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陈浩
图/主办方提供
作为年度“非遗课来了”收官之作,“非遗工匠汇”日前在广州市文化馆拉开帷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广绣、广州玉雕、花都水碓香粉制作技艺、古琴斫制技艺、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篆刻、茶文化七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将文化馆各园区作为非遗大课堂,通过古风集市、传承人现场授艺、沉浸体验、非遗展览、游园集章等方式,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游园会。
“非遗课来了”这项历经15个年头的非遗体验品牌活动,在今年以综合式、沉浸式、跨界式的理念,为市民游客带来有温度的非遗新体验。
沉浸式游园,致敬非遗匠心
“非遗工匠汇”设置在中心阁门楼、翰墨园、广府园三大园区,分设“曲音曼妙缘丝竹”“墨韵张弛写年华”“府庭满园盈茶香”“绣色聚散裁华衣”“妙手精工章法艺”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绵绵不息的生活情致,领略传统工艺如何焕发新生机。
兴致勃勃的观众们穿梭在广州市文化馆的古风建筑群中,以中心阁“古风集市”为起点,寻找隐藏在不同园区的非遗体验摊位。
他们亲手在小手帕上刺绣、修复一幅残缺的字画、雕刻一块玉石、配制一个小香囊、制作一个篆刻小书签、体验一副古琴的斫制、品尝一口香茶……在体验精湛的工匠技艺同时,解锁游园打卡新姿势。
本年度“非遗课来了”共举办27场,涉及37项非遗项目,总计覆盖线下学员约7500人次,线上总观看量248万次以上,整体满意度接近100%。超过97%的学员表示会继续参加非遗活动,并会向家人朋友推介非遗活动。
探索非遗课程新模式
今年以来,广州市文化馆新馆落成开放,成为广州城市新地标。“非遗课来了”以古色古香的文化馆为阵地,将非遗项目特点与园区空间充分融合,提高学员的沉浸式参与感,也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2023年“非遗课来了”持续打造非遗美食荟、非遗运动会、非遗工匠汇、非遗健康汇等子品牌,在非遗美食荟中融合社交元素,开启野餐桌上的对话;非遗运动会则以“非遗+运动”的跨界探索,融合现代运动竞技模式。非遗工匠汇以古风集市、游园寻踪的方式畅游文化馆……
除了传统的单次体验课、系列培训班、大型公开课、网络慕课等既有模式,本年度还新增了“全民非遗课”和“展览研学课”新模式。
波罗诞期间的“到南海神庙赴会去”,龙潭村天后诞期间通过手绘板探索手册、线下巡游、线上直播、港澳主播电台等形式,积极探索民俗节庆类的“全民非遗课”。
此外,还结合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特展,以“展览+研学”的模式,开展针对潮州木雕、潮州金漆画、枫溪瓷、端砚、广式家具等非遗项目的系列研学活动。本年度还进行跨地域课程开发,如湖南省级非遗项目“沅陵山歌”的赏析分享公开课,就是联动粤湘两地合力共推非遗的新成果。
“非遗课来了”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15个年头,覆盖不同年龄的非遗爱好者。
主办方介绍,近年来“非遗课来了”进一步提质升级。
在时点上,凸显与传统节庆相关的重要主题,扩大非遗课覆盖群体与宣传效果;
空间上,以广州市文化馆的沉浸式古风空间为核心,向全市范围覆盖,充分结合社会力量和新馆资源;
品牌化上,将各门类非遗优质课程进一步凝练、整合,形成非遗美食荟、非遗工匠汇、非遗运动会、非遗健康汇等主题会,充分发挥分类保护的优势;
课程范围上,积极推动新增第八批市级非遗项目的课程化与有效传播,进一步释放非遗课点亮美好生活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