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肇伦先生赠我《堆沙集》——他近年辽代文化研究的文章汇集。让我看到年已七旬的他对文化的热爱,以及研究探索的激情。
他的文化热爱或许出于少年时在北京四合大院的生活,皇城根下的视野,让他对辽代藏品与文物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他以收藏家身份登堂入室,进入研究接力队伍,恰如著名民俗考古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霖老先生所言:从“藏宝于民”间自我提升,进入研究接力队伍:一棒接一棒,棒棒紧相接。
因为与辽代藏品息息相通,心有灵犀般进入深奥的契丹文领域,神奇变幻,高深莫测。
加之近年驱车远行万里路,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眼见为实,触摸为感,与藏品文物神交,与古人隔空深谈:心领神会,穿越古今——构成他后半生的事业。
他探究文物的快乐,我们或可稍微领略,却又并非可以完整体验的。汝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其中快乐,还是庄子所言贴切。
谈及广东人研究辽代文化有人质疑,李肇伦先生激情反问:谁说研究辽代文化,只能是北方人?
其实,李先生恰好是祖籍番禺,上海出生,少年居住北京,到广东进入建筑行业,外派港澳,国外进修;2005年,拿过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见过各界名家专家。
他见多识广,视野开阔,退休后进入辽代文物收藏研究,有一个文化积累的长期过程。这样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应该是在北京播种,广东发芽,或许还能长成一棵大树。
李先生对岭南文物亦是一往情深。他参与罗定龙龛岩唐刻考察 ,也颇有心得——
罗定唐代摩崖石刻,1300余年,千年原貌,名为《龙龛道场铭并序》。
李先生参与了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主持的考察研究项目,与众多学者合集出版了《千年文脉话龙龛》(广州出版社2022出版),对岭南古代文物进行深度探讨,颇多建树。
囯内现存唐刻过万件,作为独立碑立为国保不足10个;武周时期的有6件,其中有新字的仅5件,仅有1件在北方(升仙太子碑),广东、云南各1件,广西2件。
其中,唯有罗定的龙龛岩唐刻出过3本研究:民国时期(马来西亚学报)、1998年(香港书号)以及《千年文脉话龙龛》(广州出版社2022出版)。
又以此次广州出版社集子的研究最为广泛齐全,印刷最好。
2019年举办专题研讨会,2022年《千年文脉话龙龛》新书发行座谈会,原广东省副省长卢钟鹤都到会参与并为新书题名。
我翻阅新书,惊讶有三:《龙龛道场铭并序》撰写者为岭表三大酋长之一陈集原,他是汉人高官,与我敬仰的冼夫人领袖地位当时“并称双雄”;陈为岭南移民世族,却成为俚人首领,可见中原影响;岭南年代可考文字最多的石刻,史料价值颇高。
把云浮、新兴、罗定三座城市放在一起讨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罗定文化古城,历史渊源深厚,古代州府重地,具文化骄傲的本钱。新兴有六祖慧能,一个世界重量级人物;云浮后来居上,但文化底蕴不如前面二者。
李先生的努力,让我联想到六祖慧能见五祖大师时那个传奇场面——
五祖说:你是南蛮獠人,如何求佛?慧能当即相当自信回答:人分南北,佛性并没有南北之分。
此联想让我恍然大悟,诸多启示若清风扑面,一股暖流刹那心底流淌。
陕西历史博物馆曾酝酿为李先生做辽代文物专题展,可见私人藏品丰厚。期待一识芳容,并期望藏品能够与更多朋友分享。
我热切地期待李先生藏品与研究并举,不断有新著问世,让更多的人分享中国文化精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如此代代承传。民间学界共同发力,生生不息,持续不怠;岁岁年年,时光不老。
风流云散,薪尽火传,岭南文脉,源远流长。
2022-8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