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树坚
(十三)重振宝林
1.再返韶州,重振宝林
上回讲到六祖惠能于广州法性寺风幡息辩,闪亮登场,开演东山法门。禅宗第六代祖师遁隐十五年出山祝发,于菩提树下登坛说法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法性寺名声大振,来闻法者络绎不绝。很快,消息便传至韶州【1】,韶州曹叔良、刘志略、无尽藏等旧友和信众纷纷前来广州参礼六祖,并恭请六祖重返韶州宝林寺【2】。
韶州是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之要道,是中华历史上中原向南部拓展的中转地,现在韶关南雄珠玑巷便是一个历史印记。唐朝的韶州可谓岭南之重镇,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更利于弘法。而且六祖惠能与韶州昔宿有缘,故此,六祖决定重返韶州,重振宝林道场。
次年,印宗法师等一众弟子护送六祖惠能重返韶州宝林寺。相传,六祖惠能为扩宽道场,向当地名流陈亚仙要地,陈亚仙为宝林寺捐出土地方圆十里,但要求保存土地内的祖坟。至今,陈家祖坟仍保留在韶关南华寺内。
2.刺史恭请,为众说法
有一天,久仰六祖圣名的韶州刺史韦璩,听闻六祖重返宝林寺,便率领一众官员与幕僚前来位于山中的宝林寺,恭请六祖到韶州城中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讲法。六祖登上法座,来闻法的听众有刺史及官僚三十多人,有儒家高深造诣的学者三十余人,僧人、尼姑、道士以及在家居士共一千多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和信息极为闭塞的年代,千余人共聚闻法,是多么盛大庄严的场面。这既说明六祖在当时影响之巨,也说明人们有着普遍闻法的热情。这种热情,正是禅宗能在唐朝兴盛,以及人才辈出的群众基础。
大众同时作礼,恭请六祖开演顿悟法门之精要。六祖告大众说:“善知识【3】,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此处指觉悟。自性,即本体。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具有觉悟的本体,它是本来清净、不增不减的。只要能够知用此清净心,保持此清净心,当下就可以觉悟成佛了。
接着,六祖又对大众说:“善知识,先听听我求法、悟道和得法的经历吧”。然后,六祖向大众介绍了自身的身世和成长、开悟、求法、得法等种种经历。最后,六祖对大众说,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难得与韦刺史、各官员幕僚以及僧俗弟子相会于此,实属多生累劫之缘分,也是因为我们过去生共同种下的善根,才有机缘听闻如此至高无上之顿悟心法。顿悟心法是先圣传承而来,并非我自己随意想出来的。想要听闻圣贤教诲的同修们,请各自端正闻法心态,让心境保持清净。如果大家听闻心法后,能息除疑惑,就和历代先圣没有区别了。
第二天,韶州韦刺史继续向六祖请法,希望得到更深的感悟。接下来,六祖为韦刺史及众人开示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解答了“功德”和“极乐世界”的疑问,提出了在家人修行的要旨,以及阐述了“定慧”、“坐禅”和“忏悔”等创新性的理念。
韦刺史及在座的官僚、道俗弟子听了六祖的经历和顿悟心法后,心生欢喜,无不省悟。大家一齐顶礼六祖,感叹说:“善哉!真没想到岭南这样的地方,也会有像佛陀一样的人现世”。
六祖在韶州还为前来请法的四方信众解答各种疑惑,为已开悟的大德法师给予印证。一时,宝林道场名声大振,众言道:“凡言禅皆本曹溪【4】”。
注:
[1] 韶州:今广东韶关市。
[2]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
[3]善知识:修行善法的修行者。此处是六祖对大众的尊称,体现对闻法者的平等和尊重。
[4]曹溪:韶州的一条溪流,此处代指六祖。
作者:杜树坚 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会长
图片提供:陈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