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花长什么样子?广州很多人已经无法准确描述。但在海珠区,人们却对这种花卉有着极深的感情。它对于海珠的意义,是浪漫,是文化,也是值得骄傲的历史。
千古花香送礼赞,唯有此花属吾家
很多广州人知道海珠被称为“河南”。何谓河南?珠江广州城区段,旧称省河。隔江南望,为一大洲,四面环江,旧称南洲,亦称洲南。有一说,省河之南,谓之河南。另有一说是,东汉的广州人杨孚,曾任职河南洛阳,并移植了洛阳松树,在南洲留下了很多故事,让这里有了“河南”别称。
但其实海珠当时还有一个更好听的“昵称”:因此处风飘花香,以前广州人都雅称其为花洲。如果将广州比喻为一幅花卉拼图,珠江以北为花城,花城隔白鹅潭西南隅为花埭,珠江以南就是花田。
明末清初,河南就以种植素馨闻名。知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花田者,河南有三十二村,旧多素馨,花时弥望如雪,故云。”美名在外,河南种植的素馨花甚至成为众多花卉的唯一代表,被一些地方称为“河南花”。
而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对于海珠人来说,素馨不但是花,更是“自己人”。
有一种说法是,素馨花原名耶悉茗,相传五代时,海珠庄头村有位叫素馨的姑娘,长得非常漂亮,从小偏爱耶悉茗。南汉王刘鋹登基,素馨姑娘被选入宫中,深得宠爱。后来素馨姑娘早逝,刘鋹很怀念她,在她的墓地周围种满了耶悉茗。而庄头村民将素馨姑娘的骸骨迎回故乡安葬,三天后,村民惊奇地发现,素馨姑娘的坟头长满了一簇簇洁白如雪的耶悉茗,为了纪念素馨姑娘,人们把耶悉茗改名为素馨花。
关于这位海珠姑娘的身份,在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说有不同的演绎,有说她是司花宫女,在《群芳谱》引《龟山志》称:“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冢上生此花,因以得名。”但相同的结果是,在清代及民国她被花洲花农奉为花神。
素馨花还有很多传说,这是最为浪漫的一个。素馨花传说以明德惟馨、淡泊明志、追求真善美的主题在民间深受喜爱。“素馨花纯洁尚简、素雅大方的形象,展现率真天然、务实求真、崇尚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的广府文化内涵。”《素馨花传说》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智敏介绍。
流传于世的素馨花还见证了海珠当年以花致富的盛景。
“日出而作,日落仍作”,当然是花农难以言表的辛劳,但他们以双手,以汗水,创造着一方水土的繁盛,也让自己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清人有诗记载“黄蜂队队雀喳喳,辛苦年年为种瓜,悔不庄头村里住, 一生衣食素馨花”。
庄头乡素馨田畔的隔山乡,诞生了影响后世岭南画坛的居巢、居廉昆仲。居廉不但留下了素馨花的不朽画作,居巢更作诗《画素馨》,把素馨认作自小相识的同乡。受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苗圃承载素馨记忆,广府文化焕发新活力
从传说到广为种植的花种,追溯素馨花在广州的起源,至今存在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在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素馨花由“胡人”从国外带到广州;第二种是在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素馨花“出拂林国,亦出波斯国”。
传说的发源地——庄头公园,前身是庄头村的花田,明清时以种素馨花出名,现为广州市“青山绿地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公园内立有一座纪念素馨姑娘的雕塑像,如今素馨姑娘和素馨花都成为了美丽的传说。
如今,庄头公园的东北角重新打造了素馨花苗圃,总面积约500平方米。苗圃地块堆积整土形成一定的小坡度,景观上有类似于梯田景观的立体感,间隔种植白素馨和黄素馨,形成一个立体、灵动、多彩的花田景观。配合错落有致的园景造型和宣传铭牌,让广大市民游客深入了解和学习素馨花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栽培繁育、药用价值等相关知识,呈现素馨花及庄头村的“老记忆和新活力”,让更多新一代广州市民了解素馨文化意义与历史风情,享受惬意闲适的静谧时光。
为了让素馨花文化活跃起来接续下去,非遗传承人以及文化机构定期组织宣传活动、公益活动,让市民群众贴近感受素馨文化,让素馨花不只停留在历史记载、诗句古画和传说中,而是生长在老广的鲜活记忆里和日常生活中。据悉,2022年10月,素馨花传说被评为《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别。这一花种也逐渐成为精神符号,流芳千古、百世传香。
随着城市内外贸易联通文化交流,各种颜色鲜艳、仪态万方的花卉涌入广州。广州这座花城,由“三千粉黛无颜色”的素馨独秀,逐渐发展成百花齐放、四季花语的繁茂景象。
以花为契,以情为基。千年花城的色彩注定缤纷多彩,重拾素馨本心,再拓花路,绿色发展,欣欣向荣。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李春炜 张健
文案|李春炜 卢佳圳
视频|卢佳圳 梅冰清 张宇庭 实习生 樊雨晴 成卓灿 洪浩妮
文化顾问|郑佩瑗 吕兆球 龙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