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二小时车程,抵达东江上的惠州。一眼见到瀑布,当年苏东坡先生戏水之地,瀑布声哗哗,阳光下灿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东坡身影,令山山水水皆文化矣。
徽派风格粉墙黛瓦雕栏画栋,却又有秦汉宫廷的庄重,不大不小屋顶黑色主调,让人顿生怀旧之情。
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度调研惠州行启动仪式,我有幸出席。
苏东坡在惠州完成了他的文化人格,黄州惠州儋州为一生足迹;其中惠州做好事最多,接地气,最平民,此心安处是吾乡。打开格局,提升境界。
不同的发言者,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观点:
——岭南文化的一个优点:全球化与传承传统之间世界性的“焦虑”,是一种撕裂,但岭南泰然自若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水乳交融地融入侨居国,却依然保持浓郁的本土文化。
——东江文化由三地文化构成,贯穿其中的是“尚文”,惠州东江文化就是客家、潮汕、广府三地人的汇合与张扬。丰湖书院的梁鼎芬就是贡献者,收藏书之目的在于反哺社会。
——惠州文旅资源有多个国家级吨位:苏东坡、葛洪罗浮山、叶挺将军、东江纵队、香港文化人大营救;很高的文化品味;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需要高质量文化供给,文化是文旅的灵魂。
——东坡文化大有天地,一台戏,一部电影,东坡广场,东坡酒楼,东坡粉丝大会,还有罗浮文化、千年汤泉、东江文化、东江渔歌等等。
——但如何讲故事?如何承传与传播?值得深究,需要去切身体会苏东坡的处境与心境;寻找到这个伟大的生命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联系。
宋代广东的学术中心地在罗浮——丰湖书院为重要平台,亦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惠州学院东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关建人先生听闻我访丰湖书院,扶杖同行。
他详细讲述“书藏”之“藏”字:作为动词为“藏书”,书院牌匾题字则为名词“书藏”之“藏”为宝藏之意。
关先生年已七十,虽腿脚不便,却容光焕发。他为广东南海人,中山大学已故冼玉清教授关门弟子,五岁始浸润国学,博览群书,对中华文史深入钻研,多有见解。
如今聘在惠州,问其安好?自言:任他舟系何处,必也枕诗而眠。
与其夜谈,收益多多。他以守护岭南文化为使命,赞同并鼓励于我,甚是感动。传播岭南文化,引为同道中人。
清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主持重建丰湖书院。伊府面,甘蔗笔,伊知府与山长宋湘之间友情深长,有不少文坛轶事。
大才子宋湘诗书画俱佳,诗词灵动,书法更加潇洒,酒酣情浓之时,抓起抹布、竹叶、甘蔗渣为笔即刻成书。
据说方便面发明就在伊府,伊经常招待文人墨客,厨师一紧张将面条先行油炸,伊知府安慰厨师索性将计就计,将油炸面存放,临时加汤水煮面。
伊府面后来启发了日本方便面的制作,故称“伊面”。此说不知确否?
“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纪念馆与丰湖书院,建筑一今一古,人事却遥相呼应。
解说员东哥,穿着宋代服装,戴的帽子就是苏东坡发明的。参观后的广州学者与惠州作家的对谈会颇多启示:
——惠州苏轼的诗就是日记,既有旷达潇洒的一面,也有悲凉辛酸的一面,“深调研”让我们见到一个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苏东坡,与典籍中的形象不同。
——“点着松明到天亮”,呈现心境郁闷的一面;来到白水山下瀑布,此日正是苏轼逝世忌日;文化研究、文旅宣传以及民间故事中的苏东坡,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如何破圈,如何抓住年轻人的心,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有内容,就考虑传播;有传播就考虑联动;不仅限于学问,多做一些沉浸式体验。
众说纷纭,话题弥漫小西湖。
广东每一座城市都潜伏无数美食,惠州亦不例外。其幸运在于遇到了历经沧桑依然如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苏东坡。
当所有夜宴出品均成为序曲成为铺垫时,东坡肉的出场就显得无比惊艳:
仿佛瞬间回到大宋,于山水间见到衣袂飘飘的东坡先生,帽拿在手中,头发散落亦是飘飘然随风而起……
上佳五花猪肉切成方块,香料秘方,酱料烹饪,小火慢炖,砂锅烩制,细细稻草捆扎,稻禾清香渐进,与肉荤香完美融合;挑出稻草若干,轻轻的咬一口:
汁水充盈,香味即刻流溢唇齿间,味蕾瞬间爆开,充斥整个头颅,多巴胺若小宇宙旗帜,山呼海啸,将你淹没;美丽的沉沦,心甘情愿。
访罗浮山,深入岭南文化底蕴。
坐索道到达半山,正面标语抢眼:我们如此热爱罗浮山。仰望顶峰鹰嘴岩,群山翠绿,山顶则光秃秃岩石,呈鹰嘴型。告知爬山三小时方可登顶,但最高峰依然在山后某处。
罗浮山据说有大小不一山峰共计432座,名泉飞瀑980余处,72个石室幽岩,18处洞天奇景,鹰嘴岩并非最高峰。
如此博大,方能够包容儒释道各家思想。
只见植被茂盛,树木高大,群山叠嶂,满目青翠。限于时间,只能下山去葛洪博物馆,完成此行心愿。
罗浮山与道教与葛洪关系密切。
公元327年,葛洪赴任途中,经过广州,刺史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罗浮山炼丹,遂决定“舍儒入道”炼丹修行。
葛入罗浮山隐居30余年,活了80多岁;一生炼丹行医,弟子众多,声名远扬,后世为仙,故事流传千年。
葛洪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看来并非远避人世之仙风道骨,而是一位洞察世故之人。
当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受葛洪典籍启示,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因此,葛洪博物馆大门牌匾请她题写。
葛洪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将军封侯,可谓东晋时期光宗耀祖之人;但他40多岁抛弃功名利禄,入观为道。
葛的人生下半场干成三件大事:写成医书一部;治病救人无数;炼丹修炼推动道教理论。
葛洪夫人鲍姑,以针灸见长,广行善事,我在广州从化也听过她的传说;另一印象是葛的弟子黄大仙,浙江金华人,后得道成仙,香港两广江南均有黄大仙庙,香火不断。
中国历史的天空,总有银河迢迢,总有星座闪亮;我在云浮山头,仰望星空。
惠州此行,深研岭南文化,重点有二:东坡与西湖,葛洪与罗浮山。一水一山,风光无限,引我无限遐想,更爱岭南文化。
2023-8 惠州至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