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2日)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将在“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开幕。客商的独特精神品质是什么?客家商人为何能形成一个著名商帮?世界客商大会对全球客家人的意义是什么?就相关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小华教授。
迁徙史赋予客家人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起源于中原地区,由于战乱和人口压力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南方。明清以后,大批客家人走向海外谋生,足迹遍布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有8000多万客家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
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客家人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务实求真等优良传统。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李小华教授认为,在迁徙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客家人,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大约两晋南北朝时期,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赣闽粤等地区,在山多田少的情况下,艰难生存并且世世代代扎根下来。近代以来,客家人大规模出海谋生,并在所在国做出一番业绩。“从‘开荒’到‘开埠’,体现了客家人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客家人此前一直生活在山区,但到了海外也能接受海洋商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学会经商,这展现出客家人内生的适应性。
为应对海外复杂的生存环境,这些客商群体聚合在一起,组建了客家会馆、商会等社团组织,抱团取暖、互帮互助,形成商帮。
“客家话有个词叫‘硬颈’,喻指客家人在困境中不轻易低头、坚韧顽强的品格。”正是这种独特的“硬颈精神”,让客家族群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涌现出如李光耀、李显龙父子等政坛风云人物及“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领带大王”曾宪梓、“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等商界巨擘。
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
长久以来的迁徙并没有让客家人稀释在其他族群中,反而散布在全球各地,成为汉族一个重要的民系。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这是因为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李小华教授认为,这种意识增强了客家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客家有句谚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辨识的重要工具。现在有很多网站,如客家新闻网、客家网、客家缘等都是年轻人在维护更新,他们不计报酬宣传客家话,靠的就是强烈的‘延续客家话,永记客家人’的情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思维的外化。客家话承载了客家文化,也联结了族群情感。海外客家人都有一种不忘母语方言,根在中华的强烈意识。因此,对于侨居他乡的客家人而言,其“寻根”情结和建设家乡的桑梓之情从未改变。
同时,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一直保持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东南亚,有很多客家人兴办的华人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印尼、马来西亚的客家华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推动了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开展。这些学校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李小华教授提及她在印尼调研时遇到的一个情景:“我为完成一个省级课题去印尼调研,在雅加达永定会馆遇到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他是40年代出生的老华侨,每周在会馆免费给华人子女补习中文,虽然他已经加入印尼国籍,但在跟我聊天时一直说‘我们中国人,我们客家人’。客家华人的这种中华情怀令人感动。”
谈及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的举办,李小华教授表示,“通过这次盛会,全球客商齐聚一堂,除了能够推进广东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外,也增进了海内外客家乡亲的情感。同时,这次大会的日程有很多客家文化相关的演出和活动,这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播,增进全球客家人的族群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记者 王瑜瑛 赵鹏
责编 | 王楠
校对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