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除署名外)
“月光光,照地堂,照到厚街菊塘坊;菊塘坊,自古就多读书郎;读书郎,独占鳌头荣故乡……”今年10月,鳌台书院主题MV《笺鳌台》发布。这首富有厚街乡音元素的MV阐述了鳌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动听的旋律配上优美的画面,让这座古老的书院再次全网“出圈”。
鳌台书院坐落于厚街镇厚街社区,从建立起至今已有540多年历史。作为厚街乃至东莞的文化地标,自创建以来,该书院在学问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11月,恰逢鳌台书院历史上第三次重修十周年。得益于十年前的这次重修,鳌台书院“脱胎换骨”,从一个教泽流芳的传统学校逐渐蜕变成了一个集展览、创作、研讨、培训于一体的公益文化交流平台。
千帆过尽,鳌台书院建筑本身在变,承载的功能在变,但赓续传承地方文脉的使命一直未变。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鳌台书院,全景式探寻这座以兴文化、惠民众、育新人为己任的书院的独特魅力。
名宦创建 人才辈出
精石典韵、塑木生花、青砖叠古……近日,记者来到鳌台书院,与周围建筑相比,初冬暖阳下的鳌台书院显得与众不同,这里虽处“老厚街”闹市,却总能给人一种内心的安宁。穿过回廊,漫步书院内,可见雕栏玉砌、飞檐翘角,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处都散发出浓郁的笔墨书香。
在厚街乃至东莞,鳌台书院家喻户晓,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圣地和文化名片。其绵延数百年的崇文重教之风,令一代又一代厚街人引以为豪。
据《厚街镇志》记载,厚街乡贤、曾任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一带)知府的王恪深谙“非学无以成才”之道,为勤宣德教,扶植士气,培养同族子弟成才,明成化十二年春(公元1476年春),王恪号召族人捐款助学,创建了鳌台书院。
自创建以来,鳌台书院书香满营,学风蔚然,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鳌台书院就曾培育出3名进士和20多名举人,涌现出了王恪、王缜、王应遇等一大批文人官宦。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王恪之子王缜。王缜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试中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登进士,后官至明朝南京户部尚书,是鳌台书院培养出的第一位进士。
近代以来,鳌台书院走出了王作尧、王启光、王鲁明、王磊、王河等一批革命先驱,还培养出了方苞、王永华、王荻、王永等一大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数百年风雨洗礼,作为厚街人才培养的集萃中心和摇篮,从鳌台书院走出的各类英杰不绝如缕。”厚街镇文联专职副主席、鳌台书院管理负责人欧明炽总结道。
英杰辈出造就了美名远扬的鳌台书院。历代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此撰联并书,留下了诸多墨宝诗篇,这里还因此成为东莞市唯一一家曾有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题字留墨的书院。其中,原挂在书院中堂的四字牌匾“师古圣贤”由清乾隆年间状元庄有恭(广州人,清代第一位出自广东的状元)书写,古联“学贵因时通古今之谓士,地原毓秀树梁栋以成材”乃明代榜眼冯愿所书,正门石匾“鳌台书院”四字乃清光绪末年探花陈伯陶(东莞中堂人,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所书。记者采访中获悉,因年代久远,鳌台书院现今唯一保留的是陈伯陶所题写的“鳌台书院”四字石匾。
数度修葺 文脉绵延
据介绍,鳌台书院曾是东莞最早的乡立书院之一和明清两朝的著名学府。如今,鳌台书院是东莞现存面积最大的岭南古建筑书院,也是东莞新十景之一。穿梭于现今的鳌台书院,精妙绝伦的陶塑、栩栩如生的彩绘、寓意深长的砖雕等元素不断映入眼帘。然而和今天的恢弘大气相比,历史上的鳌台书院历经波折。创立、迁址、拆毁、重建……500多年沧海桑田,书院经过几度修葺,才让百年文脉在岁月更迭中得以赓续绵延。
据《厚街镇志》记载,创建之初的鳌台书院坐落于厚街凤林长生庙侧(今厚街乡贤亭附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书院因日久倾塌,遂进行第一次重建,迁至现址菊塘坊菊山之侧。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鳌台书院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重修。此次重建,前栋正门上方镶嵌了由清末探花陈伯陶写的“鳌台书院”石牌匾,两侧镶嵌了一幅由厚街乡贤王麟生重书的十言对联“鳌海澄波看锦鳞而跃浪,彭峰耸翠兆文笔之生花”。
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改为厚街中心小学,后曾兼办民办中学。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鳌台书院只剩下陈伯陶所题写的“鳌台书院”大门匾额和王麟生重书的已断成两截的十言对联。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鳌台书院重现荣光逐渐成为有志之士的共识。记者从厚街镇获悉,为恢复这座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当年的辉煌原貌,早在2007年初,厚街镇委、镇政府就成立了鳌台书院修复重建办公室,并派专人到全国各地著名书院取经,期间还数次召开重建工程座谈会,了解多方意见,为书院历史上第三次“涅槃重生”作准备。2008年,工程正式启动,厚街镇委、镇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在现址对鳌台书院进行全新重建,2012年11月工程竣工。
此次重建后的鳌台书院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由正门、中堂、奎星楼构成东西走向的三进结构,是东莞市首例完全按照古建筑工艺建造的传统书院。
书院南北共有12间厢房,主要用作展览、培训、创作、教学、阅读、文物陈列等用途。其中一些厢房设置了“书院历史名人室”“书院红色先驱室”“阅览室”“院史室”等专题场室。奎星楼二楼还设置了收藏有《容庚藏帖》全套线装书的“古籍典藏区”。“三雕两塑一绘”(石雕、木雕、砖雕、灰塑、陶塑、彩绘)和“书院八景” (“鳌台挹秀”“独占鳌头”“奎星点斗”“回廊深深”“释孔朝圣”“厢房叠韵”“鳌台夜色”“鳌台飞檐”)汇聚了书院建造工艺及四季景观的精粹,别具韵味。
活化空间 文化惠民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2012年11月15日,鳌台书院重建落成庆典隆重举行。当天,一大批乡贤校友从五湖四海赶来,一睹鳌台书院新风采。
记者了解到,不仅这一天,每年都会有大批曾在鳌台书院求学的校友重返母校。今年61岁的王婉香是鳌台书院众多校友中的一员。1973年至1977年,王婉香在鳌台书院完成了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业,鳌台书院的五年求学时光常常让她倍感怀念。“如今,我经常带孙女去那里,感受厚街的传统文化。每次一走进书院大门,当年的求学景象就会在脑海中再次浮现,朗朗读书声也在耳畔不断回响。”面对采访,王婉香难掩激动之情。她还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舅舅、妹妹等亲人都在鳌台书院读过书,大家以曾在鳌台书院求学为傲。
活化一座书院,赓续一方文脉。2012年12月,重建竣工后的鳌台书院整体交由厚街镇文联管理运营。秉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厚街文化品牌”的宗旨,鳌台书院自此成为了集展览、创作、研讨于一体的区域公益文化交流活动中心。此外,为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鳌台书院采取全年开放、免收门票、免费解说等方式鼓励全社会参加其组织的各类活动。
“虽然当年学生捧着书本上课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但每天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文化活动轮番上阵。”欧明炽说,厚街镇文联年均在鳌台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100项,成功打造了“鳌台书院杯”青少年千人现场书法大赛、“鳌台书院奖”东莞市书法篆刻大赛、“鳌台书院杯”全国征文大赛等13个以“鳌台”命名的系列文化品牌活动。
除了各类文化活动为鳌台书院增香添色,各种典籍著作也为鳌台书院挖掘文化富矿注入了内涵力量。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鳌台书院先后整理出版了《明王缜诗选注》《梧山集》《明清鳌台王氏遗文集》《王劲生美术作品集》等多部书院历史名人著作,这些著作被国家图书馆等全国近百家图书馆收录,成为各地了解厚街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
借助“文化+”金字招牌,这座古老的书院不断焕发新生机。2016年5月,东莞书法最高奖“鳌台书院奖”永久落户厚街;2017年3月,鳌台书院被评为东莞新十景之一;2020年,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授予鳌台书院全国首个“大书法研究创作基地”;2020年,东莞市委宣传部将“鳌台”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列为典型案例,向全市推介;2021年8月,鳌台书院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岭南书院”称号,列入全省“十大岭南书院”之一……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鳌台书院活化文化空间,实现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
文产融合 未来可期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也是地方文风昌盛的物化体现。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对于本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重视,人们重新发现了书院的生命力,不断拓宽书院发展新路子。
从厚街镇层面来看,2020年,厚街镇委、镇政府和厚街社区共同对鳌台书院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打造融鳌台书院和鳌台公园为整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借此进一步延伸书院厚重形象,承续厚街人文历史底蕴。
从鳌台书院层面来看,自2012年第三次涅槃重生开始,十年来,书院在厚街文联的运营管理下动作频频、荣誉满满。但新形势下,和全国知名书院相比,无论是运行机制、IP塑造、文化产业融合还是品牌传播,鳌台书院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都会面临诸多压力。
记者走访鳌台书院发现,该书院虽设施齐备,藏书也颇为丰富,其中还不乏珍贵典籍,但借阅者寥寥无几,并没有物尽其用。记者了解到,人手不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中,清远江心岛书院、潮州金山书院、新会学宫等书院人员配备基本在20人至40人左右。相比之下,鳌台书院实际工作人员只有4人(不含保安保洁),人员中除了负责财务、办公室文书、书院日常管理外,专业性较强的如活动策划、史料文献挖掘整理、新媒体运营、文艺之乡申创等方面的人才相对不足。可以说,人才紧缺制约着书院的长远发展。
一位熟悉鳌台书院现状的文化界人士告诉记者,鳌台书院现今只是厚街镇级的文化平台,由厚街文联兼职运营,没有一套专职的管理机构。他建议,各方可试着探索出一条政企合作的新路,以期为书院发展注入蓬勃动力。人员配置保障及管理机制创新是相关主管部门要解决的课题,在东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袁敦卫看来,鳌台书院自身也亟须明确发展定位。
“鳌台书院保存得非常好,在东莞很罕见。”袁敦卫多次参观鳌台书院,他告诉记者,鳌台书院想要在未来独占鳌头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不能搞文化“大杂烩”。“文化品牌的打响要靠重量级的活动赋予文化场地厚重感。”袁敦卫表示,鳌台书院要着眼于打造大湾区文化高地,致力于吸引更具示范效应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此外,他也表示,厚街拥有厚实的制造业和会展产业基础,鳌台书院如何趟出一条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之道,同样值得期待。
【文脉一周】
11月9日至10日,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开展2022东莞青年文艺人才系列培训活动,通过授课讲座、作品分享点评和研讨交流等形式,引导本土青年文艺人才把握创作、表演艺术发展方向,助力本土青年文艺人才成长,助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11月12日,“传统文化润童心,经典传承筑新梦”——第四届“文化传承在东城”系列活动在东莞东城开启,共25组家庭参与到莞香体验、粤语问答、节气贴画、活字印刷等互动体验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1月15日上午,广九铁路111周年展在东莞石龙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铁路滥觞、策划维艰、一线双城、铁血之路、时代新篇、百年风物六部分,带领大家共同回溯风雨广九的百年家国路。据悉,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示广九铁路历史的专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