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近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公示,公示日期为8月15日至9月15日。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到,广州拟构建“三区六廊、三核八芯”湿地保护发展格局。到2025年,规划新建6处区级湿地公园。到2035年,规划市级湿地公园增加7处,省级湿地公园增加2处,建设1-2处有代表性的示范性湿地公园。
湿地是广州宝贵的生态资源
广州湿地资源类型多样,面积南北多中部少
根据《湿地保护法》规定,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到,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确定全口径湿地范围意见的函》(自然资办函〔2022〕1961号)统计口径,广州市湿地面积70523.45公顷(不含养殖坑塘和浅海水域),约占广州市国土总面积的9.49%。
广州内陆湿地面积大,总面积达到了70188公顷,其中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水库水面、沟渠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较大,分别占到了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3.02%、37.48%、9.56%、8.14%,总面积共计69254.25公顷;滨海湿地面积较小,红树林地、沿海滩涂面积总计335.45公顷,仅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48%。总体而言,广州湿地资源类型多样,呈现出内陆湿地多滨海湿地少的特点。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广州城央的绿洲
按区域统计,北部(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黄埔区)和南部(南沙区、番禺区)的湿地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33009.21公顷和28868.4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0.93%和46.81%,中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的湿地面积为8645.85公顷,仅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2.26%,呈现出“南北多中部少”的分布格局。
其中,南沙区湿地面积最大,为23046.9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2.68%。由于地处珠江入海口,濒临南海,区内水道纵横交错,是水产品养殖的天然良种场。番禺区湿地面积次之,为9962.28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4.13%,四周江环水绕,河网众多,沿河口滩涂资源丰富,为水产养殖和江海捕捞提供了优良的渔业资源。湿地面积最小的是越秀区,有161.28 公顷,仅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23%。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广州城央的绿洲
构建“三区六廊、三核八芯”湿地保护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征求意见稿)》所示,广州将构建“三区六廊、三核八芯”的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
“三区”指北部、中部、南部湿地功能区;“六廊”指市域范围内以河流湿地为主的湿地廊道,包括珠江前后航道、沙湾水道、横沥-凫洲水道三条横向湿地廊道,以及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沥水道、蕉门水道、增江河北段-东江-狮子洋三条纵向湿地廊道;“三核”指海珠湿地、花都湖湿地和南沙湿地保护核,“八芯”指市域范围内八处重点保护湿地,包括从化风云岭湿地、增城荔湖湿地、黄埔埔心湿地、白云白云湖湿地、天河大观湿地、番禺赤坎湿地、番禺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南沙区蕉门湿地。
围绕“三区六廊、三核八芯”的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广州将针对不同区域湿地的存在问题和规划功能定位,开展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湿地保护、湿地生态修复、湿地合理利用、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功能布局规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协同保护恢复。连通湿地水系,恢复生态基流,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发挥湿地净化水质、雨洪调蓄、生态旅游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鸟类到访
《规划(征求意见稿)》期限为2023-2035年,其中2023-2025年为近期规划,2025-2035年为远期规划。
到2025年,广州以确保湿地总量稳定、湿地生态空间品质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为总目标,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要求,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构建“三区六廊、三核八芯”的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强化自然湿地保护,有序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科学修复红树林和水鸟栖息地,构建湿地监测网络,推进湿地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鸟类到访
到2035年,全市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保护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建成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自然湿地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湿地科技支撑体系健全,保护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智能化管理全面推广和应用;广州湿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