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举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尹江
图/省政协提供
8月1日,广东省政协举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会上,省大湾区办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基本情况,来自港澳的政协委员们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互动交流。省政协副主席邓海光在会上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已全面展开,正在纵深推进。希望新一届港澳委员深挖潜力、提升能力、把握机会、创造条件,在继续为大湾区建言献策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大湾区建设实践当中,引导和带动更多港澳同胞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投资和工作生活。要积极主动做好港澳青年工作,充分利用广州南沙“广东政协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基地”这一创新平台,多组织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交往、交融,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万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
“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向大家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基本情况。他指出,高端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积极争取在大湾区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人类细胞谱系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围绕粤港澳科技合作需求,推动组建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不断完善。
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惠及近2万名境外创新人才。全省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大湾区内地九市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才超过4.2万人。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获批,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可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成功争取国家批复同意打造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等7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汽车产业首次实现超万亿元营业收入,万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
研制涵盖食品等25个领域110项“湾区标准”
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积极推进实施“湾区通”工程,进一步打通粤港澳三地投资贸易、资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堵点瘀点,实现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打造最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创新环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广东连续3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商事制度改革连续6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各类“金融通”试点相继落地,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出台实施,包含近40项全国或广东首创的金融政策。广州、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到全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
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扎实开展香港和澳门执业律师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 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共有270多名港澳律师领取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大湾 区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研制涵盖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等25个领域110项“湾区标准”。
2035年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地往来更加快捷,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顺利建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达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150公里、路网密度超9.2公里/百平方公里,规划到2035年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等粤港、粤澳间口岸相继开通,“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推广实施。粤港、粤澳海关“跨境一锁”在珠三角九市全面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
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加快形成。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珠海机场改扩建等加快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选址获批。
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积极拓展与港澳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大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可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 以及参加中高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获批筹设,为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选择。
持续推进“港澳药械通”,先后发布三批内地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目录,累计批准23个药品和13个医疗器械,惠及患者约2000人次。创新实施“湾区社保通”等政策,推动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30万人次。
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目前超过20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累计超过30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建成以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12家重点基地为骨干、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为基础的“1+12+N”体系, 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0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
三个平台建设起步成势 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着力推进平台建设,重大合作平台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横琴合作区方面,合作区管委会、执委会和省派出机构揭牌运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颁布实施,推动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下放至横琴合作区执委会及其工作机构,编制上报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分线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澳门非运营单牌车入出合作区配额总量限制全面取消。推动个人所得税、企 业所得税“双15%”优惠政策及澳门居民个税优惠政策落地实施,区内澳资企业达5600多家、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达7200多人。
前海合作区方面,编制上报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优化前海合作区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出台2批次445项权责分工清单。深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获批建设,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湾区首家金控公司顺利落户。深港国际法务区引入法律服务机构155家,6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落户前海,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已与14家港澳、国际仲裁调解机构开展合作,深圳商事法院加快设立。
广州南沙方面,获批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 启运港退税等重大平台政策试点,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南沙企业享受15%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落地实施,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新增100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单列额度顺利发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基本建成,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动工建设。
在会上,来自港澳的政协委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调研发现,指出了当前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少具体问题,同时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议和解决思路。为了更好地激发港澳委员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主任黄耿城表示,会后将认真梳理委员发言,形成会议成果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霍启山:借第十五届全运会 打造“大湾区青年季”
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表示,在南沙成立广东政协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基地,就是要发挥政协独特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参观、学习、培训等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为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交往提供便利、搭建平台,不断增进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他说,南沙也是湾区爱国教育基地之一,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宣传平台,持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他将持续积极开展不同的青年交流活动,激励更多港澳青年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霍启山说,青年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配合国家的青年发展方针,自己在2016年12月发起成立了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就是要立足于宣传大湾区,推介大湾区,促进湾区青年与海内外青年的密切交流,鼓励他们融入大湾区发展。去年他曾就香港青年前往大湾区及内地城市发展,分别向广东省和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多项政策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及香港特区政府采纳。
霍启山建议借助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举办的契机,以文、体、艺作为切入点,打造“大湾区青年季”,增强文化自信,当青年面向世界时能说好中国故事、说好大湾区故事。
黄少媚:大湾区旧改可尝试更多突破
“与大湾区一路同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巨大的信心与切实的行动。”省政协常委、新世界中国董事兼行政总裁黄少媚发言表示,2021年,在将总部正式落户广州后,新世界在大湾区的投资步伐越来越快、投资领域也越来越广。“未来,我们会将新世界更多的产业链持续落地大湾区,包括地产、商业、酒店、零售、教育、金融保险、医疗等等, 积极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事业”。
黄少媚建议广东要发挥好大湾区的桥头堡价值,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将招商引资的成效,作为地方年度考核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作为“一把手”的第一工程来抓;要立足于全球视野,大力推动招商引资,保持产业的领先性;要保持招商引资政策的稳定性,给予投资者安全感与信心;要充分重视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在政策、金融、行业准入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平等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大湾区的城市建设已早于全国一步,率先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如何向旧城要发展空间,如何向存量获发展动能?黄少媚建议大湾区的旧改政策能再往前多走一步,去尝试更多突破,多倾听企业的痛点,多了解老百姓的心声,速度要更快一些,政策更便捷一些,在全国率先走出大湾区的创新路径、大湾区的解决方案。
马志达:组建政策咨询委员会
省政协常委,澳门广州社团总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志达发言指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他说,因为目前横琴的一些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存在企业、人才享受政策的覆盖面不大等问题。比如,澳门居民只能在单牌车和“澳车北上”政策之间二选一,或者再多购置一辆车备用,给经常往来横琴的澳门居民带来不便……
“由于粤澳双方行政流程、规则衔接不足等原因,横琴执委会的相关部门在履行具体职能时,效率还有待提高。”马志达建议由职能部门牵头,并邀请专家学者、横琴经营企业组成政策咨询委员会,指导制定更加贴合横琴实际的产业引导政策,促进科学决策;借助横琴封关管理等重大契机,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做好产业、人流规划,同时,充分用好横琴现有的企业资源,创新政策盘活横琴存量商业、办公资产,形成商业街区、产业中心,促进琴澳产业联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省政协澳门委员工作室平台作用。马志达建议完善省政协与横琴合作区的直通对接机制,在政协提案系统等开设横琴直通端口。完善省政协、澳区政协委员与横琴合作区执委会恒常沟通机制,以季度为单位,定期组织面对面座谈会或沟通会议,就提案办理、政策意见等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发挥澳门政协委员在投资招商、传导民意、凝聚共识中的桥梁作用,形成助力横琴发展的合力。
吴学明: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沟通
在2023年上半年,省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执行主席吴学明组织了10多场分领域的精准交流会,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政府、组织部、工商联、共青团、青年团体、高校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推进了大湾区对内和对外的交流合作。他认为,要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沟通。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分享资源和信息,实现互利共赢。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吴学明建议要继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未来型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科要素流动性,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绿卡”、资历互认制度,加大引才的激励力度,支持高校人才和科研机构人员向企业流动,推进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在大湾区内自由转移使用,持续优化科研材料的通关便利政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信用平台,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的信用数据,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为机构、企业、人才提供商务备案便利服务分类施策打造“独角兽”公司培育平台。
目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施“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优化港珠澳大桥通关查验,以及推动港珠澳大桥旅游开发,都是重要的发展举措。他建议未来还应针对“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以及港珠澳大桥旅游开发,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可度。他曾以“两地强化合作,实现通关便利化”为题,在香港主流报刊发表评论文章,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延长口岸开放时间、改善通关模式、增设新口岸、完善交通配套及加快口岸用地规划,以打破地域界限,促进经济繁荣和人员往来。
柯海帆:两地政府联合推广“琴澳游”旅游品牌
省政协常委柯海帆是澳区政协委员,曾任澳门中国旅行社总经理、董事长,现任澳门航空的执行董事。她说自己一直在旅游行业工作,针对琴澳深度合作旅游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澳门拥有良好的访客资源, 如何覆盖到横琴?横琴所特有的美丽山水,怎样才能很好地充分地利用、惠及澳门的国际游客?通关政策是否可以让更多国内外游客往来更便利?
在抛出问题之后,柯海帆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由两地旅游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专门的领导、统筹机构,研究、制定琴澳深合区的文旅规划和发展,共同建立琴澳旅游市场。充分利用两地行业协会的专业能力,组成咨询、建议机构(如澳门旅游发展委员会),出谋划策,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政策调研及市场分析,让出台的所有规划、政策更容易落地及操作。
配合文旅发展,两地政府把“琴澳游”作为旅游品牌来联合推广,共同向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度地推介“琴澳游”,全面提升琴澳旅游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充分利用琴澳一河两岸的自然环境,规划建设具有特色的琴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体。琴澳水路南端是出海口,北端是十字门水域,可引入休闲旅游综合活动项目、游艇码头、国际美食一条街、国际古玩交易市场、中国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医药康养等等,对此区域进行有效利用,规划建设成一条琴澳相互带动,能聚集人气的旅游带,把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胜地。
数据看湾区发展
●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万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
●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大湾区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研制涵盖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等25个领域110项“湾区标准”
●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达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150公里、路网密度超9.2公里/百平方公里
●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30万人次
●建成12家重点基地为骨干、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为基础的“1+12+N”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0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