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开卷广州》植物科普分享会,让我大开眼界,得知海珠湿地的生态修复对羊城具有多么大的典范意义。
联想近日一则爆款视频,不由地同频互动:在海珠湿地的大花园里挖呀挖呀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论晴天雨天,海珠湿地公园均有风采:
晴时阳光下灿烂,湖水波光粼粼,风动涟漪,鹭鸟翻飞,鸳鸯戏水;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雨时风凉凉雨细细,湖上轻雾,花间水滴,雨打芭蕉,叶肥果大。
湖边的茶室、亲水的原木平台、精致的茶几、古朴的茶具,以及热忱诚挚的茶主人。
千万年前就存在的那一片片绿叶,在滚沸的热水中翻腾,与我相遇。那是何等奇妙的相遇?感恩,源于自然的缘份,命运前世的安排。
向远方眺望,广州塔巍然屹立;
眼前却是茶水的热气与窗外湖水泛起的薄雾,悄然融合。话语沸腾,话题漫延,友人热烈讨论中——
海珠湿地经过20年保育,获得多项殊荣:
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分别荣获“202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IFLA AAPME)”的自然生态类和开放公园类别的杰出奖(Outstanding Award),杰出奖为这两个类别的最高奖。
提升后的海珠湿地植物种类增加541种,鸟类种类增加108种,水鸟总量接近20000只,昆虫种类增加346种,城央再现飞鸟成群的壮观景象。
范存祥高工的讲座生动形象,良好印象有三:
地球植物动物的进化史上,人类出现得很晚,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海珠湿地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海珠湿地)植被科考修复大赛,带动了各地志愿者——尤其是年轻人,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考察方案在两平方米或十平方米里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关心每一棵小草的成长;
农业文化也有文化遗产。比如可与“桑基鱼塘”媲美的海珠湿地范围内的“高畦深沟”农业景观,就是属于岭南劳动人民的创造,可谓海珠湿地特殊一道风景。
湿地公园就是一座天然植物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湿地保护办公室蔡莹主任的一番话也让我触动:
湿地保护不仅是一项工程,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我们的市民可以在湿地生态环境中获得一种家园记忆,这将成为羊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启示在于:文化记忆需要每一代人去传承、去延续、去建设。我们的家园,只有在不断的保护建设之中,才能够更加美好,也才能够让生态进入城市生活,成为文化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
致谢蔡莹主任、范存祥高工,他们奋斗在生态第一线,每一份清洌的羊城气息,都有他们——湿地守护者的努力与功劳!
绿意盎然中有诗意画卷,诗意画卷中有文化记忆。
海珠湿地公园,美得动人,美得深远。
迎着湿地的风,我看见——自然界的奇迹:呼应岭南气韵,草木葳蕤,美而至刚的生长。
2023-6 广州海珠湖公园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