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遁隐岭南
△ 重修宝林寺
1.为尼解经,遐迩闻名
话说六祖惠能于大庾岭点化惠明后,在惠明的掩护下,摆脱了“追兵”继续南逃。他翻过大庾岭,踏上岭南大地,经过南雄、始兴,来到了韶州曹侯村,村民们并不知晓六祖惠能的身份。后来惠能在村中遇到一位名叫刘志略的儒家学士,俩人相谈投契,刘志略见六祖惠能谈吐不俗,对其敬重有加。不觉天色已晚,刘志略见六祖惠能风尘仆仆而来,便邀请其到家中暂住数日。
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为尼,法号“无尽藏”。无尽藏刚好返回刘家探望亲人,闲暇之余,无尽藏便诵读《大涅槃经》。六祖惠能听到无尽藏诵读经典,便知其中要义,并为无尽藏解说法义。无尽藏见六祖解说透彻,便拿着经卷,向六祖请教经中不认识的文字。六祖对无尽藏说:“字我就不认识了,义理方面要是不明,你可以问我”。无尽藏大为惊讶:“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领会经文中的义理呢?”六祖笑着回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意思是说,诸佛所讲述的妙理,并非一定要通过文字去理解和感悟。其实,义理和文字虽然有关,但不是绝对的,就像智慧的高低和读书多少也是没有必然的关系。文字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工具之一,而并非唯一。虽然很多人是通过文字去领会义理,但也有些人是通过听闻等其他方式去了知义理。况且六祖已是开悟之人,解读经中义理,犹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正所谓万法归一,一经通,经经通。解说《大涅槃经》对于听闻《金刚经》大彻大悟的六祖惠能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无尽藏大为诧异,法喜充满,然后遍告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说:“我们村中来了一位有道高人,我们应当把他留下来,加以供养”。村中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叫曹叔良,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武侯的后裔,他和当地的居民都争相前来礼敬六祖惠能。
△ 隐身猎人队
2.恶党追寻,遁隐怀会
当时在韶州有一座宝林古寺,经隋朝末年战火洗劫后,已经荒废。曹侯村附近的百姓自发在古寺遗址重新修建寺院,请六祖惠能前去住持,以教化一方。很快,新建的宝林寺就遐迩闻名,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道场。六祖在宝林寺住了九个多月,就被之前想抢夺衣钵的恶党知道,又赶来追逐搜寻,六祖惠能便跑到寺前山中藏匿。恶党几番搜寻,却找不到六祖,便放火烧山,想迫六祖现身。幸好六祖躲入岩石的缝隙,避过一劫。岩石上至今还有六祖当时盘坐留下的双膝痕迹及衣服的布纹,这块石头因此被称为“避难石”。
遭此劫难后,六祖想起五祖当年嘱咐他不要过早出来弘法,要“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于是,六祖惠能便告别韶州,一路南下,遁隐于岭南四会、怀集以及象州一带。为躲避恶人追寻,六祖惠能加入猎人队,与猎人为伍。因为猎人捕猎杀生,一般人想象不到一位修行者会在其中参与捕猎。所以,六祖与猎人为伍,更能掩人耳目。六祖惠能在猎人队中隐藏了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时常为猎人们讲法,随机教化。猎人们经常让他看守捕捉猎物的罗网,惠能只要看到猎物还活着,都会把它们放生。每到吃饭时,惠能就将野菜放在肉锅中一起煮。要是有人问他,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即可”。惠能虽然当时未出家,但身为衣钵传人,已是一代祖师。所以,还是坚守出家人的戒律。而六祖惠能“但吃肉边菜”,体现了他既坚守“吃素”的原则,又不执着于传统的菜不可以在“肉边”煮的圆通。
作者:杜树坚 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会长
图片提供:陈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