华文明活化石,可与潮汕媲美。“年例大过年”——粤西人豪言。各社区祭礼时间不同,彼此商定?
日期让我好奇;何时成为固定习俗,源头一定多元,不同时空移民文化与百越土著融合。
恰如高州,魏晋至隋为俚人领袖冼夫人地盘,俚僚称呼却在唐后逐步淡化消失——与汉文化融合发展有多少神奇过程?
文友从粤西吴川发来照片并叙过程:
——扎纸船巡村收垃圾,与纸船最后在夜里大火烧尽,辞旧;巡老爷,各家送福,迎新;
——此时各家门口烧禾杆草,烟雾弥漫阻止侵扰;
——神庙一小时仪式,只准本村青壮男丁参加,神秘感十足,不与外人道也。
——巡老爷神像头上红布让村民投标,价高者得;本次中标为三万元人民币。
——舞狮送神者护红布去中标者住宅,敲锣打鼓,舞狮庆贺,中标者还得发万元红包。
——然后,再去广场巡神,热情似火,高涨不减,夜深不散,全程烟花爆竹加持。
——凌晨将老爷送回神庙,仪式方才结束。
文友叙述似乎忽略了一个外人看来最重要场景:百台席,千人宴,即传说中的“年例”——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吃大喝几天几夜,流水席,开门欢迎天下客。
难怪当地年例有对联横批——直白四字:“大鱼大肉”。
但我最感兴趣的是,神庙中的神秘仪式。应有一套密码密语存在,维系村庄信仰,凝聚家族人心,千百年承传,绵延不绝。
密码密语组成怎样的一幅图景,与现代城市场景如何交相辉映?可以折射出怎样的光芒?
叹,民间信仰力量之磅礴之神奇之源远流长!
广东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关洪,恰巧此刻与我交流想法——
年俗里的热闹
与科学的理性
矛盾吗?
可能是许多朋友的心结
看过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为墨西哥的国民风俗“亡灵节”
感动到一塌糊涂
故去的亲人与活着的人是什么关系?
这个动画电影表现得温馨而美好
也令人信服
这是人类的哲学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至少回答了前面的两问
在我看来
文化的本质是回答前面两问的
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现在基本上在50-70岁之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是不同的
原因无外乎有两:
1.童年生活在传统革命文化的火红年代
2.青春期逢改革开放,现代文明的科学理念成为逻辑体系
我也生逢其中
回顾上世纪我自己对传统文化看法的改变
还真得益于九十年代
我从新疆来到广东
娶了潮汕籍的太太
看到了文化流淌在他们血液里
对现世生活的指导作用
我有一个说法:
潮汕人是活在“双城情结”里的
一方面活在“广深”这样的大都市里
用现代文明的经济逻辑挣钱养家
养活肉身
一方面活在“乡下”——
潮汕人的口语
其实是老家的意思
用传统文化和亲情滋养灵魂
疗愈在都市打拼心灵的伤口
所以大家看到
过年和清明
潮汕人的回家之路是异常拥堵的
其实与墨西哥人一样
是通过文化的纽带
与先人和神明建立联系
获得去都市打拼的活力
“乡村的路,都通向城市
城市的乡愁,飘向遥远的祖屋”
我三十多年前的诗句
应该是写出了
现代人这样的“双城情结”了吧
#关影录
甚好甚好,“乡村的路,都通向城市/城市的乡愁,飘向遥远的祖屋”——多么的精彩。
活在“两个时空”,却不撕裂,却不焦虑,而是互动互补,双向奔赴。
我以为,这又恰好是广东人立于当下立于市场立于全球,“东方不败的诀窍”所在。
谢谢关导分享,致谢你从“最北方”新疆而来,遇到了“洲之南”最传统潮汕女子。南来北往,北往南来,姻缘里亦有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于是,关于潮汕人乃至广东人独特领悟,由关洪这个特殊经历纪录片导演一语中的。
于是,领悟呈现——幸福的领悟。
2024年春节,让我最兴奋的正是新年呈现的“乡下”,其中潮汕英歌舞、粤西年例最为夺目。
那里有无限诱惑,那里有无边遐想。
属于吾五千年文明大中华,属于吾“中华文明活化石”之岭南之广东。
我思之颂之以笔录之,遐思翩跹,岭南天地飘飘扬扬:
一个“乡下”,还原传统。
2024-2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