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出品”的现象级舞剧《咏春》正在广州巡演,不仅吸引了普通观众,更引发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8月19日,舞剧《咏春》与岭南文化的“双创”表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围绕该剧的创演亮点以及所体现的岭南文化“双创”特色,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探讨。
一道丰沛的岭南人文图景
很多观看过舞剧《咏春》的观众,都感受到剧中浓烈的岭南文化,并被深深吸引。
对于舞剧《咏春》,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陈建忠如此评价:“这是一部‘黄金题材+一流团队+出圈传播’共同完成的有岭南文化底色的高质量作品。
‘舞’‘武’深度融合的形态,富有变化的舞美,演员们充满张力的表演和超强的个人能力,让全剧既有着刚劲洒脱之美,又有深沉细腻之美。”
在陈建忠看来,舞剧《咏春》独特的“戏中戏”叙述结构,连同整个舞台画面呈现出的对老港片的戏仿与致敬,香港旧街道中市井生活的烟火之气,以及以“猪肉荣”为主的那样一群生动的百姓,共同构筑了一道丰沛的岭南人文图景:
岭南人的隐忍、刚柔相济,少门户之见而多包容宽和性格底色,市井喧哗下的平民人生也因此铺展开来。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舞剧《咏春》编剧冯双白表示,舞剧《咏春》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有一条创作经验应该汲取的,就是要真正尊重地域文化,更多地学习地域文化。所以,无论从音乐、舞美等方面,我们都希望舞剧《咏春》能够有更多的岭南特色。
“舞剧《咏春》场上的舞者呈现很飒、很美、很刚、很雅。岭南文化的市民风情、烟火气,契合了新生代这样的审美需求。”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认为,舞剧《咏春》向海外传播,是向世界讲述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非常好的一个艺术样式。
“舞+武”让传统破圈
舞剧《咏春》所体现的岭南文化“双创”,是该剧目的一大特色。
“舞剧《咏春》中,舞蹈和武术相结合,以‘舞’展‘武’,以‘武’创‘舞’。通过舞蹈来展现武术的境界,以武术又创造了舞蹈的灵魂。”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认为,舞剧《咏春》在“双创”过程中,舞蹈和武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这是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也是形成传统舞剧破圈的一个重要环节。
“咏春拳,不光是岭南和广东的文化,也是我们国家、中华武术的瑰宝。”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晶表示,舞剧《咏春》用舞蹈、舞剧的形式呈现了东方视觉之美;用一种新潮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文化。
舞剧带动青年传承非遗
舞剧《咏春》包含了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咏春拳和香云纱染整技艺,展现出非遗的活力。对此,非遗专家很是肯定。
“舞剧《咏春》很好地挖掘和精准地阐述了非遗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和文化价值,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谈到,咏春拳和香云纱染整技艺都是非常具有地域性和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
“如果我们仅是把咏春拳看作是一项传统武术,只讲其高超的技艺,而没有很好地挖掘其武德、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看到香云纱的面料、服饰,而忽略了它是岭南人民对自身、对自然的认识、实践和智慧,也是不行的。”
蓝海红说,通过传统文化的“双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了一个传统与时尚的美学融合、历史与未来跨时空握手的舞剧《咏春》,突出一个“新”字,聚焦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的青春活力和无限可能。
这部舞剧展现了非遗的活力,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唤醒了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热忱,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心非遗传承。这个舞剧,也将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