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ulture Trends 南国风起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千年窑火不断 再塑“海丝”传奇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发表时间:2023-11-24 10:23

白马窑遗址,彼时一次最多可生产2万件产品

白马窑遗址上散落的瓷器

博物馆内,不少人在针头岩打卡点拍照留念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图/林海生 王小虎

泥土本没有生命,但经过窑火的烧造,却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历史的诉说者。

惠州,是古代岭南地区制陶业发源地之一,千年来窑火不断,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窑址遍布各地。惠东发现的明代白马窑址群,是广东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历史上,惠州作为广州港货源城市之一,白马窑就搭乘“海上丝绸之路”远赴海外。

2021年,惠州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今年年初,白马窑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圆满完成,惠州在古代制瓷业和“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明晰。

11月23日,2023年广东惠州海丝申遗暨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海丝研讨会”)举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实地探访白马窑遗址,共同研讨该遗址在海丝历史上的价值。本月底,惠州也将迎来两场全国性大会,分别为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以下简称“海丝联盟会议”)与全国文物主题游径推介会。

明弘治至嘉靖年间烧造

在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白马窑场所属的三官坑窑址坐落于此,窑址位于半山腰处,顺着山势,土黄色的砖石结构一级级向上延伸。踏着刚修建好的台阶,随处可见散落的窑砖、窑渣、匣砵及各类青瓷片,捡起瓷片,上面的花纹依旧清晰可见。

据介绍,其上的花纹主要有菊瓣纹、刻划莲瓣纹、水波纹、如意纹、麒麟过海纹等;器物内底还经常印有“福”“清”“寿”“溪”“公正”“正”“禄”“寿”“通”等款识。“古代款识主要分三种,一种是吉语,一种是期待语,还有一种是顾客定制款识,款识简单但技艺精湛。”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考古文博学院系主任、副教授崔鹏说。

“根据目前调查结果,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是广东现阶段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窑址群,通过区域系统调查,发现了窑址21处,涉及范围23平方公里,出土遗物4500余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长说。

刘长介绍,三官坑窑址以碗窑山命名,侧面印证了该窑场曾有的繁荣景象,结合科学考证,应处白马窑发展中期,也是产品、技术较为成熟阶段。从该窑址出土的“弘治十”“大明年造”“(正)德元年仲秋”等纪年文物,可进一步明确窑址的烧造年代为明弘治至嘉靖年间。

白马窑是广东明代最为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刘长以当地常见的龙窑进行估算:“一般来说,每间窑室一次大约可以烧造2000件,单个窑炉拥有9个窑室,其单次烧造能力可达1万至2万件,产能相当可观。”

据《明会典》卷百一十三记载,出口的青瓷价格昂贵:“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刘长介绍,白马窑大规模仿烧的是龙泉窑瓷器,釉色晶莹如玉,品种多、制作精美,价格不及官窑,但作为外销产品,其价格还是可观的,利润很高。

目前,发掘出土的白马窑瓷器有碗、盘、碟、杯、盏、高足杯、砚、香炉、火炉、漏斗、熏炉、器盖、瓷塑等,“经考究,三官窑一开始生产的品类有20多种,后面集中以碗、盘、碟、杯、盏等生活用具为主,这一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窑口根据市场规则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白马窑的市场欢迎程度。”刘长分析道。

多项特色造就繁荣盛景

为何惠州陶瓷业能够如此繁荣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对白马窑三官坑和枫树头两处窑址青瓷的胎釉科技分析结果显示,白马窑青瓷的制瓷原料来自白马山地区,胎土采用单一瓷石作为原料,淘洗程度较低,其胎体组成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

崔鹏表示,除原料外,三官窑遗址背靠山林,草木灰、燃料等取材方便,为大量烧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该遗址距离白盆珠等水域很近,不仅方便淘洗,还便于瓷器的运输与销售。

刘长介绍,明代中期,岭南山地的开发,包括山地的垦殖、矿冶、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盛,构成一种巨大的空间吸纳能力,使得大量人口聚集“避役逃民并百工技艺游食之人杂处于内”。在同一种生态处境中,这种流动和互动的过程,逐渐酿成了文化上的共同性,客家方言的形成和空间扩展就是这个事实的一种折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历史上人口的大规模南迁,沿海地带对外贸易的繁荣等因素促进了南北窑业技术的交流,为明代白马窑址群的大规模创造充足的技术基础。

目前,白马窑址考古发现的龙窑共6座,均为横室分室龙窑结构,据介绍,分室龙窑的结构改善了平焰式龙窑火焰速度快、燃料消耗大的缺点,又保留了龙窑装烧量大的优点,有效提高了量产规模。

同样生产仿龙泉青瓷的大埔,地方志记载当地的瓷器“坚致雅润,人家常用,并贩卖各处”,有学者研究指出这可视为“广东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场的集体写照”。在明代文献中,亦多见有其他国家购买我国青瓷的记载。考古发现与白马窑造型特点相似的青瓷遗物,既有见于本省惠州、广州、英德、深圳、东莞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也有发现于海南省、香港、澳门,此外还见诸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等地。

研究价值逐步彰显

2014年,首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举办,同年,广州、泉州等九市建立合作联动机制,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随后队伍不断壮大,于2018年成立“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惠州作为广东重要的沿海城市,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广州港的主要货源地之一,于2021年正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

作为惠州“3+N”海丝文化提档升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海丝研讨会于23日举行。现场,刘长表示,三官坑遗址遗存不仅具有仿浙江龙泉青瓷的共性,也不乏广东的本地特色,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珠江流域,韩江流域以及福建地区在明清时期的瓷器,烧造工艺流变与人群扩散等问题。

“惠州之所以能够进入‘海丝联盟城市’,白马窑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起了关键作用。从目前几年的考古研究看,白马窑在明清时期的海内外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对研究当时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有重要作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强禄表示,希望能够发掘白马窑的价值,加深社会各界对明清时期广东经济贸易的认识,同时推动“海丝”的“双创”转化,为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作出贡献。

“三官窑生产的多为外销瓷,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它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很高。”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庆新表示,目前的发掘情况进一步佐证了当时三官窑是一个成规模的窑群。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第十六条规定:“文化遗产或其组成要素被公布为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海丝联盟”城市的组成,正是要促进“海丝”申遗工作的完成,故要努力发掘三官窑遗址更多符合世界遗产申请标准的价值与内涵,届时惠州在“海丝联盟”中的地位将会得到跨越式提升。

2022年,三官窑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同年,广东省陶瓷考古标本库房成功落户,建成后将是广东省最大的陶瓷标本库房。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海丝文化价值绵长,海丝城市任重道远。”惠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惠州将继续积极开展申遗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加大经费投入,继续深挖惠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潜能,扎实开展白马窑址等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海丝申遗工作贡献惠州力量。

过去,惠州生产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加强了贸易联系,赢得国际声誉;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惠州依托电子信息和石化产业,借助更加便利的交通和科技力量,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脉链接

“白马”寻踪记

白马窑址群是指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丘陵谷底之中的窑业遗存。具体发掘的时间轴如下:

20世纪50-60年代,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位于今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一带发现了两处窑址群,二者直线距离约5公里。因白马山窑与新庵三村窑地缘相近、产品类似,为便于概括此类窑址和瓷器,学界统称为“白马窑”。

1955年6月、1960年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专家曾广亿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赖中如两次对白马山古窑址的窑下、上塘和匣斗墩三处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复查,认为白马山窑釉色以近乎龙泉系统的青釉为主,其年代似是明代或更早一些。

1960年7月,曾广亿对新庵三村窑的虾公塘山、烂麻坑山、埔顶山、三官肚等四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清理出两座完整的窑址(馒头窑)和一座残窑,出土瓷器的胎骨、釉色和形制与此前调查的白马山窑址基本相同。

2011年,当地的村民在匣斗墩窑址附近修葺猪舍时发现了窑炉遗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工作,发现了1座残存的窑炉,并出土了大量文物。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遣专业队伍开始对白马河流域的窑址群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勘探,在白马窑址周边区域内,调查窑址共计19处,其中伯公良、江板、匣斗墩、枫树头等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破角、石鼓岭、型头坑、黄竹塘、圆墩背等窑址10处;复查、核实已知三官坑、虾公塘下营、湖洋坑等窑址4处。

2020年到202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先后三次在白马窑址群所属的三官坑窑址持续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清理分室龙窑5座、制瓷作坊1处,出土文物标本约3000件、瓷片3000余枚,出土的纪年文物进一步明确了窑址的烧造年代为明弘治至嘉靖年间。该项考古工作有力推动了对广东仿龙泉青瓷的窑炉结构、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和发展谱系的研究,获评2012—2022年度“广东省十年十大考古发现”。

“海丝”主题展即将正式开展

走进惠州市博物馆一楼,即可从右手边进入海丝主题展,实物、展板、动画、打卡地……丰富多彩的布展内容,一下子就将人拉到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

本次展览名为惠州市博物馆跨年特展《青瓷白马兼山海》——惠州白马窑考古成果暨海丝文物主题特展(以下简称“‘海丝’主题展”),于11月18日起预展,拟于30日正式开展,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春节后。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延续至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祥地,现存的海港设施、海神信仰建筑、海防设施、沉船及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外销品生产基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是古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今年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等文化资源。今年年初,惠州确定了以举办“海丝联盟会议”为契机,深入实施“3+N”海丝文化提档升级工程,以白马窑保护利用为引擎,助推惠州“海丝申遗”和海洋文化保护全面开展。

本次“海丝”主题展,便是惠州“3+N”提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早有布展的打算。”惠州市博物馆负责人钟雪平介绍,今年年初白马窑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圆满完成后,该馆就正式启动展览相关工作。本次主题展,收集了很多此前未接触的史料,也设计了专门的针头岩的打卡点,这吸引了不少市民拍照留念。

预展第一天,就有不少市民前来打卡。“都说了解一座城市就要从博物馆开始,小孩子很喜欢做陶艺,今天刚好得空,就带着孩子过来逛逛。”市民李先生说。

钟雪平介绍,18日至30日为预展,其间,将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同时也将补充设立考古工具实物墙,届时市民逛展可以用手触摸实物,“沉浸式”了解考古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