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孙旭歌
图/主办方提供
9月6日,第十九场岭南文化新讲在楠枫书院举行,首次把目光投向流行音乐。
著名音乐人、广东流行乐坛旗手陈小奇,广州大学教授陶东风,新周刊前执行主编周可就此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谈。
广东流行音乐的亲历者和推动者陈小奇,大众文化研究专家陶东风,新周刊的元老、流行前线的观察者周可的三人谈,从实践、理论和当代趋势等维度畅谈交流,让听众对广东这片热土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谈发展
广东成为流行音乐引领者
40多年来,广东流行音乐走过了辉煌的旅程。1978年,广东省歌舞剧院的小提琴手毕晓世组建了紫罗兰轻乐队。
经过多年的积累酝酿,广东的流行音乐在90年代迎来大爆发。毛宁、杨钰莹、陈明、甘苹、李春波、林依轮等一大批歌手在广东出道,成为内地流行乐坛的第一代明星。
1992年,中唱广州公司成立内地第一个企划部,陈小奇担任主任,成为内地第一代音乐制作人,由他创作的许多歌曲风靡一时,其中《涛声依旧》创造性地将唐诗融入流行乐,成为传世经典。
新世纪以来,网络歌曲崛起,杨臣刚、凤凰传奇等一批网络歌手在广东出道,广东乐坛迎来一波新的高潮。近年来,广东又诞生“五条人”“九连真人”等乐队,他们以地道的广东方言演唱,成为广东乐坛的新生代力量。
谈到如今的流行音乐,五条人的横空出世令陈小奇感慨“时代变了”。五条人唱的是一种另类的音乐,而且有很强的地域性,但却走向了全国,俘获了无数粉丝。
他有一个比喻,经典歌曲是山峰,一直在那里,流行歌曲是浪峰,一浪接一浪。其中有的会被淘汰,但好东西终会被淘洗出来,成为下一个经典。因此陈小奇认为,对于新生代音乐人,一定要予以宽容和支持。
谈时代性
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紫罗兰轻乐队成立的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元年。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广东,当代流行音乐的发生地也是广东。改革开放催生了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也反过来推动着改革开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陈小奇认为,从经济上看,流行歌曲是内地最早的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从价值观来说,流行歌曲是人民大众自我情感的表达,代表的是个体价值,体现的是小我,风格是个性化的,这其实与市场经济、民营企业的崛起息息相关。
陶东风则从自身学术研究出发,阐释了大众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改革开放在文化上,一方面是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就是情感的启蒙,这个影响是对大众的,力量更为强大,人们的情感结构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感性、更加自我。
流行音乐当时被批评者称作“靡靡之音”,它其实就是一种“歌声启蒙”,给人们的情感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撼。它代表的是人性的复归,是个体的世俗欲望、生活追求、喜怒哀乐得到了肯定。
迈进新世纪,网络时代到来,社会变得愈加分散化。反映在流行音乐上,就是传播方式变得分众化,音乐风格变得多元化。全民传唱同一首歌曲的盛况,似乎越来越少见了。
对此陈小奇坦言,流行歌曲在当下的地位确实不如以往。以前娱乐方式少,歌星地位高,影视演员也要学唱歌。现在反过来了,娱乐方式多样,很多歌手都去跨界演电视剧了。这也是社会多元化的一种表现。
谈地域性
流行音乐中的岭南文化
流行音乐在广东率先发生,其中既有地缘的因素,更有文化的熏陶。正是岭南文化中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特质,让广东流行音乐闯出无数个“第一”,成就了先行者、引领者的地位。广东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产物。
陈小奇认为,广东流行音乐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地域属性一定要发挥出来。
陶东风也认为,流行歌曲的地域性仍然会存在,它虽然时时变化,但在变化中会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形成新的地域性。同时,也要看到地域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流行开来的方言歌曲,虽然风格是地域的,但表达的情感一定是超越地域的,是人性当中普遍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