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ulture Trends 南国风起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皇思扬萧氏:秉持勤俭兴家以义立身 传承文济苍生武安社稷
来源:金羊网 发表时间:2024-02-02 10:49

武魁楼因萧凤来考取功名而得名

文/郑艳利 包国滔

图/王小虎(署名除外)

皇思扬古村之所以能成为惠东乃至惠州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著名村落之一,一方望族萧氏可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萧氏不仅陆续产生萧凤来、萧宪章、萧敬开、萧典达、萧少彤等文臣、武将或专家、志士,且逐渐形成以勤俭重义、尚武兴教、精忠报国为核心的良好家风。

介寿诒谋牌坊

以农商起家,以勤义为本

皇思扬萧氏起于农,亦起于商,属于典型的农商兼重型家族。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勤俭和重义成为其家族风范的主体。

萧氏是福州永泰县萧国梁的后人,萧国梁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殿试高中状元,历任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等。其任职漳州期间,举家迁漳定居。明朝中后期,由于家道中落,且漳州等地深陷倭寇、海盗之扰。因此,萧国梁后人萧学初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携带家人,以货郎担走村过寨,从福建漳州龙溪一路南下,艰难度日,勤俭为生,最终落脚于惠州府平山司岭梓头(今惠东县大岭街道办三联村岭子头)。

落脚惠东大岭后,入惠二世祖萧远盛继承父辈勤俭品质,在务农之余,也与父亲一样,以货郎担走街串巷,经营小买卖。因经营之需,萧远盛时常携子萧协聪涉足皇思扬,这让自小聪慧的萧协聪对皇思扬圩日热闹非凡的场景印象深刻。

后来,萧协聪全面接管父亲的生意,悉心经营,事业蒸蒸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人。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营商氛围浓厚的皇思扬,让他看到了商机与未来。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萧协聪携家人迁入皇思扬。

萧氏家族因商逐渐兴旺后,在自然灾害面前,及时为乡人提供援助,且往往不计付出与回报。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入夏后,县域遭遇严重旱灾,以致农田干枯,减产失收。来年入春后,老百姓日食难度,面临断炊之虞,久享富庶之名的皇思扬也难以幸免。

此时,颇有家资、富有余粮的乡贤萧志君及时开仓贷谷,解乡邻燃眉之急,并立下“四不一免”:一不过秤,各户缺粮多少拿多少;二不记账,乡邻借的粮食不打欠条;三不计息,各户还粮时只需按借贷数额偿还;四不限期,何时偿还由各户根据各自情况而定。如果家境特别贫寒,可以免还。

秋收后,归善县各地粮食丰收。为感谢萧志君的义举,乡民们专门为其定制了一面鎏金大匾,上书“惠爱可嘉”四个大字,并用彩旗制作了一副对联:三十文钱买升米遍地饥荒,数千两银施户口普救众生。乡邻们自觉成队,扛匾举旗,敲锣打鼓,舞狮舞龙,纷纷涌至萧志君家,挂匾赠旗。此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世代相传。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萧氏做“傻事”的故事仍在多祝民间广为流传,可见萧氏重义的形象已深入民心。

皇思扬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萧粿(冷粉)、杨虱、许地豆(花生)”,而这源于萧氏家族经营恪守品质与诚信。萧粿作为皇思扬萧氏祖传手艺,世代沿袭,经久不衰,这背后是萧氏族人对产品精益求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守信、重义的从商风范。

其中,“冇油开声”的创始人萧石成就是典型代表。萧石成出生于1918年,自幼跟着父亲和兄长制作、贩卖冷粉。成年后,他继承父业,经营冷粉生意。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能在粿类行业中做出口碑,萧石成选用好米、好水、好磨,并精心调配酱汁。在粮油紧缺的年代,调味用的酱油和花生油十分珍贵,但为了让店里的顾客吃得开心、称心,萧石成总会关切地说:“冇油开声。”他对于想要增添酱料的食客都是有求必应。这一句“冇油开声”,既是一种服务态度,也是对品质的追求。

龙光书室 周胜金 摄

尚武留英名,兴教铸辉煌

随着家族逐渐壮大、家族经济发展迅速,外出行商时需携带钱财,海运陆路会时逢海盗山贼,萧氏族人一直有习武的传统,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兴教也被纳入皇思扬萧氏的家族范畴。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第三十三名武进士的萧凤来凭借出众的武艺、过人的谋略,给家族带来荣光。因战功卓著,萧凤来多次受到朝廷嘉奖,并提升为广西平乐协副将。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萧凤来调任广西新太协副将。次年,因功提升为广西右江总兵,诰授武显将军,钦赐戴花翎,官居二品。嘉庆皇帝依制连下六道圣旨,赐封萧凤来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为“武功将军”和“夫人”,以表彰萧氏一门家教严明、教子有方。嘉庆二十年(1815年),萧凤来父母八十大寿,嘉庆皇帝御书“介寿诒谋”牌匾,并恩准将牌匾与先前御赐的圣旨合并,以建筑牌坊传扬萧氏一门的功绩。

萧凤来虽出入战场、战功卓著,但常年的军事生涯让他深感读书的重要,因此雅爱翰墨。萧凤来认为无论是重文轻武还是因武废文,都不利于国与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发展。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萧凤来回乡省亲时,出资修建了一座学堂,延请名师为乡里子弟讲学。他还专门让人打造了一根高约5米的石柱,矗立在书室前面。石柱非常特别,正面似笔,反面如矛。学堂修建后,一直没有命名,萧凤来为此冥思苦想,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直到多年后,他结识了博通经史、文采横溢的道光二年壬午恩科会元获得者吕龙光,才将学堂正式命名为龙光书室。似笔如矛的石柱,以文臣名字命名学堂,萧凤来把他对学子们文武双修的期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后来,萧氏族人还增建了“登云书室”。

至今,皇思扬村中仍然竖立一副副彰显功名的石旗杆夹,这正是萧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联第的有力印证;而不少老宅、祠堂的大门上悬挂着“将军第”“都蔚第”等牌匾,则是萧氏家族军功卓越、文武兼修的最好见证。如此傲人的成就与学堂的教化分不开,一代代萧氏族人慷慨解囊,创设教育机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辈向前人看齐,奋发进取,从而铸就了家族的辉煌。

逾百座古建筑错落有致分布在皇思扬古村

突破旧观念,衍生新思想

近代以后,随着国家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皇思扬萧氏逐渐打破长期濡染形成的忠君观念和庙堂情怀,并以此为基础,转变成为以精忠、报国为主要内容的家国情怀。民国时期,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兴起,萧氏族人亦创建了新式学堂“挹华学校”。该校办学理念新颖,引入物理、数学、外语等课程,注重招纳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担任教员。

水利专家萧少彤年少时就读于挹华学校,学校的氛围、师长的引导,让他对自然科学拥有特殊的爱好。中学毕业后,萧少彤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地测量学校和南京航空测量专科学校,均以优异成绩毕业。然而,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痛心疾首,于是毅然放弃仕途,返回挹华学校任教。几年后,萧少彤出任该校校长,任职期间秉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缺测量及水利治理人才,萧少彤于1951年入职郑州黄河水利部门,后一直在黄河边上奔走,为治理黄河作了毕生贡献。在此前后,挹华学校也完成了自身使命。1946年春,在原挹华学校的校址上扩建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黄狮小学”。从“黄狮小学”到如今的“皇思扬小学”,无论外界如何日渐变迁、斗转星移,它始终默默地把守皇思扬教育领域的第一道关卡。凭借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一批批接受新式教育,胸怀百姓的萧氏族人,为国为民竭尽忠诚,奋不顾身。出生于1932年的萧华驹,目睹了皇思扬的兵连祸结、满目疮痍。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2月,萧华驹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从军后,萧华驹被分配在某部队,因文化程度高,且勤奋好学,被推荐到空军第一航空学校进修。

萧华驹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飞行工作中屡创佳绩,被记功且提升,后因飞机失事,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二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萧华驹虽英年早逝,生命历程短暂,但一心报国的赤子之情永不消逝。

从传统到现代,从勤俭重义到精忠报国,皇思扬萧氏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秉承了文要“济苍生”、武可“安社稷”的家族理念,体现了家与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风范。今天,萧氏家族的良好家风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有志青年深入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